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戰爭典故四字成語

戰爭典故四字成語

1. 戰爭故事四字成語

草船借箭 [cǎo chuǎn jiè jiàn]

生詞本

基本釋義

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典 故

三國時期,曹操率大軍想要征服東吳,孫權、劉備聯合抗曹。孫權手下有位大將叫周瑜,智勇雙全,可是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字孔明)的才幹。因水中交戰需要箭,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負責趕造十萬支箭,哪知諸葛亮只要三天,還願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甘受處罰。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萬支箭,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來除掉諸葛亮。於是他壹面叫軍匠們不要把造箭的材料準備齊全,另壹方面叫大臣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虛實。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這件事要請妳幫我的忙。希望妳能借給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個軍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來,還要壹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兩邊。不過,這事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魯肅答應了,並按諸葛亮的要求把東西準備齊全。兩天過去了,不見壹點動靜,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請魯肅壹起到船上去,說是壹起去取箭。魯肅很納悶。

諸葛亮吩咐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向對岸開去。那天江上大霧迷漫,對面都看不見人。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命船壹字兒擺開,叫士兵擂鼓吶喊。曹操以為對方來進攻,又因霧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把子上。過了壹會,諸葛亮又命船掉過頭來,讓另壹面受箭。

太陽出來了,霧要散了,諸葛亮令船趕緊往回開。這時船的兩邊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總***超過了十萬支。魯肅把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時,周瑜感嘆地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

2. 戰爭有關的四字詞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制勝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兵荒馬亂

bīng huāng mǎ luàn 成語典故: 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成語出處: 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 例句: 此時四處兵荒馬亂,朝秦暮楚,我勉強做了壹部《舊唐書》,那裏還有閑情逸誌弄這筆墨。”(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壹回)

兵戎相見

bīng róng xiāng jiàn 成語典故: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指用戰爭解決問題。

烽火連年

fēng huò lián nián 成語典故: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指戰火連年不斷。

成語出處: 元·戴良《九靈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東南地,烽火連年警報聞。”

窮兵黷武

qióng bīng dú wǔ 成語典故: 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成語出處: 《三國誌·吳書·陸抗傳》:“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

枕戈寢甲

zhěn gē qǐn jiǎ 成語典故: 枕著戈、穿著鎧甲睡。形容經常生活在戰爭之中。

成語出處: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朕無拔亂之才,不能弘濟兆庶,自枕戈寢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遺寇尚熾。”

禍結兵連

huò jié bīng lián 成語典故: 結:相聯;兵:戰爭;連:接連。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成語出處: 《漢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余年。” 例句: 壹去故鄉音耗絕,禍結兵連,嬌鳳雛鸞沒信傳。(元·無名氏《梧桐雨》第壹折)

3. 關於戰爭的四字詞語

軍令如山 孤軍奮戰 孤軍深入 千軍萬馬 全軍覆沒 異軍突起 橫掃千如軍令如山 孤軍奮戰 孤軍深入 千軍萬馬 全軍覆沒 異軍突起 橫掃千軍

軍兵貴神速 不戰而屈人之兵 兵不血刃 摧枯拉朽 勢如破竹 節節失利 所向披靡 攻無不克 兵臨城下 大兵壓境 貴神速 不戰而屈人之兵 兵不血刃 摧枯拉朽 勢如破竹 節節失利 所向披靡 攻無不克 兵臨城下 大兵壓境 瞞天過海 出其不意 攻其不備 笑裏藏刀 兵貴神速 貴神速 不戰而屈人之兵 兵不血刃 摧枯拉朽 勢如破竹 節節失利 所向披靡 攻無不克 兵臨城下 大兵壓境 瞞天過海 出其不意 攻其不備 笑裏藏刀 兵貴神速

4. 有關戰爭的四字詞語

風塵之變---風塵:比喻戰亂。指戰爭的災亂。

放牛歸馬---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伐罪吊民---伐:討伐。吊:慰問。討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為發動戰爭的口號

倒載幹戈---倒:把鋒刃向裏倒插著;載:陳設,放置;幹戈:古代的兩種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著放起來,比喻沒有戰爭,天下太平。

刀槍入庫---沒有戰爭,不用武備;和平麻痹,解除武裝,不作戒備

大動幹戈---大規模地進行戰爭。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春秋無義戰---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

楚界漢河---楚、漢相爭中雙方控制地區之間的地界與河流。後常比喻戰爭的前線。

赤地千裏---赤:空。形容天災或戰爭造成大量土地荒涼的景象。

兵無常勢---兵:戰爭;常:常規、不變;勢:形勢。指用兵作戰沒有壹成不變的方式。指根據敵情采取靈活對策

兵戎相見---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指用戰爭解決問題。

兵連禍結---兵:戰爭;連:接連;結:相聯。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兵慌馬亂---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兵荒馬亂---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兵戈擾攘---兵戈:武器,指戰爭;擾攘:紛亂。形容戰爭時期社會動蕩混亂

白骨露野---露:暴露;野:野外。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戰爭或災難所造成的悲慘景象

5. 寫出十五個含背景故事的四字成語如“負荊請罪”順便附上主人公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三顧茅廬 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推薦諸葛亮感恩圖報 吳國的大將軍伍子胥汗流浹背 漢大將軍霍光舍生取義 春秋末期,大夫趙襄子殺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讓發誓舍身取義要殺趙襄子,他潛入趙襄子的宅內行刺未遂.趙襄子佩服他的義氣放了他.後來他把全身漆成癩子,吞下燒紅的炭使聲音變啞,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殺.舍生取義春秋時期,晉平公問大夫祁黃羊誰擔任南陽縣令合適,祁黃羊推薦解狐,晉平公問他怎麽推薦仇人,他說任人唯賢,解狐不負眾望.朝廷缺壹個軍中尉,祁黃羊推薦兒子祁午,祁午也幹得相當出色.孔子說祁黃羊推薦人才真是大公無私.沈魚落雁春秋時期,越國傾國傾城的美女西施在故鄉溪邊浣紗時,溪中遊動的魚兒見了她都羞愧得沈入水底,不敢浮出水面.漢元帝時絕色美女王昭君在她出塞嫁給匈奴王時,天空飛過的大雁驚訝她的美麗,忘了飛行跌落到樹林裏蘇武牧羊西漢時期,漢武帝派大臣蘇武等為使者出使西域同匈奴單於修好,由於漢朝降將鍭侯王的反叛,單於大怒,扣押了蘇武等人,勸其投降.蘇武寧死不屈,堅決不降,被迫淪為匈奴的奴隸在茫茫草原上放羊,19年後才回到漢朝.運籌帷幄劉邦當皇帝後在都城洛陽南宮擺酒宴,招待文武百官.他問百官他與項羽的區別,百官紛紛誇贊他大仁大義.劉邦說運籌帷幄不如張良,安撫百姓不如蕭何,率軍打仗不如韓信,但他能合理地使用他們三位俊傑,所以能得天下.布衣之交戰國時期,齊國孟嘗君沒有殺壹個與他的小妾相愛的門客,而是給他準備了許多禮物,把他推薦給衛國國君,對他說:“我們是布衣之交,希望衛國能給妳偉大前程.”後來衛國準備聯絡其他諸侯去攻打齊國,該門客極力勸阻,避免了壹場戰爭.萍水相逢公元676年,唐朝著名的文學家王勃因罪被免官,前去交趾探望做縣令的父親,途經洪都,都督閻伯嶼因重修的滕王閣落成,宴請文人誌士及他的女婿吳子章,邀請他們為它作序,王勃作《滕王閣序》感慨:“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老驥伏櫪東漢末年,曹操率軍先後消滅董卓、黃巾軍、呂布、袁術、袁紹、劉表等地方勢力,控制北方領土.袁紹的兒子投奔北方的烏桓,53歲的曹操親率大軍徹底征服20萬烏桓人,凱旋後作《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改弦更張西漢時期,儒學家董仲舒讀書與做學問十分刻苦,他讀書時曾經三年不到自家花園裏看壹眼.漢武帝十分欣賞他的為人,讓他提供施政方略.董仲舒認為秦朝的壹些舊制度已經不適應了,就好比琴上的舊弦必須要換掉壹樣.獨善其身戰國時期,孟子勸宋勾踐到別國去遊說仁學.宋勾踐向孟子請教如何遊說.孟子說:“尊崇儒道,樂於仁義.君子為人,窮困時不要失掉仁義,得誌時不要失去理智,這樣窮困時能獨善其身,自得其樂,得誌時能兼顧天下的利益.” 多難興邦春秋時期,楚靈王想稱霸於諸侯,就想與諸侯會盟,派椒舉前去邀請晉平公參加.晉平公想拒絕,司馬侯勸他去,晉平公憑借自己地勢險要與戰馬眾多,不怕多災多難的楚國,司馬侯提醒他註意多難興邦,應該把眼光放遠點.。

6. 有關戰爭的四字詞語

軍令如山 孤軍奮戰 孤軍深入 全軍覆沒 異軍突起 軍令如山 孤軍奮戰 孤軍深入

橫掃千軍 摧枯拉朽 勢如破竹 節節失利 所向披靡 攻無不克 兵臨城下 大兵壓境

勢如破竹 所向披靡 兵臨城下 瞞天過海 用兵如神 有勇無謀 揭竿而起 烏合之眾

逼上梁山 兵強馬壯 東山再起 死灰復燃 千軍萬馬 殘兵敗將 背水壹戰 兵貴神速

調兵遣將 步步為營 單槍匹馬 手無寸鐵 赤手空拳 孤立無援 刀光劍影 全軍覆沒

南征北戰 四面楚歌 鹿死誰手 聲東擊西 明爭暗鬥 聲東擊西 狹路相逢 摧枯拉朽

弱肉強食 壹往無前 浴血奮戰 出其不意 明槍暗箭 勢均力敵 人困馬乏 打草驚蛇

馬革裹屍 招兵買馬 千軍萬馬 秣馬厲兵 金戈鐵馬 快馬加鞭 汗馬功勞 赤壁之戰

圍魏救趙 作壁上觀 暗渡陳倉 城下之盟 兵荒馬亂 人仰馬翻 紙上談兵 兵不血刃

草木皆兵 赤膊上陣

7. 源自於中國古代戰爭的詞語要四字詞語的

退避三舍

草木皆兵

破釜沈舟

圍魏救趙

十面楚歌

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無中生有、暗渡陳倉、隔岸觀火、笑裏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打草驚蛇、借屍還魂、調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途伐虢、偷梁換柱、指桑罵槐、假癡不顛、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草木皆兵、馬革裹屍、赤膊上陣 、烏合之眾、打草驚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圍魏救趙、四面楚歌、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壹鼓作氣、再衰三竭、破釜沈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