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óu
①在水上漂浮。《與朱元思書》:“遊魚細石,直視無礙。”
②遊玩。《赤壁賦》:“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③出遊;遊歷。《兩小兒辯日》:“孔子東遊。”
④交往。《鴻門宴》:“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
又特指請教學問。《送東陽馬生序》:“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⑤遊說。《馮諼客孟嘗君》:“西遊於梁。”
辨遊,遊。凡有關水中活動,壹般只用“遊”,不可以用“遊”;而有關陸上活動的,“遊”與“遊”可以通用。
遊食吃閑飯。
遊子離家外出的人。
jingrui haining
2. 文言文的會是什麽意思是什麽會
動詞義:
1、會意字。古文從合從彡。按彡亦眾多意。本義:會合。
會,合也。——《說文》
會,聚也。——《廣雅·釋詁三》
會同有絳。——《詩·小雅·車攻》
會言近止。——《詩·唐風·杕杜》
會朝清明。——《詩·大雅·大明》
會諸其幣。——《儀禮·聘禮》
以會天地之藏。——《禮記·月令·季秋》
然後天下會於壹。——柳宗元《封建論》
遷客騷人,多會於此。——範仲淹《嶽陽樓記》
2、晤見;會見。
時見曰會。——《周禮·太宗伯》
相見於卻地曰會。——《禮記·曲禮》
會者何,期辭也。——《公羊傳·桓公十年》
留待作遺施,於今天會因。——《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與燕王會境上。——《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使協調壹致;符合。
音韻清暢,又深會女心。——梁·吳均《續齊諧記》
4、(多指在飯館、茶樓中)付(款)。如會鈔、會錢。
5、領悟;領會。
6、應當;應須。如會須:當須;應當。會應:該當。
名詞義:
1、器物的蓋子。
《禮經》:器之蓋曰會,為其上下相合也。——《說文·會·段註》
敦啟會。——《儀禮·士喪禮》
命佐食啟會。——《儀禮·士虞禮》
2、業務、社交或其他性質的集會。
會論虞常。——《漢書·李廣蘇建傳》
來會計事。——《史記·陳涉世家》
乃罷會。——《資治通鑒》
3、時機。如適逢其會。
4、人物薈萃的地方;主要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如會垣:省城;都市。
5、為壹定的目的而成立的團體或團體組織。如幫會、會同館:明代接待各國使者的地方。
6、災厄;厄運。
百六有會,《過》、《剝》成災。——《後漢書·董卓傳贊》
7、民間壹種小規模經濟互助形式。壹般由發起人約集若幹人,按期等量交款,首次由發起人使用,以後按議定或拈鬮決定的順序輪流使用。
正在各書店裏約了壹個會,每店三兩。——《儒林外史》
8、中醫經絡穴位名。
扁鵲乃使弟子子陽厲針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9、古代中國歷法所用的單位,等於10800年。
三十年為壹世;十二世計三百六十年,為壹運;三十運計壹萬八百年,為壹會;十二會計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為壹元。——邵雍《皇極經世書》
副詞義:
1、必然;壹定。
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古樂府《孔雀東南飛》
長風破浪會有時。——唐·李白《行路難》
2、恰巧;正好。
會天大雨。——《史記·陳涉世家》
會其怒。——《史記·項羽本紀》
會幸苑中。——宋·王讜《唐語林·雅量》
會雨大作,因留寺。——《徐霞客遊記·遊黃山記》
會賓客大宴。——《虞初新誌·秋聲詩自序》
3、表示範圍。相當於“皆”“都”。
弦、匏、笙、簧,會守拊鼓。——《禮記》
連詞義:
1、相當於“與”“同”“和”。
上遣侍郎馬爾泰會查郎河按治,於義坐奪官。——《清史稿·劉於義傳》
會:kuài
動詞義:
1、會意字。本義:計算;總計。本指年終結賬。後泛指算賬。
會,合也。——《說文》
會,歲計也。——《玉篇》
會,大計也。然則零性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孟子·萬章下》正義
凡場務、倉庫出納在官之物,皆月計,季考,歲會。——《日知錄》卷二十四
歲終,則會,唯王及後之服不會。——《周禮·天官》
聽出入以要會。——《周禮·小宰》。註:“月計曰要,歲計為會。”
3.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麽1.定義: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壹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註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2.特點: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文言的特點,是相對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而言的,主要表現在語法與詞匯兩方面。
3.結構: (1)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陳勝是陽城人。
②"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勢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2).采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將項燕。 ④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3).采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 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
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於""於"表被動。 如:"吾常見笑於大方之家。
" ①臣誠恐見欺於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
2)."為""為……所"表被動。 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 ①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微斯人,吾誰與歸?"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將賓語提前。
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
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後置。
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
" 3).狀語後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風。" "美哉,我少年中國。
" [練習]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② 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 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後省。
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愛是溪,入二三裏,(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
如:"(孟子)曰:'獨樂(yuè)樂(lè),與人樂(yuè)樂(lè),孰樂(lè)?'(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
如:"壹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
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
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
如:"今以鐘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練習]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②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
固定結構 1)、表疑問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與、得無……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之戰》) ③與不 同好,如何?(《左傳·齊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4. 精衛填海文言文中的少女和遊和溺是什麽意思少女 小女兒 遊 遊泳 溺 溺水 又北二百裏,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註於河。
譯文:
再向北走二百裏,有座山叫發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有壹種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部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叫精衛,它的叫聲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傳說這種鳥是炎帝小女兒的化身,名叫女娃。有壹次,女娃去東海遊泳,被溺死了,再也沒有回來,所以化為精衛鳥。經常口銜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濁漳河就發源於發鳩山,向東流去,註入黃河。
5. 文言文市是什麽意思是市 shì
名詞義:
1、會意字。金文字形,上面是“之”(往),下面是“兮”,表市場嘈雜聲。本義:市場。
市,買賣之所也。——《說文》。按,古者神農作市,或曰祝融也。
市者,貨之準也。——《管子·乘馬》
大市日昃而市,百族為主;朝市朝時而市,商賈為主;夕市夕時而市,販夫販婦為主。——《周禮·司市》
因井田以為市,故俗語曰市井。——《公羊傳·宣公十五年》註
肆之市朝。——《論語》
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孟子·梁惠王上》
市南門外泥歇。——唐·白居易《賣炭翁》
置於市,賈十倍。——明·劉基《賣柑者言》
2、集鎮;城鎮;城市。
乃與其徒日張“屈”字遊金陵中。——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之盱眙市中為人說書,已能傾動其市人。——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3、街市。
徇諸市。(徇:示眾。)——明·高啟《書博雞者事》
4、手工業作坊、鋪子、商店或由商店組成的活動中心、貿易中心。
動詞義:
1、交易;商品買賣。
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2、購買。
責畢收,以何市而反?——《戰國策·齊策》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樂府詩集·木蘭詩》
昨聞海令為母壽,市肉二斤矣。——《明史·海瑞傳》
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戰國策·齊策》
3、賣。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宋·張俞《蠶婦》
榮遣其劾帥而己查辦,昭雪之以市恩。——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4、引起;激起。如市怨。
5、求取。如市利:牟取利益。市愛:求取別人憐愛。
6、諂媚;哄騙;引誘。如市寵、市歡。
6. 在文言文中上是什麽意思詳細字義解釋如下: ----------------------------------------------------------------- 上,高也。
指事。時掌切。
◎按字有動靜音,諸韻皆以上聲,是掌切,為升上之上,屬動,去聲,時亮切,為本在物上之上,屬靜。今詳《說文》上聲上字,高也,是指物而言,則本在物上之上亦作上聲矣。
依諸韻分動靜音為是。後仿此。
----------------------------------- ◎ 上 shǎng —— 指上聲,“上 2 ”( shàng)的又音 常用詞組 -------------------------------------------------------------- ◎ 上聲 shǎngshēng [one of the four tones in Chinese pronunciation] 四聲之壹,上聲( shàngshēng)的又音 上聲高呼猛烈強。——真空《玉鑰匙歌訣》基本詞義 --------------------------------------------------------------- ◎ 上 shàng 〈名〉 (1) (指事。
小篆字形。下面的“壹”表示位置的界線,線上壹短橫表示在上面的意思。
本義:高處;上面) (2) 同本義 [high] 上,高也。——《說文》宛丘之上兮。
——《詩·陳風·宛丘》施於松上。——《詩·小雅·頡弁》冬時有嗽上氣疾。
——《周禮·疾醫》雲上於天幹。——《易·需》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荀子·勸學》列其姓名於大堤之上。——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3) 又如:上榮(飛檐。
屋檐兩端的挑角);上檉(門框上端的橫梁);上漏下濕(形容屋舍破舊,不蔽風雨);上網(系在箭靶上方的繩子);上丹田(道家謂人的兩眉之間為上丹田);上下肩(上邊和下邊,也指左右兩邊) (4) 上天;天帝[sky] 文王在上。——《詩·大雅·文王》上下天光,壹碧萬頃。
——宋· 範仲淹《嶽陽樓記》(5) 又如:上方(天上仙界;皇帝);上幹天怒(惹起上天震怒);上仙(天上的神仙);上穹(上天;天帝);上皇(天帝);上神(神靈;天神);上都(指天宮) (6) 上級;尊長;社會的最高層 [superiors;higher-ups;higher authority] 觀袁守雖得民,然自喜輕上,其禍非外至也。—— 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陵壓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宋· 蘇軾《教戰守》 (7) 又如:上流(上輩);上蒸下報(晚輩男人和長輩女子通奸叫“蒸”或“烝”;反之,叫“報”);上戶(富家巨室);上廳(官署);上憲(上司;上級官員);上上乘(等級最高的);上位(高位,顯達的職位;特指君位,帝位);上冢(指首輔,朝廷大臣);上坐,上席(受尊敬的席位) (8) 君主;皇帝[emperor]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呂氏春秋·察今》 上使外將兵。
——《史記·陳涉世家》 (9) 又如:上用(皇帝用的規格);上裁(皇帝裁定);上國(漢代諸侯稱帝室為上國,後多指國都京城);上苑(供帝王打獵、玩耍的園林);上林(泛指帝王的園囿) (10) 工尺譜裏的“do”稱為上 [musical note do] (11) 時間,時候 [time] 三歲上讀得書,五歲上屬得對。——宋·佚名《張協狀元》 (12) 方位詞,邊,畔 [side] 送我乎淇之上矣。
——《詩·鄘風·桑中》 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蘇武》 喪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夾岸。
——《明史·海瑞傳》 詞性變化 --------------------------------------------------------------- ◎ 上 shàng 〈形〉 (1) 上等,等級高或品質良好[first-class;first-rate;superior] 上客從趙來。——《戰國策·秦策》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孫子·謀攻》 (2) 又如:上色(上等;高級);上行首(色藝俱佳的 *** );上風官司(占優勢能打贏的官司);上庠(古代的大學;太學);上色徒弟(高徒;出色的徒弟);上樣(上等);上分(上等的福分);上廳行首(色藝最佳的官妓);上才(上等的才能;上等的材料);上卿(指大臣的最高官階) (3) 時間或次序在前[previous] 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膚,食不滿腸。——《商君書·算地》 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
——樂府詩《陌上桑》 (4) 又如:上件因依(上述因由);上項(前頭);上方(前面);上宙(上古);上葉(前代;先世);上次(前次,上回);上首徒弟(入室弟子,大徒弟);上風頭(風吹來的壹方);上番(初番;頭回。多指植物初生) (5) 遠;久遠[faraway;distant] 上稱帝嚳,下道 齊桓。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6) 又如:上世(遠古時代);上皇(太古的帝皇) (7) 猶正,主要意義[main]。如:上事(正業;指君事,國事);上國(京都;又指春秋時齊、晉等中原諸國) (8) 廣大[vast;broad] 是以能上之。
——《淮南子·說山》。註:“大也。”
(9) 又如:上路(大路;通衢);上道(通衢;大路) (10) 豐足[rich] 從其爵而上下之。——《周禮·司儀》。
註:“猶豐殺也。” 與年之上下。
——《禮記·禮器》。註:“豐兇也。”
(11) 又如:上收(上等年成,豐收);上歲(豐年);上熟(上等收成) ◎ 上 shàng 〈動〉 (1) 登;上升;向上[go up;mount] 下上其音。——《詩·邶風·燕燕》 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
——宋·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從流石蛇行而上。
——明· 徐宏祖《遊黃山記》 (2) 又如:上圻(上岸);上升(升天);上高臺盤(攀高位;向上爬);上仙(道家謂升天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