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微信公眾號書法臨帖幫,作者:斯唔嗯·超,已獲授權,謝絕轉載。文章原題為《讀《聖教》,如何超越王羲之?|結字技巧》
今天我們開始品讀《集王聖教序》中的壹些字的結字。
此帖被譽為“結字聖經”,學書不臨聖教序,妳會錯過超越王羲之的機會。因為超越王羲之必須了解王羲之。
換句話說,不知道“美”有多美,怎麽能知道“醜”有多醜,更不會知道“美”有多醜,以及“醜”有多美!(此處省略好幾本書)
話不多說,為了避免選字糾結,依然在帖中從頭到後找字分析。今天說“唐”字。
這個字,如果妳不清楚用筆怎麽回事,看看歐陽詢和趙孟\\怎麽寫的:
或許這三個字就可以讓妳感受到“用筆千古不易,結字因時相傳“的效果。
讀帖看壹個字,首先映入眼簾的或許是這個字的形狀,腦子裏面先得有高矮胖瘦的印象,所以我們把這個字的外輪廓連接起來,發現是個準正立三角形(上小下大),長撇和“口”托穩了腦袋和軀幹。
如果妳說這個字已經寫得很完美了,還怎麽超越?那麽我告訴妳,這個字找到外輪廓裏面的大留白分布,妳就知道如何破法了。
查字典發現王羲之行書“唐”字的大留白都在左邊,利用“點”,“橫”,“撇”與口字的安排來調整字的取勢和重心。
下面這個字字典上說是王羲之寫的,但更像米芾的筆調。當然大留白依然在左邊,可以說左邊“弄險”右邊“破險”,讓字穩而活。像不像壹個人用身體拖住了傾倒的鐵鍁,嚇人壹跳,但只是虛驚壹場的場面。
虞世南把“廣”部寫的更加平正,所以沒有那麽險,但是因為“口”部離上面很近,所以需要把撇甩出去,避免局促,以至於最大的留白在撇下面。
下面這個字是蔡襄所書,字收的很緊,因為大面積的留白都被壓縮了,所以似乎唐人更顯得從容壹些。
米芾——壹個有意思的人,壹個想讓全世界都關註他的人,必然對王羲之的顛覆是最大的,因為他是入晉最深的,所以下面這個“唐”字與上面的都不同。
(因版權問題,閱讀完整內容,請您微信搜索關註:書法臨帖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