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在跳動,快上馬!
想做就做,毫不猶豫;
黃昏搖醒了沈睡的大地,
群山都籠罩在夜色中。
橡樹已經被霧氣籠罩,
就像壹個孤獨的巨人,
黑暗透過灌木叢窺視,
有著數不清的黑眼睛。
月亮出現在雲峰上方,
通過霧紗的悲傷觀察,
晚風拍打著它靈活的翅膀,
在我耳邊哀號;
黑夜創造了無數的惡魔,
我的心情非常激動:
我的血管裏似乎有壹團火!
我的心充滿了火焰!
看到妳,妳甜美的眼睛
給我柔軟的快樂;
我的心完全在妳身邊,
我的呼吸是為了妳。
玫瑰色的絢麗春色,
圍繞著妳的臉,
妳對我的溫柔-哦,上帝!
雖然渴望,但是享受不到!
然而,隨著黎明的到來,
悲傷填滿了我的心:
妳的吻是多麽幸福!
妳的眼睛包含了多少痛苦!
我走了,妳的眼瞼低垂,
談笑看著我,噙著眼淚:
然而,被愛是壹件多麽幸福的事啊!
和愛,多麽幸福!
(錢春蕤譯)
1770年至1771年,年輕的歌德在斯特拉斯堡攻讀博士學位時,在塞森海姆村遇到了牧師的女兒福利·德利凱·鮑裏恩。在歌德眼裏,Boullioun就像是“最可愛的明星”。他們壹見鐘情,發誓永遠相愛。沈浸在愛情和歡樂中的歌德在這壹時期寫了許多抒情詩,其中《告別與離別》和另壹首《五月之歌》被認為是歌德在這壹時期的代表作。《送別與離別》寫於1771年3月,當時歌德和Boullioun正熱戀中,他們經常在Sesenheim村見面。這壹時期的歌德正在逐漸擺脫“洛可可風格”的精致、美麗、陳詞濫調、無病呻吟等缺陷。歌德在他的詩《告別與離別》中,生動地描繪了壹對戀人相見時的喜悅和悲傷,表現了詩人對他們的真情。
全詩共四節,按時間順序描述了壹對戀人相約好聚會,然後失望而歸的場景。可以說,它既是壹首帶有敘事味道的抒情詩,又是壹首帶有強烈抒情味道的敘事詩。第壹、二節為全詩做鋪墊。整整十六行,無非是記述“柳梢月上,人逢黃昏後”這壹事件及其相應的意境。更感人的部分是詩人對自己激動心情的渲染:心在跳動,快上馬!透過無數的“黑眼睛”偷窺,沖破晚風的淒鳴,詩人“血管仿佛著了火”和“心中充滿了火焰”的渲染,讓人想起詩人將要遇見的女孩是多麽的婀娜多姿,多麽的迷人。第三節是直接寫“歡會”的感受。先是“甜眸”送來“柔柔的喜悅”,然後是愛的熱切告白:我的心屬於妳,呼吸(也就是生命)屬於妳;妳如花的美麗散發著明媚的春光;妳的溫柔讓我瘋狂,讓我無法承受...情感是真摯的,但讀起來總覺得有新意,讓人覺得或多或少有老套的“洛可可風格”的痕跡。最後八行寫的是離別的傷感,更加生動感人。在詩人的筆下,主客體相互交融,達到統壹。客體不再是靜態的和陪襯的,而是被賦予了主體的特征。“我”的悲傷原本來自“妳吻中的喜悅”和“妳眼中的痛苦”,“妳”的眼淚互送,互道再見...最後兩句是詩人的沈澱。可惜詩人對愛的直接呼喚,對被愛的幸福的直接呼喚,難免顯得蒼白和過時。總的來說,這首詩語言生動,情感真實、自然、豐富,自始至終充滿了愛,感染力強。但從審美上看,這首詩不夠含蓄,意境也少了些新奇。正如黑格爾曾經批評的,這首詩“語言和描寫很美,情感很真摯,但情境普通,結局陳腐,自由想象沒有效果。”《美學》第二卷第三章,朱光潛譯。看完這些,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回去仔細閱讀壹下翻譯過來的詩詞,然後思考壹下,看看上面的評論是否中肯。(肖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