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碧城,安徽旌德人,中國女子教育的先驅,女權運動的創始人之壹,中國新聞史上第壹位女編輯,傑出的作家和詞作家。
在民國眾多名人和才女中,呂碧城的才貌極為出眾。嚴復稱贊她優雅、率真、善解人意、可愛,著名女作家蘇稱贊她美如天仙。她的壹生充滿了傳奇。
民國黃金剩女
呂碧城出生於1883。其父盧鳳岐,同治年間任中舉,光緒年間進士。他曾在國家歷史博物館擔任助理,在玉蝴蝶博物館擔任編輯,並在山西任職。9歲時,他與老鄉王結婚。12歲時,因為父親去世,家產被瓜分,母親忍痛送她去投靠叔叔。沒想到,她媽媽被土匪搶了。雖然她脫險了,但王家還是以名聲不好為由,解除了她的婚姻。
家庭的劇變使年輕的呂碧城深刻地認識到了瞬息萬變的世界和奸詐的人們。從此她自立自強,加上家庭背景和天賦,努力學習後很有天賦。呂碧城長大後天生麗質,彰顯個性,崇尚新潮,特別喜歡奢華。她成了名人和有才華的人爭奪的對象。追求者包括著名詩人樊增祥、易大師、袁世凱之子袁柯文、李鴻章之侄李景熙等。但都失敗了。
當談到他們與呂碧城最好的朋友時,她曾說:能滿足生活的男人不多。梁啟超有家室,汪精衛太年輕。王榮保是個好人,已婚;張謇曾經給我介紹過朱宗元,但是他年齡不糊塗,眉毛全白了,太不適合了。我的目的不是錢的多少和家庭背景,而是我在文學上的地位,所以很難找到合適的伴侶。
於是,事業、才華、容貌、金錢都齊全的呂碧城,逐漸成為了民國時期的黃金女人。
我和秋瑾很合得來。
這是呂碧城,他是壹個年輕的寄居在塘沽我叔叔家的人。他不到二十歲就只身來到天津,因為不願意被束縛和委屈。英斂之總理無意中看到了她的壹封長信,稱贊了她的文學才華。見到呂碧城後,她甚至欣賞她的才華和勇氣,並立即被《大公報》聘為見習編輯。這是呂碧城壹生中的壹個重大轉折點。此後,她在《大公報》發表大量詩歌和政論文章,迅速風靡京津文化圈。
後來,在袁世凱、唐等人的支持下,23歲的北洋女教師創辦了該校,並任校長、督學,成為中國近代第壹所女子教育學校。許多著名的女性,如鄧,許廣平和周道儒。我聽過呂碧城的歌。她經常參加美國的講座,受到她的教育理念的影響。
呂碧城的詩歌風格嚴謹,才華橫溢。她經常感嘆神舟的沈沒,表達自己的悲痛和痛苦,表達新女性追求解放的強烈願望。她主張婦女解放和女子教育,指出兒童教育必須以母親為基礎,而美國的教育,人民是立國之本。女人是家庭的基礎。普通人結婚結婚,就是成家立業,成為國家。有賢惠的女人和賢惠的母親,賢惠的母親和賢惠的兒子。古代的狀元顏峻,受的是母親的教育。
這些鮮明的觀點引起了強烈反響和熱烈討論。在社會上的名氣和在文壇上的嶄露頭角,吸引了壹個意外的朋友——秋瑾,成就了壹個雙雄傳奇。
女人第壹次見面,壹見如故。
1904春夏之交,在呂碧城天津府客串演員。
1907 65438+10月14、秋瑾在上海創辦《大公報》,而呂碧城和美國只出版了兩期。他們相互呼應,宣傳民主理念,鼓勵社會變革和女權運動。今年7月15日,秋瑾死於浙江紹興玄亭口。呂碧城聞訊後,冒險派人將秋瑾的遺體接回,安葬在西湖邊,然後親自去秋瑾的墓前祭拜。
她被秋瑾迷住了。她在《中國婦女報》上寫了壹篇文章,在美國紐約和芝加哥的報紙上發表,引起強烈反響,使自己處於危險之中。
變得富有,成為佛教徒。
清帝退位後,應袁世凱之邀,呂碧城出任總統府機要秘書,但不久辭職,移居上海,加入南社。在十裏洋場,她不僅靠聲音尋求精神寄托,還與海外巨頭爭搶股份,獲利豐厚,成為曾經赫赫有名的上海富豪。
後來,呂碧城作為上海革命婦女秋瑾的特派記者獨自去了美國。臨行前,她向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捐款65438+萬元。之後他又出國了,先去了哥倫比亞大學學習藝術、歷史和文學。隨後遊歷歐美、紐約、舊金山、巴黎、日內瓦、米蘭、羅馬、威尼斯、倫敦等地,定居日內瓦湖畔。
她才華出眾,氣質高貴;她奢侈,特立獨行;打扮自己,走在時代的前面。她喜歡穿連衣裙,她喜歡繡著孔雀羽毛的衣服,這顯示了她的奢華和內心的驕傲。
呂碧城多年來壹直住在壹家豪華酒店裏。他曾在維也納世界保護動物大會上用英語發表長篇演講,呼籲佛教慈悲精神,倡導素食,禁止殺生,保護學生,得到與會者熱烈響應。她兩次給護生捐款。世界各大美國報紙都在頭版刊登了她的演講和照片,並刊登了大量關於她的文章。
呂碧城在瑞士皈依了佛教,成了壹名俗人,取名曼芝。其間,她編輯出版了《泰晤士報》中英文版,寄回了自己的旅遊信息、Hokkekyo的熱門產品,在《北京歐美漫遊書》和《上海順天時代》雜誌上連載。
1933年冬,她回國後在上海完成了《半月》等佛教作品,並在北京編輯出版了她壹生的詩作,取名《無限生命觀》。
七七事變後,她再次出國,在歐美傳播佛教慈悲,希望停止殘酷的戰爭,與葉恭綽、王壹亭、朱詩詩、李經緯等創辦了中國動物保護學會。二戰爆發後,她向國內救災機構捐款,幫助抗日戰爭中流離失所的難民。1940她從瑞士回國,打算經香港回內地。然而,她不得不留在香港,因為她返回受阻。
親戚朋友按照遺囑用骨灰餵魚。
1943 65438+10月24日病逝,享年61。根據她的遺囑,親友們捐出了她的遺產和她在美國銀行和上海銀行的存款,共計20多萬港元,用於弘揚佛教和保護學生。按照她的指示,屍體被火化,骨灰和面粉做成小球扔進海裏,讓魚吞下。
呂碧城的詩婉約、細膩、敏感、獨特,但又深沈、孤獨,影響很大。柳亞子說,她不愧為女詩人;作詞人龍榆生稱贊她是不可多得的才女,是近300年來最後壹位女作詞人。詩人易大師認為他的詩和散文極具洞察力和才華,它們都屬於他的家族。
她壹生都在用文言文寫作,隨著時間的流逝,她的文學名也漸漸失傳。如今,這位民國女子鮮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