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姓來源:
1,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宰相由余之後。由余,周攜王姬余臣之孫,因避亂遷入西戎。後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嬴任好賢德大度,遂留在秦國為臣。由余在秦國,為秦穆公謀劃了征伐西戎之計。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采用由余之計,率軍先攻占北地郡和隴西地區,割裂了西戎諸部落之間的聯系,之後逐個擊破,滅西戎十四國,拓地千裏,使秦國成為了春秋時期的西方霸主。秦穆公因由余之功,賜封其為秦國上卿(即宰相)。由余的後代子孫以先祖名字為姓氏,壹部分稱余氏,壹部分稱由氏。由、余二氏同宗同源,史稱余氏正宗。
余氏族人大多尊奉由余為得姓始祖。
2,源於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兒子姒罕,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3,源於赤狄族,出自秦、漢時期赤狄族隗姓之後,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4,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匈奴梼余(讀音為“塗”,非“魚”)部之後,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族人中有取原居地名稱為漢姓者,稱余氏。(待考)
5,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雲南鎮雄縣余氏,自稱系蒙古族鐵木復姓所改,為元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後代,出自鐵穆氏宰相之家。有詩為證:“余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趕散入西……前傳詩句詞如此,後嗣相逢系本家”。
6,源於地名,出自漢朝時期古蜀國褒余之道,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李白在著名的《蜀道難》中對褒余棧道有明確的描述。世代居於褒余棧道沿途之民眾工匠、驛站官吏、商家棧夥等,皆有以居地名稱為姓氏者,稱褒余氏、褒斜氏,後簡化為單姓褒氏、余氏、斜氏,余氏讀音作xié。
7,源於少數民族:滿族、傈僳族、羌族、錫伯族、苗族、布依族、土家族、白族、保安族等,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8,源於古氐族,出自唐朝時期白馬氐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俞姓來源:
1,傳統的說法俞姓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屬臣跗之後,屬於以物事稱謂為氏。據史籍《通誌·氏族略》和《史記》等記載,黃帝時有名醫跗,其醫術高超,精於腧經之治,為中國傳統中醫經脈理論的奠基人。腧,為“脈之所註”,就是人們俗稱的“穴道”、脈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稱名醫跗為腧跗。在古代,“腧”與“俞”二字相通,後簡筆寫作俞跗。相傳在俞跗的後裔子孫中,為光大先人的經典醫術,多稱為俞跗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俞氏。
很早以前,中國的杏林之祖為黃帝大臣付。他曾跟神農嘗百草,熟知各種藥草的性能,被視為神醫。有壹次黃帝的小兒子禺陽只剩下壹口氣。黃帝很疼愛這個兒子,見狀十分悲痛。付就剖開禺陽的肚子,把他的內臟清洗幹凈,終於把他救活。事後有人問他:“快死的人了,妳剖開他肚子,萬壹救不活豈不是要承擔罪責?”他說:“當醫生的首要條件,就是忘掉自己,只有忘掉自己,才把能心放在患者身上”。由於他醫術高明,不管多麽嚴重的病,都能使病人痊愈。所以, 人們都叫他愈付,愈、俞同音,後來就稱俞跗,他的後人就以俞為姓,就是俞氏,奉俞付為俞姓始祖。史料記載俞姓的來源只有壹種說法。
2,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公族公子泄堵俞,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泄堵俞,為魯國王室公子,是魯莊公姬同的小兒子。在周襄王姬鄭十六年魯國公子泄堵俞率魯軍征伐滑國(原在今河南睢縣,後遷費,即今河南偃師氏緱鎮,故又稱為費滑,後被秦國所滅),後被魯僖公(魯釐公)姬申封賜於俞地。俞,又稱符俞,亦稱先俞、西俞,即今江蘇省泗陽市。周安王姬驕九年(楚悼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楚悼王熊疑因魯國聲援鄭國而發動了進攻魯國的戰役,符俞之地成為兩軍戰場,之後歸於楚國。兩年後的周安王十壹年(楚悼王十壹年,公元前391年),韓、魏、趙三國聯手討伐楚國,大敗楚軍於大梁(今河南開封)、榆關(今河南中牟),其後,大梁成為魏國的都城,而符俞則被趙列侯趙籍瓜分而去。
符俞之地歸魯無望後,在公子泄堵俞的後裔子孫中,即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俞氏,世代相傳至今。
3,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官吏俞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史籍《路史》記載:春秋時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傳至今。其實,俞人,並不是羋姓直接衍派的血緣氏族,而是官職稱謂,就是執掌建造船只的官員。俞,在遠古時期就是指挖空樹幹做船(獨木舟),“以為河徑”,就是渡河的工具、途徑。後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泛指船。俞人,開始指制作船只的工匠,後演變為督管船只建造的官職稱謂,直接隸屬於尹司。由於楚國地處江淮平原,渡河運輸、作戰十分頻要,因此“俞”是楚國令尹轄下的重要職能部門,俞人是不可或缺的職位。
在俞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或職業為姓氏者,稱俞人氏,後簡化為單姓俞氏,世代相傳至今。
4,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欽察部首領玉裏伯牙吾·不花鐵木耳,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元朝時期,有壹位著名的東路蒙古元帥玉裏伯牙吾·不花鐵木耳,為蒙古欽察部國主後裔,後為元朝敕贈武平王。其侄子燕鐵木耳、·撒敦、以及侄孫唐其勢等,均為元朝丞相,家族中還出了壹位皇後玉裏伯牙吾氏,因此在元朝晚期顯赫壹時。在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繼位後,元朝政權實際上掌握在燕鐵木耳與伯顏兩大丞相家族手中,兩派鬥爭激烈,後玉裏伯牙吾氏家族發動政變,被伯顏乘機鏟除。在玉裏伯牙吾氏家族受到“鐵腕太師”伯顏勢力的打擊而失勢後,族人退出政界,舉族返回其封地鳳陽府安豐縣(今安徽壽縣)。在元朝末期,該家族為躲避政敵殺戮,逃到廬陽(安徽合肥古代的別稱),取原姓首字“玉”的諧音,更姓為俞氏。現玉裏伯牙吾·不花鐵木耳家族的後裔俞氏子孫,廣泛分布在今四川、安徽、雲南、貴州、重慶、湖南、江蘇、江西等地區。
5,源於滿族、彜族、土族、回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
6,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寧俞,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寧俞,就是著名的寧武子姬寧俞(孔子贊其智猶可及其愚不可及者),是春秋時期衛國執政上卿寧速的兒子,後亦為衛國大夫,以聰慧、忠誠著稱於世。在姬寧俞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分稱俞氏、寧氏,世代相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