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詩有二十多首,都是樂府詩。有些詩反映了漢末戰亂的現實和人民的深重苦難。《秋露行》裏寫的何進,試圖借助軍閥的力量消滅宦官,卻先被宦官消滅,導致董卓在洛陽作亂。郝描寫了關東叛軍聯合抗擊董卓和叛軍的情況。詩末六句高度概括了生民的疾苦,表達了詩人失意時的心情,被稱為“漢末壹記”。詩的另壹部分表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壹統天下的抱負和進取精神。短歌充分表達了詩人對人才的渴求和統壹天下的抱負。看海描繪了大海吞噬宇宙的浩瀚大氣,表現了詩人寬廣的胸懷。“雖貴壽”表達了老當益壯的遠大誌向。
曹操的詩,語言樸實自然,用樂府古題寫時事,繼承了漢樂府“感悲喜,由物而起”的創作精神,形成了古直而悲的風格。慷慨凝重的詩風。曹操以自己的詩歌創作成功地影響了壹代詩風,為建安文學的發展和繁榮做出了貢獻。
曹植(192 ~ 232),曹操的第三子。他是建安時期最著名的作家,有80多首詩和40多篇散文。
他的詩分為兩期,曹丕自稱皇帝。早期的詩歌熱情地歌頌了他們的理想和抱負,表現出渴望建立業績的進取精神。《白馬篇》塑造了壹個武藝高超、戰功卓著、忠誠愛國的遊俠形象,寄托了詩人慷慨激昂的豪情和對成就的渴望。詩人把自己比作天鵝,把勢利卻謀財害命的小人比作不知河海的魚旦,立誌成為“撫劍雷音,氣壯山河”的壯士,表現出超凡脫俗的精神。他後期的詩歌主要講述了他的才能得不到滿足的挫敗感,他的雄心壯誌難以得到回報以及他被迫害的悲痛和憤慨。《白馬王子王彪》寫於223年。當時筆者隨曹彰、曹標去洛陽朝會,曹彰猝死。後來詩人和白馬王曹彪回到封地,監國規定不能同行。詩人和曹標被迫分手時,寫下了這首詩。詩中痛斥了曹丕的臣子挑撥曹植兄弟之誼,表達了對曹彰的深切哀悼,表達了詩人的悲憤。這首詩體現了詩人基於政治壓力引起的悲憤的復雜感情。真的很感人,是壹部集敘事、景物描寫、抒情於壹體的著名抒情小說。
曹植為詩歌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是第壹個努力創作五言詩的文人。他的詩體現了《詩經》的典雅,楚辭的曲折,漢樂府反映現實的傳統,大大提高了五言詩的藝術表現力。曹植的詩善用象征手法。比如野田的黃雀行,用壹只貓頭鷹和壹張網來形容惡勢力,用壹只黃雀來形容苦難,用壹個少年來形容反抗者。比喻生動貼切。他的詩也講究對偶性,用詞精煉,旋律優美,如《公宴之詩》、《秋蘭升官》、《朱華接綠池》。潛魚在清波中跳躍,鳥鳴聲高,對仗工整,選詞準確,表現出深厚的語言素養。鐘嶸《詩品》稱其詩“氣度極高,采華懋之言,感雅怨,寫得有格調”。
曹植的詞和散文也很優秀。《洛神頌》描寫了壹個男人與上帝相愛的悲劇,通過描寫追求洛神和幻滅洛神的過程,表達了作者的政治失意和幻滅。想象豐富,文字豐富,物象書寫,感受無窮。
王燦(177—217)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他的詩以七傷詩三首為代表。第壹個是董卓告訴李傕和郭汜關於192年長安起義的事,當時詩人在荊州避難。詩中用“白骨覆蓋的平原”高度概括了戰爭中無數生靈塗炭的悲慘景象,饑餓的婦女拋棄孩子的特寫揭示了無辜者的深重災難。王江的詩是感傷的,憂世的,自憐的。
《登樓賦》是王來被困荊州登當陽時所作。作者從眼前的自然美景出發,表達了自己“信美不做學問”的鄉愁,融入了劉表手下不被重用的苦悶、悲憤。《樓頌》抒情、感人、真實,是壹首通俗面的抒情小詩。
蔡琰(出生日期不詳),即蔡文姬。董卓叛亂期間,被胡人擄掠到南匈奴,嫁給胡人,待了12年,生了兩個兒子,被曹操贖回,改嫁董思。她的五言悲憤詩是壹部自傳體的長篇敘事詩,敘述了她的悲慘遭遇,展現了漢末戰爭中女性的不幸遭遇。詩歌受漢樂府敘事詩的影響。通過細致的描寫,生動地描繪了各種場景和人物的心態,真是感人至深,讓人潸然淚下。
阮籍(210 ~ 263)生活在魏晉時期。曹魏後期,統治者無能,司馬氏掌權,大肆殺戮異己。文人的命運與建安截然不同。阮籍消極抵抗,酗酒,無所作為,以逃避迫害。生活中,他裝瘋賣傻。在他的詩歌中,他以壹種模糊而曲折的方式傾訴心中的悲傷、苦惱和憤怒,82首五言懷詩就是其代表。這組詩不是壹次寫成的,表達了詩人壹生對動蕩的政治、短暫的人生、骯臟的社會的復雜思想感情。第壹首詩中的“徜徉會看到什麽,煩惱時會難過”可以看作是該組詩的總綱。其中,有詩哀嘆光陰似箭,人生苦短,如“朝日不再旺,白日忽然西靜。”如果在這裏投球,怎麽會像九秋呢?”(第32號)。有些詩哀嘆世態的重復和名利的煩惱,如“繁華平淡,階層生機勃勃”(第三首),“功名高則心亂,重利則心憂。親?懷反側,骨肉亦仇”(宋·72)。有的詩哀嘆歷史與現實,如“蕭關有遺,王曦梁安在此”(No.31)。有些詩表達了對虛偽禮儀的鄙夷,如“外談,內熄香”(第六十七首)。還有的謳歌壯士豪情壯誌,如“壯士何其慷慨,誌在征服八廢”(39號),等等。作者以吟詩的方式充分抒發自己的感情,開此先河,對後世影響很大。
阮籍的詩常以比喻、象征等手法婉轉曲折地抒發感情,寄托懷中。鐘嶸《詩品》對其詩品特征的評價是:“言在耳目,情在八荒之桌”,“歸趣難尋”。這也代表了正始詩歌的藝術風格。阮籍是建安以來第壹個致力於寫五言詩的詩人,是五言詩史上的重要作家。
阮籍的辭賦充滿了諷刺和辛辣。《獼猴賦》以獼猴為喻來描寫人,生動地刻畫了壹個奸詐奸詐的漢奸的醜惡嘴臉。《大人先生傳》把虛偽的禮人比作褲子裏的虱子,生動而巧妙地諷刺了禮人欺世的醜惡。
陸機(261-303)是太康文壇最著名的作家。陸機的詩大多是對古代的摹仿,內容是文人的普遍感受。但他的詩歌追求修辭的豐富和對偶的工整,探索語言藝術的形式美,是當時形式主義詩風的代表人物。
陸機的散文成就比較高。吊死魏武帝的小品哀婉動人,而朱利安的表演則顯示了他運用傲慢言辭的嫻熟技巧。《散文隨筆》是壹部具有濃郁文學色彩的文學理論著作,其“詩必然為情所挫”的命題影響很大。
左思(250?—305?在西晉詩壇上,他脫穎而出。他繼承和發揚了“建安體”的傳統,詩歌借古諷今,表達了對當時社會現實的強烈不滿。
左思曾以三都賦之名震動京都,“洛陽重紙”,但確立其文學史地位的卻是《詠史詩八首》。其主要內容是抨擊當時社會對出身低微的人才的不公平現象,表現詩人對士紳的蔑視和反抗。第二首寫道:“陰森山溝底松,留苗於山上,徑壹寸,蔭此百尺。”世界的胃又高又帥。地形使然,緣起不是壹次。“詩中以松草為喻,形象地揭露了門閥社會對人才的壓抑。而“被揭發,被高步追徐;第五首《萬裏流帶千衣》,表現了作者的豪邁悲壯精神。左思的《詠史》詩開辟了以詠史抒懷的新途徑,對後世影響很大。
劉琨(270 ~ 317)是西晉末年的壹位愛國者和詩人。他和祖逖聞著雞的味道跳舞的故事成了鼓勵人們努力工作的榜樣。劉琨現存的詩只有三首,都是他後來保衛中原的戰鬥生活的歷史見證。傅鳳閣描寫他如何到並州做刺史,招募壹千多名士兵,歷盡艱辛到達晉陽赴任,流露出詩人真摯的愛國心和對未來的憂慮。《答陳箓》和《賞陳箓》是他的送別詩。劉琨在與石勒之戰中戰敗,到幽州刺史段拜碑。後來因為得罪了段的事,被困死了。他的詩不僅激勵了陳箓為國家做出貢獻,也表達了詩人山窮水盡、英雄迷失方向的無限哀愁。《給陳箓的禮物》中的名句“把鋼鐵變成柔軟的手指是什麽意思”讓人感到苦澀。劉琨的詩飽含深情,悲壯蒼勁。元好問《論元詩》對他的詩評價很高,說“可惜劉嶽詩在並州,不教建安中學”,並將劉昆與建安詩人相提並論,說明他的詩能追到建安的人品。
郭璞(276 ~ 324)是西晉與東晉之交的壹位詩人。他的詩以14遊仙詩為代表。他用豐富多彩、生動傳神的文字,生動地描繪了隱士和神仙的境界,如“近源碧波,淩鋼黃丹”(No.1)。郭璞的詩繼承了倚仗比興的傳統,通過遊仙抒懷,抒發失意之情。比如第五首:“清遠無增,燕雀舟安。”雖然矽筏很特別,但是難鑄明月。“描寫世界的黑暗,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也不想對牛彈琴,隨波逐流世俗的感情。因此,郭璞的詩與當時盛行的玄言詩大相徑庭,對《詩》的評價是“文筆輝煌,可奏。開始改成永嘉的平原體,所以先叫中興。"
陶淵明(365 ~ 427)是東晉末年著名的詩人。他渴望在美好自由的田園生活中保持高尚的人格,用大量的詩詞歌賦描繪了他回國和在農場生活的生活,生動地記錄了他回歸自然的心路歷程。他的作品和個人事跡對後來的學者和文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今天陶淵明的詩有120多首,詞和散文有10多篇。最重要的是他的田園詩、懷鄉詩和詠史詩。詩人筆下的田園,既是詩人安身立命之地,也是與黑暗的現實和骯臟的官場相對立的理想境界。《還鄉》之壹:“無適韻,自然愛秋山。我不小心掉進了塵網,三十年後...我在籠子裏待久了,我回歸自然了。”壹方面,詩人把現實社會和官場比作“塵網”和“牢籠”,表達了詩人深惡痛絕的感情;另壹方面,它詳細地描繪了農村的純潔和美麗,表現了真摯的愛情。在《桃花源記》中,詩人描繪了壹個理想的社會——“桃花源”,每個人都在那裏工作,生活得很好,社會安寧。這是作者回歸田園思想的升華,從擺脫“牢籠”,獲得自由,追求個體自由,到追求整個社會的自由、美好、幸福。這是壹個驚人的變化,表達了作者真實美好的人生境界。
還有壹些反映詩人勞動生活和耕田經歷的田園詩。《歸園》第三部:“南山下種豆,草滿豆苗。清晨早起鏟除雜草,夜幕降臨月光下扛鋤頭歸來。植被覆蓋的羊腸小道,夜露沾濕了我的衣服。衣不蔽體,但心願不違。”描述了壹個披著月光,拿著鋤頭從草道上回來的鋤草人的勞動形象。田野作業,作為壹個自力更生的隱士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詩人肯定了它的價值和意義,並由衷地喜愛它,正如《癸卯年春回首往事》中所寫:“連平原遠風,好苗也新;雖然我沒有衡量我的服務年限,但我對許多事情感到高興。”山水田園詩的成功創作拓寬了詩歌表達的領域,成為後世詩歌的重要題材。
其他詩句顯示了詩人不屈的性格:“方菊開姚林,宋慶嚴觀排;以此絕美容顏,卓然霜下”(《何國主簿》);宋慶在東園,草無姿;霜降稀異,可見高枝”(《飲酒》卷八)。霜中盛開的菊花,冬天永不雕謝的松樹,正是詩人不屈人格的象征。懷懷詩集中表現了詩人內心的矛盾和痛苦日月棄人,誌在必得”(《雜詩二》),“若盛年不再來,晨起難”(《雜詩壹》),讓我們感受到詩人內心的不安。吟詩表現了詩人性格中豪放的壹面。《荊軻頌》熱情歌頌了荊敏這位不惜生命代價,勇敢消滅暴力的壯士,《讀山海經》10曲則歌頌了荊軻和星天視死如歸的不屈精神。
陶淵明的詩用非常普通的“田家話”描寫貼近現實生活的內容,飽含真情,達到壹種化絢爛為平淡的美的境界。這與當時玄學派的詩風大相徑庭。對此,蘇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的詩有質有實,有拙有真。”
陶淵明的辭賦散文也很新穎獨特。《五六先生傳》不到200字,卻寫出了大師的愛好、生活態度和思想氣質。《舍身篇》獨樹壹幟,為自己寫紀念文章;《閑情賦》是壹部著名的愛情賦,通過編曲的方式表現了男女之間的深厚感情。
謝靈運(385 ~ 433)是開創山水詩派的第壹位著名詩人。他的大部分山水詩是在他成為永嘉知府之後寫的。這些詩語言豐富細膩,以殿堂級大師的悠然心境,描繪了永嘉、惠濟和彭家湖的自然風光。“白雲抱幽石,青翠欲滴,清澈碧波”(《舒寧初後》),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山中的美景;“野沙岸凈,秋高月明”(《初去縣城》),寫的是秋夜的遼闊;“明月照雪,北風強悲”(《歲歲》),寫的是凜冽的冬夜;而《爬塘上樓》中的“春草長在塘裏,柳變成鳴禽”更是以對初春景色的細膩描寫而聞名。
謝靈運的詩最大的特點是沒有線條和過分雕琢,體現了《文心雕龍》所概括的山水詩的特點:“偶以百言,競以壹奇句。”愛情必須極其美好才能寫出東西,文字必須窮盡新。他的詩在南朝開創了壹種新的詩風。
鮑照(414?1466年),現存詩歌200余首,其中18《準-難行》是他的代表作。鮑照詩歌的壹個重要內容是他對士紳門閥制度的強烈不滿和反抗。《準則難行》第六部寫道:“不能吃案,拔刀撞柱,自會嘆息。她丈夫什麽時候能活著,安能垂下翅膀嗎?”他的感情充滿悲憤,難以抑制自己。另壹個重要的內容是反映邊塞戰士的生活,如“疾風驟起,風沙飛揚。”馬的毛縮得像刺猬,角卻伸不開”(《代從吉北門行》),描寫邊塞戰場的艱苦冷峻景色,對唐代邊塞詩影響很大。此外,《代貧吟》《代貧哀》等詩,反映了社會底層窮人和智者的苦悶痛苦。鮑照的詩歌內容豐富,情感奔放,表現出豪放、豪放的特點。
鮑照對中國文學的獨特貢獻還在於他創造了以七言為主的唱法。他以豐富的內容充實了這種來自樂府的歌謠體,並以創新的精神加以改造,把韻腳從壹句壹句改為每隔壹句,或自由變換韻腳,為七言詩的發展拓寬了道路,對後世影響很大。
謝朓(464-499),南朝詩人。他的詩受謝靈運影響很大,描寫景物細致寫實,名句很多。如“天知舟,河樹雲辨”(《宣城縣新臨浦至板橋》),寫的是遠處稀疏的河樹;“魚戲新蓮動,鳥散花落”(《遊東田》)描寫了初夏魚遊鳥飛的景色。謝朓發展了山水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完全擺脫了玄言詩的影響,將景物描寫與抒情融為壹體,增強了山水的藝術形象特征,從而形成了清新優美的詩風。
謝朓是永明體的代表詩人。他的詩講究四聲,對仗工整。其中壹些短詩,如王孫友、余潔芬等,音調和諧,情感含蓄,對五言絕句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影響。
庚欣(513 ~ 581)是南北朝時期最後壹位重要的文學家。早年居江南,是梁代著名的宮廷詩人。他早期的作品大多屬於宮體詩,形式全面,內容貧乏,充滿了平和與娛樂。他後期詩歌的風格與其身世密切相關:554年,被梁元帝命赴西魏,被貶長安為官。北周取代西魏後,繼續在北周為官。此時,他的詩歌內容和風格也隨之變化,27首《準詠懷》、《哀江南賦》就是其代表。內容充滿了對故國的懷念,感嘆人生的坎坷和為敵之痛。長期的北方生活為他的作品增添了廣闊蒼涼的北國風味,如“日暮流星照鏡,篝火夜燒原”,“輕雲飄,明月動”(均見《為懷詠》),詩風變得蒼涼悲壯、渾厚深沈。
庚欣早期詩歌受齊梁新詩風影響,講究格律對仗,有些詩歌甚至與唐代現代詩的俗人不謀而合,如七言《葉舞調》。晚秋五言詩對唐人的影響最直接。他後期的文學創作受到了北朝文學的影響。傅舒的創作技巧與他沈重的生活經歷相結合,使他的藝術造詣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度。杜甫《戲為六絕句》稱之為“庚欣文章漸老漸熟,淩筆法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