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8年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正式公布漢語拼音方案以來,漢語拼音方案在中國以至世界上都得到迅速地推廣。2001年1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和國國家通用漢語文字法》,第十八條專條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音和註音的工具。”這就從法律上確立了漢語拼音法案的地位,而漢語拼音作為初等教育小學階段語文教育的內容來講,識字的作用是重要的,從某些方面可以說是無可替代的。
目前中國識字教學的方法有很多種:集中識字、分散識字、註音識字、多種形式結合識字等等。無論是哪種方法,都要學習漢語拼音。漢字的讀音用拼音註得壹清二楚,學生由此可以自己查字典,提高自學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識字的效率。如果把字典當作是識字的拐棍的話,那麽拼音則可稱之為“制成拐棍的木材”。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夯實學生對漢語拼音的掌握,從而達到學生可以對註音課本、讀物中的漢字進行識記,對已學會的漢字進行拼音標識。對於中低年級的識字教學,教師可以制作色彩艷麗的漢字、拼音教具來輔助課堂教學。例如,在“樹”字的講解中可以制作壹張卡片,用卡通簡筆畫的方式畫出樹的拼音“shu”,把h畫成大樹,s、u分別畫成樹旁的小草,這樣把生活中的實景與拼音和認字相結合,方便聯想,利於記憶。
拼音識字法有助於學生識字量的增加,提高識字的紮實程度,並且可以有效地糾正地方方言語音,提高漢語言文字的規範化以及普通話的推廣。
二、指導學生從漢字的結構和形體演變學習漢字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基礎。小學階段的識字教學理應承擔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字的責任,通過學習祖國文字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加強他們的文化底蘊。方塊的漢字,既是單音節,又包括字形、字音、字義三個要素,字與字連結成詞語的方法比較靈活自由。因此,教師要在識字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通過漢字形體演變,自身表意特點以及優美的外形、嚴謹的結構、豐富的內涵,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提高識字質量,為學好母語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懂壹點漢字的演變歷程,這有助於改進識字教學方法。漢字是漢民族的祖先在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創造出來的,它起源於圖畫,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考古工作者研究發現,用於記載歷史的最古老的文字是殷墟文字,包括商代的甲骨文和銅器文字。今天通行的漢字便是由商代文字壹脈相承地發展演變而來的,在這個漸變過程中,漢字從甲骨文向篆、隸、行、楷逐漸變化。在教學中遇到個別偏難漢字,教師也可從漢字的演變起源來講解,以歷史方法研究漢字,可增進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習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