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中國歷史上所有朝代的國都所在地

中國歷史上所有朝代的國都所在地

夏:斟鄩(河南洛陽偃師西)、陽翟(河南禹州)、帝丘(河南濮陽西南)、夏邑(今河南商丘東)、安邑(山西夏縣西北)、原(河南濟源西北)、老丘(河南開封東北)、西河(河南安陽東南)?。

商:亳(河南商丘)、西亳(河南洛陽偃師西)、囂(河南鄭州西北)、相(河南濮陽北、安陽內黃南;壹說今河南安陽洹水北)、西亳(河南洛陽偃師西)、奄(山東曲阜)殷(河南安陽)、朝歌(河南淇縣)。

西周:鎬京(陜西西安長安西北)、成周(河南洛陽)、犬丘(陜西鹹陽興平東南)、南鄭(陜西渭南華縣)?

東周:雒邑(河南洛陽)

秦:鹹陽(今陜西鹹陽東北)

西漢:洛陽(河南洛陽東)、櫟陽(陜西西安臨潼東北)、長安(陜西西安西北)

東漢:雒陽(河南洛陽東)、長安(陜西西安西北)、許昌(河南許昌)

三國時期:魏許昌(河南許昌)、洛陽(河南洛陽東)公元221年--公元265年蜀成都(今四川成都)吳建業、建業(江蘇南京)。

西晉:洛陽(河南洛陽東)長安(陜西西安西北)。

東晉:建康(江蘇南京)

隋:大興(陜西西安)、洛陽(河南洛陽)。

唐:長安(陜西西安)、武周神都洛陽(河南洛陽)、洛陽(河南洛陽)。

北宋:東京(河南開封)

南宋:南京(河南商丘)、臨安(浙江杭州)

遼:上京臨潢府(內蒙古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內蒙古寧城西南)公元1007年—公元1125年

金: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東城東南)、中都大興府(今北京城西南)、南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歸德府(今河南商丘)。

元:大都(元京師,北京)

明:南京 (江蘇南京)、北京(北京)公元1420年—公元1644年?

清:興京(遼寧新賓西)、遼陽(遼寧遼陽)、盛京(遼寧沈陽)、北京(北京)。

擴展資料:

長安與洛陽的角色互轉

漢朝是劉姓王朝,有劉邦(高祖)建立的前漢和劉秀(光武帝)建立的後漢之分,後世史學家習慣將前漢稱為“西漢”、後漢稱為“東漢”,此叫法即因各自都城方位不同而來。

公元前206年,劉邦受封“漢中王”。在“楚漢相爭”中,劉邦打敗了項羽,於公元前202年定鼎天下。當年2月28日,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初都洛陽,群臣擁護,認為“其固足可恃也”。

但不久,劉邦改變了想法,將洛陽設為陪都,而定長安城為首都。原來,謀臣張良的分析起了決定作用。《漢書·張良傳》記載,張良認為洛陽“其中小,不過數百裏,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長安則“金城千裏,天府之國”。

到了建武元年(公元25年),洛陽終於迎來轉機,由“著名陪都”轉正為東漢的“著名首都”。這年冬十月,劉秀與王莽的更始政權決裂,在鄗(今河北高邑)登基稱帝,為表明自己的劉姓正統和漢家重興,仍以“漢”為國號,此即東漢。劉秀確定洛陽為首都(東都)後,設長安為陪都,稱為“西都”。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中國歷代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