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耳有幾筆畫

耳有幾筆畫

耳有6筆畫:橫、豎、豎、橫、橫、橫。

耳(拼音:ěr)是漢語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耳的古字形像人的外耳,本義指聽覺器官耳朵,引申指像耳的東西。耳在頭兩側,故引申為位置在旁邊的,如:耳房、耳門。耳在古代文獻當中又用作動詞,作聞、聽解。“耳”的古音與“矣”相近,故又假借為文言語氣詞,表限止,相當於“而已”“罷了”,又可表示肯定或語句的停頓與結束。

耳,顧名思義,就是指人的耳朵。人體部位是人類最為熟悉的,也是人類對自身的最早的認識,表現在字詞上面就是這些字詞在意義和讀音上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從古到今“耳”的意義基本沒有改變過,用作本義講的“耳朵”在文獻中最為常見。

古漢語中有名詞用作動詞的情況,因此能看到諸如這樣的用法——“君其耳而未之目耶?”(《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這裏的“耳”作“聽見、聽說”講。生活中有和“耳”相似的物件,也被命名作耳,例如“木耳”。

康熙字典:

未集中耳部 耳·康熙筆畫:6 ·部外筆畫:0

《唐韻》而止切。《集韻》《韻會》《正韻》忍止切,竝音洱。《說文》:主聽也。《易·說卦》:坎為耳。《管子·水地篇》:腎發為耳。《淮南子·精神訓》:肝主耳。《白虎通》:耳者,腎之候也。

又俗以塗巷語為信曰耳食。《史記·六國表》:此與以耳食何異。註:耳食,不能知味也。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史記·封禪書》:有雉登鼎耳。《後漢·五行誌》:延熹中,京都幘顏短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