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調查顯示,在這次總統選舉中,勒龐的支持主要來自兩個不同的階層:[3]壹是法國東部和東南部落後地區的小資產階級,他們有著悠久的右翼民粹主義傳統,這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的Poujade運動。另壹個主要來源是北方和東北地區的老年藍領工人。月收入低於1500歐元的體力勞動者、工人和選民中,約有四分之壹(26%)投票給勒龐。此外,勒龐有32%的小商人和手工業者支持,受制於社會問題的中產階級以下選民也支持勒龐。從勒龐獲得的選票分析,他獲得了20%男性和14%女性的支持。他最大的支持者是失業者(38%)和藍領工人(26%)。[4]
本屆總統大選前壹個月,有人預測勒龐可能不會成為總統候選人,這是1981以來的第壹次。原因是他很難得到來自30個省和海外領地的500名議員的簽名。在第壹輪投票前,最近的民意調查將勒龐排在第三或第四位,估計他可能獲得10%至15%的選票。[5]但壹切都出乎意料。勒龐成為本次法國總統選舉中的壹匹黑馬,不僅擊敗了社會黨候選人若斯潘,也為右翼候選人希拉克的成功當選鋪平了道路。
勒龐現象的出現絕不是歷史的偶然。從國際的角度來看,在壹個日益全球化的世界裏,“渦輪資本主義”可能只需要幾天時間就能摧毀當地花了幾個世紀建立起來的文化。[6]這種現象反映了人們對全球化和歐洲壹體化帶來的移民的恐懼。從國內因素看,本次總統選舉投票率低、參選人數多、棄權率高(約28%)的特點,反映了法國社會的多元化和分化程度,揭示了法國選民對兩大政黨在處理犯罪、失業、移民等問題上的無能以及兩大政黨政策綱領日益趨同的不滿。
盡管兩大政黨的總統候選人希拉克和若斯潘之間仍存在壹些分歧,例如,若斯潘試圖通過為最低收入群體提供額外培訓和減稅來取悅工人階級,而希拉克則試圖通過削減所得稅來取悅資本家。然而,這兩個政治立場截然相反的人提出了驚人相似的競選綱領:[7]他們都承諾要建設壹個更安全、更富裕、更具競爭力的法國。若斯潘否認他的競選與社會主義的關系,而希拉克則強調團結、環保等非保守價值觀。他們都誓言要成立壹個超級組織來對抗法國不斷上升的犯罪率,並承諾改善環境狀況,遏制全球化的負面影響,減少稅收,進壹步降低失業率。
希拉克和若斯潘成了法國政壇的特威德德爾和特威德德爾迪,70%的法國選民分不清他們的政綱。[8]希拉克和若斯潘都不再能為法國人提供真正的選擇。[9]他們提出的競選綱領難分伯仲,含糊不清,毫無新意,而由此展開的競選活動則是冷冰冰的,毫無生氣。[10]最後兩人都不得不把競選的重點放在打擊犯罪的問題上,這其實是勒龐在掌聲之間打的。[11]
兩大政黨的候選人政綱趨同,導致選民的不滿和冷漠。選前的壹項民調已經很清楚的說明了這壹點:【12】大部分選民似乎都不太關心這次選舉。只有11%的選民對選舉特別感興趣,27%的選民持“中等興趣”。當選民被問及是什麽促使他們投票給勒龐時,73%的人認為是“法律和秩序”,30%的人說是移民,16%的人認為是稅收、養老金和失業。三分之壹的受訪者回答說,這是為了表達對現任總統和總理的不滿。
和其他西歐國家的選民壹樣,法國人覺得自己被政治統治精英忽視和拋棄,越來越疏遠他們。法國選民不是對法國的這種民主政治不滿,而是對政治領袖提出的主題、表現和行為不滿。.....他們沒有說出人們想說的話,沒有分擔人們的憂慮。”[13]“幻滅”的法國人只好玩“第三條路”[14]——選擇勒龐。
極右翼政黨成功地利用了選民的不滿和冷漠,“將他們對社會弊病的譴責,主要是大規模失業、社會排斥、犯罪率上升和外國人的持續移民,與簡單明了的識別敵人的方式結合起來,聲稱外國人和壹個普遍被打上腐敗和無能烙印的政治階層是壹切罪惡的根源”,由此產生的簡單對抗策略是:將外國移民遣返到他們的出生國, 極右翼政黨“依靠這壹政治處方,在當前的社會危機中,並由於社會民主黨在推動自己的替代方案方面的弱點,畢竟它可以贏得五分之壹對議會政黨政治感到失望的選民”。
勒龐現象不僅是法國左派衰落的結果之壹,也是包括法國社會黨在內的歐洲左派進壹步衰落的標誌。歐洲右翼包括極右翼的復興,使社會民主黨及其社會民主主義陷入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