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北海名字的由來

北海名字的由來

北海名字的由來主要源於壹個村莊的歷史,就是位於現在北海市區西南角的南澫村。

南澫村, 在北海市區的西南角。南澫村的形成是由於在該村南面有壹個直徑約1.5 公裏的半圓形港灣(今稱南澫港)。此港灣是淺海作業和停泊小船艇的理想之地。加上岸上淡水資源豐富,適宜農業耕種,很適合外地從事漁農業移民所需的生存條件。約在明末(1629年前後)南澫開始有人居住。冠頭嶺上遺存的壹些明墓(其特征為墓碑的頂端是圓角)便是最有力的佐證。據南澫人的世代傳說,最早到南澫定居的為張姓和薛姓兩戶人家,雖不知其籍貫,但南澫村把這兩戶人家看成是南澫村的先祖。早在明朝初年(約1373),合浦為防倭的需要,在沿岸設八寨,今北海、高德、地角和南澫壹帶屬古裏寨(八寨之壹)以後,南澫的村民把古裏寨作為南澫村最初的村名,他們則是這個村子最早的先民。

 隨著時間的推移,從各地來到古裏寨謀生和定居的人逐漸多了,南澫人感到繼續用古裏寨作為南澫的村名已不適合,於是壹些有文化的長者重起村名。他們根據南澫地處古裏寨小半島南端的港灣前面是壹片大水(大海),故把村名古裏寨更名為南澫。“澫”康熙字典(編於1716年)解釋為“漫”字,意為“大水也”。從此,南澫為村名壹直沿用至今。從南澫村名,也可看出該村年代的久遠。

 1974年,在南武帝廟正前方的港內,壹艘已修好的漁船被擱淺;人們在船底挖沙溝(待潮漲時船能駛出海)時,發現此沙灘下埋藏著大量的珍珠貝殼。當時有人收購,南澫村幾乎每家每戶都去挖掘,估計***有十多萬斤,說明南澫歷史上曾盛產珍珠。據史料記載,冠頭嶺外有壹珠池(產珠的某壹處海域)。南村的老人說,明代官方采珠在白龍,民間采珠在南澫。在南海灘發現的大量珠貝,是這壹說法的有力佐證。

 南澫開埠以後,廣東沿海各地來的漁船日益增多,港灣南端的岸邊逐漸建有三條商業小街,當時的街叫埠(南澫人叫“步”,意為靠近水的地方;能停船的碼頭),分為上埠、中埠、下埠,每埠只有百多米長,其中中埠最為繁華,有米鋪、雜貨鋪、各種熟食攤、賭館和煙館。各埠都有壹些較有影響的大鋪號和老板。如上埠有黃裕豐、李才修、蔡廷翰、梁義興;中埠有詹成利、韓興利、詹泗興;下埠有蔔宗禮、龍裕興等。這些商號或老板,大多為漁船“放船頭”,生意非常興旺。當南澫埠興旺時,北海村才有人居住(約1796年),故南澫人說,先有南澫街,後有北海村。

  三百多年前,南澫村的漁船經常駛到今北海港避風或捕魚,北海港位於南澫的北面,當時還沒有名稱,漁民把今北海港壹帶的海域叫“北面海”,久而久之,“北面海”被簡稱為“北海”。以後,“北海”便成為今北海港和北海市區的名字。所以南澫人說,“北海”的名字是南澫人叫出來的。

盡管南澫歷經近400年的滄桑,其地位幾乎沒有變動過,現在還是壹個村級編制的小村莊,可在北海的歷史上,南澫村的形成不但先於北海,而且其先民又是古裏寨設立後在這片土地上生活最早的先民,為北海日後的形成、開發和發展,起著開山鼻祖的作用。南澫人可以很自豪地說:“先有南澫,後有北海”;“先有南澫街,後有北海村”;“北海的名字是南澫人叫出來的”。南澫人的自豪既有流傳的口碑,史料記載還有歷史遺存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