葉聖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養成教育是建立素質教育的基礎。因為習慣決定人的素質,習慣決定人的命運和發展,習慣是壹個人內在素質的外在表現。內在素質的提高和外在表現形式的培養,對學生這壹階段的成功和壹生的發展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將使學生終身受益。做好學生養成教育,促進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為其終身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的工程。小學生正處於學習做人的關鍵期。他們渴求知識,可塑性強,善於模仿。我們應該抓住這個黃金時期,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科學實施養成教育,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壹,了解和求知,啟發思維
所謂理解,就是讓學生明白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道理,端正認知態度,進行內部激勵。
人的行為受認知、情感、意誌等心理活動的調節。這三種心理活動構成了人的整體態度,整體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對外界影響的選擇和行為方向。因此,理解的目的是促進學生正確認識行為規律,獲得正確的情感體驗,形成規範的行為意向,進而達到端正行為態度,產生良好行為動機的目的。
行為習慣是內部認知的外顯形式。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要經歷行為規範的認同內化和具體實踐的過程。要培養他們的行為規範,就要在講明道理的基礎上,讓學生思考並重視行為訓練,使之成為他們的自覺行為,形成習慣。
要充分利用學校廣播、班級社團活動、黑板報、宣傳欄、手抄報、參觀、觀看專題片等形式,采取教師講課、班幹部講課、家長講課等多種方式,,從而使學生明白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道理,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動機,自覺配合學校的教育。
第二,精心制定標準,循序漸進
所謂標準設定,就是建立培養教育的目標體系。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學生習慣培養目標的確立必須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習慣形成的規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養成教育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建立適當的目標體系不僅可以調動人們的積極性,還可以使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科學化、規範化。因此,要把“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與“小學德育目標”結合起來,註重從心理學、教育學的理論深度探索養成教育的本質,建立教育目標體系。
在設計習慣培養的目標時,首先根據學生的成長需求,我們定義了三大目標:生活的好習慣、學習的好習慣、品德的好習慣。然後按照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由引導約束到自覺行為的原則,分低、中、高三個階段制定小目標。低年級著重培養基礎的、淺層的好習慣。比如在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上,低年級的目標是守時愛惜時間,生活有規律。主要是養成按時作息、獨立睡眠、按時起床、按時上學等基本生活習慣;中學的目標是生活適度,規律,自律,自律。主要是養成幫父母做家務、合理安排時間、做事有計劃、學會保護個人隱私等良好習慣;高三的目標是引導學生合理消費,主要是培養學生健康、文明、積極的人生觀。
第三,以身作則,引導模仿
誇美紐斯說:“孩子們喜歡模仿他們看到的壹切,不管是好是壞,甚至不需要告訴他們去做。正因如此,他們在學會用心之前,先學會模仿。我所說的“例子”,既指活生生的例子,也指取自書本的例子;事實上,活著的榜樣更重要,因為他們有更強的印象。”
可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是活教材,具有生動、形象、具體的特點。對小學生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有特殊作用。因此,教師應該用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學生樹立榜樣。教師要自覺從小事做起,用禮儀規則規範自己的聲音、外貌、言語、舉止,與學生形成和諧、友好、平等的師生關系,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論語·魯茲》有雲:“其身直而不使:其身不直,雖不使。”所以,教師孕育著教育。地上有紙的時候,要以身作則,趕緊撿起來;看到教室桌椅歪斜,要立即整理整齊;學生摔倒了,我們必須沖過去扶起他們...這壹切,學生會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慢慢的學生會以我們為榜樣。
經過長期的自覺學習、實踐和積累,教師的言行會得到完美的統壹。同時,我們也要善於發揮優秀學生的模範作用。所以我經常用放大鏡去發現和觀察學生的優點。比如“壹個學生學習很專心”“壹個學生工作很積極”“壹個學生活動文明有紀律”等等。,我會及時表揚學生行為習慣的每壹個優點並以身作則,明確要求學生效仿,向誰學習。孩子有壹種競爭的心態,會忍不住以此為基礎要求自己,形成嚴守紀律的習慣。
第四,環境受其影響。
環境對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起著示範、約束、矯正和鼓勵的作用,精心營造高品位的學校文化能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響。因此,學校文化建設既要追求物質文化的現代化,又要重視人文文化的先進性,在物質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熏陶和熏陶下,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壹)為教育創造物質環境。
要努力讓校園的每壹面墻、每壹個角落都成為習慣養成的可利用資源,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大廳文化、走廊文化、課堂文化、特色課堂文化、操場文化。孩子每天都沐浴在這種溫暖的氛圍中,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和感染。比如“上下樓梯靠右走”、“不要在樓道裏喧嘩”、“註意用語”,樓梯上的提示已經成為師生的行為準則。“把禮儀帶到校園,把微笑帶給大家”,“校園是我的家,關愛妳我他”,“請把字放在第壹位,壹路順風”,等等。這句話是學生寫的,像春風壹樣吹進每個學生的心裏。
我們還會在學校二樓大廳布置十個好習慣的具體要求和“養成十個好習慣,爭做好春天的好青年”的評比欄,讓師生每天上樓下樓都能看到。每個班級都有壹個個性化的評估欄。如:禮儀評比欄,讀書展覽欄,班星,誰先登頂,好習慣就跟著壹起成長。經過學生的精心設計和布置,教室的每壹面墻都有育人的內涵。這些無聲的語言會成為學生自律的最佳行為導師,也會成為學生自律與他律相統壹的催化劑。
(2)營造養成教育的精神環境。
首先,我們用每學期第壹周的《國旗下講話》來講習慣養成的意義和方法;其次,各班在開學後的1月第壹周召開“行為習慣教育”班組長會議。再次,建立“好習慣積累卡”,廣泛開展“我的好習慣”活動。最後進行以開幕式和入隊為主題的活動。通過以上方法,鼓勵學生反思自己,調整自己,加強自律,逐步形成良好的習慣。
禮儀示範崗是激勵學生上進的動力。每節課結束時,每節課的大門兩側都有文明禮儀示範崗。從他們的笑臉和規範的隊禮中,可以看出他們對這份榮譽的珍惜。這是班裏全體師生對他們的養成教育活動的肯定。櫥窗裏的教育活動收藏,是師生共同努力體驗成功,享受快樂的展示。
校園文化建設體現了豐富的育人內涵,凝結了先進的辦學理念,承載了厚重的歷史積澱,彰顯了學校的鮮明特色,展現了師生的美好風貌。
第五,加強訓練和引導。
培養教育以“培養”開始,以“成功”結束,以“培養”為手段,“成功”為目的。培養學生的教育,要用理性去理解,用情感去感動,用行動去引導。而“引導它,做它”是最重要的部分。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們發現,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訓練。訓練要強調重復二字,不重復訓練很難成為習慣。所以,在學生的行為訓練中,也要註意“強化”二字,尤其是小學生,因為缺乏自制力,外部強化往往起著基礎性的作用。
因此,在養成教育的過程中,堅持以活動滲透、外部強化的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受到笑聲的感染,豐富道德情感體驗。首先,開展“我知道日常行為習慣”教育活動。學年開始時,各班要組織學生學習日常行為規範,通過宣傳欄、主題班會、知識競賽等形式,組織學生學習並加深對日常行為規範內容和具體要求的理解。我們還開展了“佳春小學生形象大討論”,引導學生發現和反思自己或他人的不良習慣,讓他們在反思和討論的過程中分清好與壞,明辨是非。在此基礎上,我們要求每個班推薦兩名養成良好習慣,進步快的同學參加我們組織的“告別壞習慣,做文明少年”和“好習慣成就美好生活”演講比賽。此外,我們還充分利用重大節日和紀念日開展不同形式的活動。比如六壹兒童節,國慶節文藝演出,三八婦女節、母親節倡導的“讓孝順成為壹種習慣”活動。即“說三句祝福的話,做壹件家務”“今天我做主,今天我理財”;在教師節,我們向老師獻詞和祝福,等等。在各種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勞動、感恩和禮儀教育。
在培養教育的過程中,各個班級的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各具特色。有的班級開設了“每周行為導航語”專欄。每個班級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確定壹個養成習慣的小主題,然後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寫在“每周行為導航語”壹欄,時時提醒學生規範自己的行為。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壹些班級開展“三雙”活動。即首先對自己負責,做好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換衣服,東西擺放整齊;其次,對集體負責,自覺維護環境衛生,不在教室和校園內亂扔垃圾、隨地吐痰,愛護花草樹木;我再壹次對社會負責。我不扔廢電池,不用壹次性筷子,扔垃圾自覺分類,公共場所不喧嘩。這樣從個人到家庭、學校,再到社會,學生的環保意識就會由低到高的增強。不僅如此,我們還讓學生參與街頭禁毒宣傳,參與“3.15”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宣傳,增強學生法律意識,讓學生學法、知法、懂法、守法。
六、社會實踐,體驗成功
實踐體驗法是通過實踐規範的要求,體驗成功和快樂,強化良好習慣的方法。組織學生在實踐中履行規範要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既是壹種行為訓練,也是壹種意誌鍛煉。
學校可以將公開招聘與班級推薦相結合,根據不同年級開展“我是壹日當值老師”、“我是壹日班主任”、“我是壹日旗手”等活動,讓學生體會到學校各個崗位的重要性。以“自主尋找、自主選擇、自主創造”為宗旨,組織引導學生就業、競爭就業、創造就業。開展“小崗位我能行”活動,班裏所有工作都有人管,每個學生都有壹個崗位給別人,給集體。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快樂,在快樂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比如,在培養學生友好待人、文明觀賽加油的習慣時,充分利用學校體育藝術節展示、六壹文藝匯演、詩歌音樂會等活動,讓學生體驗如何做壹個文明觀眾。我們還把參加活動的過程作為訓練的過程,提出了詳細的要求,包括對學生坐姿、站姿、鼓掌的要求,都有明確的規定,逐壹訓練。活動結束後,我們將通過選擇文明觀眾的方式,及時鼓勵和表揚學生的良好行為。這種壹次又壹次的啟發性訓練,讓學生在校內外觀看比賽時自覺鼓掌,意識到自己應該尊重他人,對他人友好。
在養成教育中,要明確和加強德育基地建設,在豐富多彩的陣地教育活動中加快學生社會化進程。活動是壹種體驗,體驗是壹種提升。比如清明節,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祭奠,邀請老壹輩革命家講述烈士故事,在革命烈士紀念碑前舉行入團儀式;平金戰役紀念館也是我們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壹個社區,每壹條街道,每壹個養老院,每壹片綠地,孩子們都在忙碌著。正派的“小記者”,認真的小交通指揮,勤快能幹的小誌願者,都體現了孩子們良好的道德水準。
七、家校聯手,形成合力。
父母是形成學生習慣的第壹任老師。家長的行為習慣和教育態度對學生習慣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構建家校教育網絡。
學校要通過成立家長委員會、召開家長會、給家長發函等方式宣傳習慣養成的重要性,介紹習慣養成的方法,爭取家長的支持,家校聯手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作為家長,不僅要為孩子提供必要的學習條件,購買必要的書籍和學習工具,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還要在言語、行為、思想、信仰、習慣、愛好等方面提供優秀的示範。父母要求孩子做的事,自己壹定要先做到,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比如我們學校每學期都會舉辦“優秀家長”評選。家長以書面形式總結自己教育孩子的科學方法和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做法,全校評選出100名好家長。邀請教育專家和優秀家長代表給全校家長做報告。家長可以通過寫作文、聽專家講座、交流經驗等多種形式提高自身素質,營造和諧的家庭教育氛圍,使學生在學校表現得賓至如歸,促進行為習慣的內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保持教育的連續性,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2)引導家長參與評價。
可以開展教育活動,在學生中培養“感恩父母,體驗親情”的良好習慣。活動中,學校定期布置壹系列家庭作業,引導孩子為父母做壹些小事。召開“感恩父母,快樂成長”的家長會,按照高、中、低三年分層次開展感恩教育,為以後堅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打下基礎。
在行為訓練和習慣養成的整個過程中,也要註意與學生家長的密切聯系,強調相互探視,要求相互鼓勵,註意相互理解,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時,將學生守則的內容和壹些規範變成實際的東西,讓學生分階段、有重點地在家“實踐”,並定期召開家長會,或者通過家校聯系本,讓家長向老師匯報“實踐”的結果,比如出門打招呼、尊重長輩等。可以和家長結對,滲透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如師生填寫家庭基本情況,教師填寫不良行為習慣發生的時間、主要事實和教學效果;家校要分析原因,進壹步研究矯正措施,使觀點趨於壹致,形成教育合力;開展療效跟蹤記錄;進行糾正性評估。
八、反饋激勵、監督和評價
好習慣不是壹朝壹夕能養成的。在良好習慣形成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反復的現象。這時候除了靠自己的努力,還要靠同學、老師、家長的監督指導,內外因素共同作用,更有利於良好習慣的建立和鞏固,使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自覺的習慣。
(壹)單項評價與綜合評價相結合。在個人評價方面,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每學期評選出“健康之星”、“健身之星”、“禮貌之星”、“讀書之星”、“書法之星”、“歌唱之星”、“自理之星”等小明星。綜合評價方面,校園內開展了“好春天之星”評選活動。
(二)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每學期學校都會評選“培育教育明星班”,這是壹個階段的終極評價。此外,根據各班實際情況,強調各班養成教育常規管理的變化、進步和發展,實行動態評價和過程評價,體現管理的個性,促使各班養成教育不斷進步。(三)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相結合。在評價過程中,學校不僅要求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進行內部評價,還邀請學生家長、社團代表和上級領導到學校進行問卷調查和討論,對學生的行為習慣和學校教育進行評價。
(四)外部評價與獨立評價相結合。在養成教育的常規檢查和評價中,除了堅持外部監督,加強評價性檢查外,還要註意發揮學生的自覺性和自主性。在形成性教育的評價中,要堅持檢查與自我評價相結合,紀律與自我要求相結合。
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不可能壹蹴而就。它需要學生的長期努力,需要老師和家長的不斷監督和指導。要讓養成教育真正成為學生的內在需求,督促他們自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我們要始終堅持“好習慣廣而Xi知,好習慣常堅持”的理念。因為我們堅信:播種行為才能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才能收獲命運。今天,我們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明天,學生壹定會收獲幸福的生活。但我們也知道,養成教育的實施任重道遠,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關註和精力,需要我們探索更好的方式方法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