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曉景二首》 宋代: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釋義: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遊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遊到江河裏來了。
大雁北飛,就像要回到北方家鄉的人那樣,但是由於依戀,差壹點掉了隊。
還沒有飛到北方時,就已經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風雪了,還是再在江南渡過半月的春光時節吧。
註釋:
1、惠崇(亦為慧崇):福建建陽僧,宋初九僧之壹,能詩能畫。
2、蔞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種。蘆芽:蘆葦的幼芽,可食用。
3、河豚:魚的壹種,學名“鲀”,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
4、上:指逆江而上。
5、歸鴻:歸雁。破群:離開飛行隊伍。
6、依依:不舍之貌。歸人:回家的人。
7、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8、更待:再等;再過。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
創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蘇軾於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為惠崇所繪的《春江晚景》兩幅所寫的題畫詩。壹說此詩作於江陰。
擴展資料:
這首題畫詩既保留了畫面的形象美,也發揮了詩的長處。詩人用他饒有風味、虛實相間的筆墨,將原畫所描繪的春色展現得那樣令人神往。在根據畫面進行描寫的同時,蘇軾又有新的構思,從而使得畫中的優美形象更富有詩的感情和引人入勝的意境。
好的題畫詩,既要扣合繪畫主題,又不能拘於畫面內容,既要能再現畫境,同時又能跳出畫外,別開生面,離開繪畫而不失其獨立的藝術生命。蘇軾這首詩可以說做到了這壹點。
詩能描寫如畫,詩詠物性物理又過於畫。這是因為繪畫屬於視覺藝術,而詩是語言藝術,有著表現上的絕對自由。詩人先從身邊寫起:初春,大地復蘇,竹林已被新葉染成壹片嫩綠,更引人註目的是桃樹上也已綻開了三兩枝早開的桃花,色彩鮮明,向人們報告春的信息。接著,詩人的視線由江邊轉到江中,那在岸邊期待了整整壹個冬季的鴨群,早已按捺不住,搶著下水嬉戲了。
然後,詩人由江中寫到江岸,更細致地觀察描寫初春景象:由於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潤,滿地的蔞蒿長出新枝了,蘆芽兒吐尖了;這壹切無不顯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憐愛。詩人進而聯想到,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時節,引人更廣闊地遐想。全詩洋溢著壹股濃厚而清新的生活氣息。
百度百科——惠崇春江晚景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