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譬如浙水以曲折而得名,濟水以穿過黃河而得名,大概都有壹個理由。獨有河水,有些人說,河者下也,隨地下處而通流也。這個解釋,覺得太不確切。凡是水流哪壹條不是隨地下處而通流的呢?還有壹說,河之為言荷也,荷精分布懷陰引度也。只看該作者這個解釋,玄妙已極,真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麽話。
據在下的推想,河水既然自古以來沒有的,忽然竟有這股水出於孟門之上,滔滔汩汩而來,安得不發生疑問,說道這水是從何處來的呢?所以在下的推想,與其說河之為言荷也,不如說河之為言何也,較為妥當。講到它的來源,因為地形改變的原故,不要說帝堯的時候沒有弄清楚,就是主張重源的人,亦沒有弄清楚。漢武帝叫張騫尋河源,說道遇見了牽牛、織女星,因此有“黃河之水天上來”之說,更可謂荒乎其唐,沒有弄清楚。就是元朝尋河源,僅僅尋到星宿海,也是沒有弄清楚。
直到清朝,才知道是出於噶達素齊老峰之下,總算弄清楚了。
可知道清朝以前,這水究竟從何處來?列朝要派人尋找,豈非是個何字的意義嗎?而且這條水,不但上流弄不清楚,便是它的下流也弄不清楚。忽而入渤海,忽而人黃海,忽而又入渤海,變遷最大者已有九次,試問究竟哪壹處是它本來的流路?恐怕沒有人能準確指得出。就是夏禹王當時,已經分河的下流為九條,究竟那壹條是正幹,亦不可知。所以這條黃河,始終在疑問之中。河者,何也。在下這個理想,恐怕是不錯的。但是再問壹句,為什麽始終成疑問呢?在下敢再復說壹句,這條黃河古時是沒有的。
這裏有《春秋說題辭》《古微書》
全國漢籍データベース
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數據庫
http://kanji.zinbun.kyoto-u.ac.jp/kanseki
“懷陰引度也”試解:懷:容納;陰:山陰,山腳,山溝;引:導引;度:同渡,由此及彼,穿流。全譯為:容納於山溝而導引川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