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字形推斷法
漢字屬於表意體系的文字,形聲字又占絕大多數。“形旁”給我們推斷詞義帶來有利的條件。例如:頁,表示頭部或面部。如:頰、頷、顳(耳朵附近的部位)。月,表示肉。如:炙、股、肱。
此外還有:求,表示毛皮;禾,表示五谷;皿,表示器具;辶,表示行走;隹(zhuī),表示鳥雀;冖,表示籠罩;片,表示木片文書等等。
2. 成語、俗語印證揣測法
成語和俗語大多是古時流傳下來,它裏面的詞語往往保持著古漢語的面貌,所以,用成語和俗語來推斷可以幫助我們展開思維、揣測詞義。例如:勢拔五嶽掩赤城(出類拔萃,超出);腥臊並禦,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
3. 語境推斷法
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詞的多個義項只有在語境中才能得到過濾,沒有語境,孤立地來看壹個詞是沒法分析的。
4. 課文遷移法
試題中出現的壹些實詞解釋,其實課文中已出現過,可聯系課文相應遷移。如:2003年高考11題,“諷”的解釋就可以從《鄒忌諷齊王納諫》中得到遷移,解釋為勸告,而非諷刺。
5. 對句、對舉判斷法
古人行文常講究對稱勻稱,處於對應位置的詞其意義往往相近或相反。我們可據此進行判斷。例如: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以,對應“用”,被任用)。
上述方法的運用往往是結合在壹起的,運用這些方法時最重要的壹點是要將揣測的詞義帶入語境中去揣度、驗證。從這個意義上說,語境是我們推測詞義的根本。
為了方便掌握這些方法,下面,我們就通過壹個具體例子,來看我們運用這些方法進行推理的思路過程。
天成、長興之間,歲屢豐熟,中國無事……異日,與周樨同對,論事不阿,樨為惴恐,公權益不奪,帝徐曰:“卿有諍臣風,可屈居諫議大夫。”開成三年,轉工部侍郎。召問得失,因言:“郭旼領邠寧,而議者頗有臧否。”帝曰:“旼,尚父從子,太皇太後季父,官無玷郵,自大金吾位方鎮,何所更議?”答曰:“旼誠勛舊,然人謂獻二女乃有是除,信乎?
問題:1. 翻譯加點的詞:阿、奪、除;2. 翻譯劃線的句子。
思路1:成語、俗語印證揣測法
由“阿”想到阿諛逢迎,想到剛正不阿。前者解釋為奉承,後者解釋為迎合奉承。帶入原句印證,(公權)議論政事的時候不迎合奉承皇上,符合語境。
思路2:俗語印證與語境揣測結合
在“公權益不奪”中,很多同學就搞不清楚了。奪,常見的是“搶奪、掠奪”,說不過去呀。再壹想,名言中有“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這裏的“奪”解釋為“改變”。聯系前面的語境,先前是(公權)議論政事的時候不迎合奉承皇上,繼而同事周樨在皇帝前顯得害怕恐懼(因為公權杵逆皇上的意見),接下來是公權卻更加不改變自己的意見(堅持己見)。非常符合上下文的思路,這個揣測是正確的。
2. 關於讀書的文言文5篇,翻譯原文王冕者,諸暨人。
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
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宋學士文集》)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
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
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壹頓。過後,他仍是這樣。
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壹到夜裏,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壹直讀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壹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 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壹書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壹眼即過,與我何與也?千古過目成誦,孰有如孔子者乎?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雖生知安行之聖,不廢困勉下學之功也。
東坡讀書不用兩遍,然其在翰林讀《阿房宮賦》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灑然不倦。豈以壹過即記,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平生書不再讀,迄無佳文。
且過輒成誦,又有無所不誦之陋。即如《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會為最。
反覆誦觀,可欣可泣,在此數段耳。若壹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非沒分曉的鈍漢!更有小說家言,各種傳奇惡曲,及打油詩詞,亦復寓目不忘,如破爛廚櫃,臭油壞醬悉貯其中,其齷齪亦耐不得!譯文 讀書把看壹遍便能背誦作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實是最於事無補的。
眼裏看的清楚,心裏匆匆而過,其實留在心中的並不多,因為來來往往頻繁而應付不過來,好像看著歌舞場裏的美女,看上壹眼就過去了,和我又有什麽關系呢?自古以來過目成誦的人,有誰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讀《周易》到穿連《周易》竹簡的皮條都斷了好幾次,不知他翻閱過幾千幾百遍了,從而對《周易》精微的語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究越[1]明白,越鉆研越深入,越是前行就越不知它的盡頭。即使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聖人,也不會停止刻苦勤奮的學習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識。
蘇東坡讀書不需要讀第兩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讀《阿房宮賦》時直到四更,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覺得他讀得辛苦,可蘇東坡卻十分暢快,毫無倦意。怎能因為看壹遍就能記誦。
便丟下書本,草草結束這件事呢!只有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等人,壹生讀書從不讀第二遍,因此始終也沒有寫出好文章。 況且過目就能成誦,還會產生什麽都記誦的壞處,就像《史記》130篇中,數《項羽本紀》寫得最好,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和垓下之會幾個片段寫得最好。
反復誦讀觀賞,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只在這幾個片段罷了。如果壹篇《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不是不懂道理的愚鈍之人!還有小說、各種戲曲及打油詩。
也都過目不忘的話,那就像破爛的廚房櫃子,發臭的油、腐壞的醬全都貯藏其中,這品味的低俗實在是令人不能忍受。黃生借書說 黃生允修借書。
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
’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異日觀’雲爾。” “余幼好書,家貧難致。
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
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
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然後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今黃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
為壹說,使與書俱。翻譯 年輕人黃允修來借書。
我把書借給他,並告訴他說:“書要不是借來的就不會好好地去讀啊。妳沒有聽說過藏書的人不讀書的事嗎?《七略》《四庫》,是天子的藏書,但是天子讀書的有幾個呢?書多得搬運時使牛馬累得出汗,堆滿屋子,這是富貴人家的藏書,但是富貴人讀書的有幾個呢?其余像祖父和父親積藏,而兒子和孫子丟棄掉的情況,就更不用說了。
不只是書籍是這樣,世間的事物都是這樣。不是自己的東西,而是勉強借來的,必定會擔心人家催著要,就憂懼地忐忑不安地摩挲撫摸不止,說:‘今天存放在我這裏,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見到它了。
’如果已經被我所擁有,壹定把它捆起來放在高處,擱起來藏著,說‘姑且等改日再看吧’。“我小時候愛好讀書,但家裏窮。
3. 如何能學會讀懂文言文初學文言文的時候壹定要註意許多虛詞如“之、乎、者、也、矣、焉、哉”在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實詞要關註動詞、副詞、形容詞等。
等到積累到壹定程度(根據我的經驗在壹個多學期吧),再閱讀古文的時候,知道某些生僻實詞的情況下壹般的閱讀不成問題的。多看、多讀、多背、多積累,就漸漸變好了。
至於入門資料,課本上的課文是最好了,難度適中,適合初學。而學有所長的時候,可以參考《古文觀止》《唐詩宋詞三百首》《小窗幽記》《圍爐夜話》等等。
祝學得開心! 壹、咬文嚼字法。 咬文嚼字,就是仔細地讀,研讀每壹個字詞,句子,進行透徹地理解。
咬文嚼字是壹件嚴肅而重要的工作。壹般地說,要抓好以下兩點。
(壹)解釋字義、詞義、串講句義。 宋代學者程顥說:凡看文字,先須曉其文義,然後可求其意,未有文意不曉而見意者也。
文義即文字和文句的含義,這是淺層表面的東西。要弄清文義,當先排除詞語障礙,這是壹項不可忽視的事情。
特別是有些詞語和句子初看仿佛好懂,但真正理解起來卻又會似是而非,壹切不能不求甚解,望文生義,尤***對初中生來說,必要弄清每壹個字,詞的含義,如二冊教材壹十六課《狼》中句子:少時,壹狼徑去,其壹犬坐於前。各自譯為:少時:壹會兒。
徑:在,前:前面。此句的含義就為:壹會兒,其中壹只狼徑直走開,另壹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詩人臧克家幾十年如壹日攻讀《古文觀止》。他說:我讀古人書沈圈密點,旁註,十分認真,壹字壹句也不放過,以求吃盡書中味。
作家孫梨,壹部《聊齋誌異》讀了十五年,僅復吟誦,精心閱讀,細心揣摩,無不得其領,達到學以致用。可咬文嚼字的重要與必要。
(二)突破個別文字障礙。 所謂擒賊先擒王,攻克了句中的老大難字詞,整個句子也就容易理解了,在讀前對學生提出具體要求:結合課文下註釋試著說出每句話的大概意思,說不通的地方,用問號做標記,以備質嶷,初中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首先攻破句子中難於理解的字詞。
二、朗讀吟誦法 我國有誦讀詩文的優良傳統,學習文言文也離不了誦讀的方法。誦讀分吟讀和朗讀兩種。
前者是聲音較輕有節秦地讀,後者也稱朗讀,是放開聲音去誦讀。我國的優秀古典名篇,意境深邃,語言精美,音調鏗鏘,聲韻和諧,其有很強的音樂性,適合於吟讀。
誦讀有利於思索,誦讀的時候必須要做到口眼並用,心到口到。 誦讀是把書面語變成口頭語言,因而是誦讀時要精力集中,不能分心,要做到聲入心隨,嘴也念,耳朵聽,心中想,邊讀邊體會文章的內容,意境。
進入壹個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情溢於海的境界。指導學生反復誦讀,不僅能領略到景色的美好,而且能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
在課堂上不僅要求學生反復誦讀,而且註重教給學生誦讀的方法。指導學生按層次,由易到難誦讀課文,力求達到誦讀的三種境界。
(壹)是讀得準確、清楚 所謂正確、合理是指句讀分明,節奏合理,達到這個朗讀最基礎的層次,關鍵在於平時隨口練習。 (二)是讀得流暢 所謂流暢,壹是指語句流利,二是指音韻鏗鏘,如《桃花源記》中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可讀出對襯感來,如:林盡水源,便得壹山,山有小口。
(三)是讀得有感情 這個較高的朗讀層次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達成。 誦讀,應在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
既要廣讀,又要精讀,正如蘇東坡所說:三分詩七分讀。誦讀得好,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生在學會以上兩法,養成習慣後,可讓學生自學疏通文意,養成分類整理習慣,把文中特殊的文言現象整理下來,積少成多。 只要方法得當,我們就會讓這些難懂的靜止的文言文活動起來,達到壹種可聞,可見,可感的意境中去,為將來更加深入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初中的文言文學習,只是“讀讀背背,不作具體要求”。高中的文言文學習,除了要“讀讀背背”,積累語言材料,增加感性認識之外,還應當引導學生積累文言字詞和語句的相關知識。
只有重視文言詞語等基礎知識的積累,才能有效的培養起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鑒於此,我們該怎樣學習文言文呢? 首先,學習文言文要做到“三多”:多讀、多背、多練。
古人學習文言文,講究爛熟於心,“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雖然我們不壹定要像古人那樣搖頭晃腦,但其重視誦讀的習慣無疑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我們所說的“多讀”,不僅要讀課本,而且要讀讀本,有機會的話,還應當盡可能閱讀壹些文言作品,如“四書”、“五經”、《資治通鑒》等,盡可能的擴大自己的視野。
“多背”是指凡是要求背誦的課文都要不折不扣的背誦,最好能壹字不落的把它默寫下來,連標點符號也不要弄錯!妳千萬別以為這只是“死記硬背”,倘若妳能堅持到底,那麽,在潛移默化當中,妳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語習慣和遣詞造句的方法,妳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的培養起來了。“多練”是提高文言閱讀能力的捷徑之壹,不僅要認真完成課後訓練,而且要多做相關的字詞句的分類訓練,以拓展視野,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其次,學習文言文不僅要學會聽課,而且要重視預習和復習。課前預習。
4. 如何品析文言文新《課標》就語文的性質提出了二元論,即工具性和人文性,解決字詞的目的是銳化文言工具,賞讀課文則旨在涵養人文,兩者都要兼顧。
現今的課程改革中,文言文教學多向內容、情感方向探究延伸,片面重視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而忽視了學科的工具性。 現象 試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為例,文言文後的練習題在導向性方面,就存在這方面的偏差。
如《五柳先生傳》:“這篇文章是陶淵明的自傳嗎?請課外查找有關資料,結合妳所讀過的陶淵明詩作,談談自己的看法。”《馬說》:“當今社會需要什麽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這些話題是常談常新的,請妳聯系現實談談自己的看法。”
《送東陽馬生序》:“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式?”《詩詞曲五首》:“妳知道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同學中開個故事會。”《小石潭記》:“妳已學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試著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並選擇壹兩則加以賞析。”
《嶽陽樓記》:“思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含義,把妳的認識寫成壹段文字,與同學交流。”《醉翁亭記》:“下面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改寫《醉翁亭記》而成的壹首詞,名為‘瑞鶴仙’。
妳喜歡《醉翁亭記》還是這首詞?寫壹段文字,簡要說出自己的想法。” 這七則練習均從思想的角度談認識,談體會,給教者學者傳達了壹個信息,即文言文要花大量的精力在內容分析上。
很多文言閱讀課因此上成了思想政治課、聊天課。 語文教學應以人為本,在教學過程中是應該註意人文化的壹面,但如果忽視了基礎學科的工具性,特別是文言文所具有的自身特點,那純粹就是建空中樓閣,舍本求末。
在教材中其實也有壹些兼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練習。如《與朱元思書》:“把課文改寫成現代文,介紹富春江‘自富陽至桐廬’的景色。”
《滿井遊記》:“下列三組短語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飾關系,可譯成‘的’;有的表示限定關系,可譯成‘以’;有的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可不譯。試加以辨析,並說說這些用法現在是否還在用。”
《詩五首》:“從‘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句詩中妳聯想到什麽?與同學交流。”可惜這樣的延伸題為數不多。
當然,文言文的教學空間非常大,新《課標》提出的“綜合實踐課程”理念,在文言文教學中也應得到充分體現,如杜甫《春夜喜雨》中,春雨之“喜”除了詩人的心情外,還有“春雨貴如油”的氣候學和物候學知識。詩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既形象地描繪出春雨之情態,也道出了地表徑流的地理學知識。
如在教學《兩小兒辯日》時,除了孔子的實事求是,學術誠實,兩小兒的求知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外,對於究竟太陽在早晨、中午哪個時段離我們近,則是個地理學方面的問題,需要進壹步組織學生探究,獲得更全面的知識。 對策 1.研讀課本,質疑問難。
試舉課文《小石潭記》的教學為例。教材對“蒙絡搖綴”的註釋是:“遮掩纏繞,搖動下垂”。
“綴”能解釋為“下垂”嗎?備課時,我特別查了壹些資料。其中人教版教師用書上對這句話是翻譯為“遮蓋交結,搖動下垂”。
到底是“下垂”,還是“連綴”?經查,商務印書館98年修訂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為“縫合,連接”,應取其“連接”義。再查四川辭書出版社的《古代漢語詞典》中為“系結,連接”。
以上工具書中均未列“下垂”這壹釋義。 另外,“佁然不動”在教材中註音為“yí”,解釋為“呆呆的樣子”。
但查字典後發現,其實並不如此。“佁”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除了有“癡呆的樣子”之外,還有“靜止”這壹詞條,而“靜止”更能體現遊魚倏忽來去的情態。
《古代漢語詞典》更是直接以《小石潭記》為例,釋義如下:“靜止不動的樣子。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且兩書均註音為“yǐ”。 在教學中,我將兩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就此展開討論。
學生反應很熱烈。因為他們向來將書本奉為寶典,這次是具有顛覆意義的壹次課堂探究。
在學習中,他們真正體會到了“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涵義。於是這篇課文的字詞學習學生格外細致,因為我提示他們還有註釋也存在爭議。
課後不久就有學生捧著字典來找我。“老師,書上註釋裏對‘悄愴幽邃’的‘幽’,解釋是不是有問題啊?”“我查了字典,‘幽’有‘昏暗、深暗’的意思,比‘幽靜’要好。”
“還有‘水尤清冽’裏‘冽’只有‘清澈’的意思,沒有‘清涼’的義項。”…… 此後,我還在課上抓住對“翕忽”壹詞的理解,讓學生欣賞了潭中遊魚的情致。
是“輕快敏捷的樣子”還是“壹致的樣子”?學生先查工具書,然後再根據語境作出了判斷。課堂氣氛相當活躍。
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到了學習文言文的快樂。 2.探究課內,含英咀華。
僅僅局限於壹課內的字詞研究,我覺得還不夠。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還要註意已學篇目的溫習。
其中較常見的就是歸納壹詞多義現象。如學及《嶽陽樓記》的時候,學到“連月不開”的“開”時,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