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年級寫日記向來被這樣認為:可有可無,可寫可不寫,憑興趣。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階段目標(第壹階段)中要求: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正因為如此,所以在低段,特別在壹年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在識字上花大工夫,而在壹定程度上降低了說話、寫話的要求。到中年級,在聽說讀寫上就遇到了壹定的困難,特別是作文,跟不上中年級的要求。於是就出現了低年級過渡到中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馬鞍形。
現在,有很多老師已認識到這點,在低年級,已經有意識地讓學生寫話,但不少都是半途而廢或收效甚微(尤其是許多農村小學)。原因很多,有的因為壹開始要求太高,因而難度大,所以只好放棄;有的因為只做形式上布置,沒有高度的重視,學生越寫越覺得沒什麽可寫或寫來寫去就這些東西,結果戛然而止;還有的,學生寫得累,老師批得煩,只好不再堅持下去了。同時,老師的思想總是這樣認為:現在寫壹寫,只是為中年級寫作打基礎,寫日記要三年級才教呢?因而並沒有花大工夫,覺得也沒必要。
美國教育家格雷夫斯從兒童的心理特點出發,把文章比做密碼,把寫文章比做編密碼,而把閱讀比做破密碼,“在孩子看來編密碼比破密碼容易”。因為寫作是壹種表達思想的工具,只要有思想,孩子就壹定會本能地使用“寫作”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這位教育家還說:“調查證明,90%的孩子在開始上學的時候就認為自己會寫作。”我也覺得寫話能促進識字,促進閱讀。學了壹些字,能把想說的話寫下來了,這該是多麽高興的事啊!妳寫壹句,我寫壹句,妳想這樣寫,我要那樣寫。為了使自己的話寫順暢,能說出心中的話,不會說的請教,不認識的字,不會寫的字當然要想辦法去認,去寫。我常發現壹年級的小朋友教查字典後,總是在課余不停地翻著字典,問他們為什麽?孩子們就會說“在查字,因為我寫日記要用到這個字,我查查怎麽寫。”等到老師教到這些字時,小朋友已會認了,又該多麽自豪。這難道不是識字的壹條途徑嗎?壹舉兩得呀。
所以,我認為壹年級寫話非常必要,不但要寫,而且值得精心地去做。下面筆者結合實踐談談自己的想法與做法,以求教與同行。
壹、興趣先導,說日記。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兒童壹旦對寫日記有了濃厚的興趣,才能愛寫、會寫。壹年級的小朋友,他們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有著較大的思維空間,他們好奇多問,好玩好動,愛好模仿,想象豐富;他們熱情活潑,無拘無束,敢想敢說,沒有什麽框框和約束。只要使孩子們有興趣,是肯定能會寫日記的。剛剛入學還沒有寫作能力,但可以激發寫的欲望和興趣。我們可以采用“說日記”這壹形式。新學期開學了,總要讓學生自我介紹,為了讓學生敢說,我先示範:“我叫×××,是壹年級壹班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然後讓學生逐壹介紹,鍛煉膽量。在此後的壹個星期內,讓學生利用晨會課介紹自己的家庭、愛好、性格等等。再過壹個星期,讓學生每天說壹句話,想說什麽就說什麽,然後告訴學生,這就是日記,像大哥哥、大姐姐寫日記壹樣。學生很興奮,於是我進壹步要求“我說妳寫”,讓學生把自己最想說的話說出來,讓家長或老師代替寫出來,然後由家長讀給自己聽,這些感受足以讓孩子們激動不已。
二、精心指導,寫日記。
說日記進行幾個星期後,等到漢語拼音寫完了,開始學習寫字了,那麽教師就可以準備讓孩子寫日記了。由於剛起步,必須要精心地指導,才能順利進行。不然,可能會“夭折”。斯霞老師說過:“進行寫話教學,必須根據兒童的接受能力,掌握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采取多樣化的方法,就可獲得良好的效果。”
首先,告訴孩子們日記的格式,要求是第壹行寫“ 月 日”、“星期 ”、“天氣 ”。天氣情況讓孩子們畫上相應的圖案就行了,這樣學生會覺得更有趣。接著,就寫上自己想說的話。葉老曾說:“寫文章就是說話,也就是想心思。”所以寫什麽都可以,只要是妳想說的,真實的就行。我覺得“繪畫日記”就是壹種非常好的方法,因為現有生活中、動畫片中的生動畫面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而兒童書籍中畫與字的配合也是常用的壹種方式。所以,學生是易於接受,願意創造的。而且學生是有差異的,對於不太會寫的孩子,畫肯定是樂意接受的。壹篇日記,先寫上壹句話(不會寫的字用拼音替換,這樣又鞏固了拼音) 是“我想說的”,然後是“我的畫”。看著自己的創造,孩子們多有成就感啊。當然,教師的要求不能高,不能急功近利,要貴在自由。“自由”是由著學生寫,由著學生畫。教師如果過多地限制,會讓孩子不知所措,無從下手。
當然,必要的句子練習還是要的,特別是“四素句”的訓練。請學生把想說話講清楚,時間、地點、什麽人幹什麽。還可練寫十種句式,即“……有……”、“…… 在……”、“……看……”、“……聽……”、“……是……”、“……把……”、“……被……”、“……感……”、“……想……”、“……說……”。這個練習持續時間不用太長,兩三個星期足夠了,但要註意分步實施,循序漸進。
三、家校激勵,堅持日記。
學生會寫壹句話日記了,教師並不是萬事大吉了,其實這只是“序曲”而已。堅持寫日記才有實效,因為方法是次要的,貴在堅持。這時,教師的評價激勵,家長的幫助鼓勵最關鍵。
孩子將自己的“作品”(稱之為作品,孩子們會更慎重,更認真)上交後,教師再忙也必須當天批改完。孩子非常在意老師的評價,如果教師漠然處之,這無疑就是壹盆冷水,會澆滅孩子的星星之火。在評價中也不能給幼稚的作品劃出三六九等,不要拿這孩子的短處與其他孩子的長處相比較。教師要用我們的耐心拿著放大鏡去發現日記中的優點。如這樣的評語:“妳會用問號了耶!”,“這詞剛學,妳就能用了,真棒!”,“老師真佩服妳妳呀!”激勵性的評語會讓學生激動很久。另外,要開展日記交流活動。每星期設壹節日記課,這節課上,讀日記,評日記。有時,是我充滿激情地朗讀,有時是學生自己上臺放聲讀,有時有是小組內讀,互相評。在活動中,有學生學到了些東西,有學生找到了信心,有時學生會激發更多的熱情。
壹年級寫日記能堅持下去,家長有壹半功勞,所以調動家長的積極性非常重要。在“說日記”環節中,就要有家長參與,真正寫日記了,我要求日記後加壹欄:“爸爸媽媽的話。”有了家長的扶助,孩子們才能“飛”起來,孩子會感到家長對自己的關註,他們會更喜歡寫日記的。當然,對我們的家長,壹定要不時地提醒:壹是不要拔苗助長;二是知道成功的關鍵是堅持做某壹件事。在每星期的日記課上,我總是在表揚孩子的同時,在全班學生面前表揚該學生家長,往往此時學生小臉紅紅的,無比自豪,回去肯定會告訴爸爸媽媽:“老師今天表揚妳了!”要知道我們的家長也是需要我們不斷地激勵。
四、日記引路,心靈交互。
這裏說的是“日記的交流作用”。正因為有了日記,使教師更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更有助於實施教育;還因為有了日記,學生也更能體會老師、家長的辛苦和用心。因為有了日記,老師和孩子的心更近了,家長和孩子的心更緊了,老師和家長的心更通了。
壹位學生的媽媽又生了壹個小妹妹,它激動不已,連著幾篇日記都是寫妹妹的。“媽媽生了妹妹,我很開心,我要天天抱它。”,“妹妹很胖,很乖,我看見就高興。”,“今天回到家,妹妹竟會對我笑了。” ……看到孩子的日記,我有壹種幸福的感覺,孩子的家長更是用充滿感情地筆調寫著:“孩子,妳做哥哥了,真的長大了,媽媽太高興了。”
我出差了,調皮的孩子會寫:“老師,妳什麽時候回來,我真想妳啊。”“周老師出去了,楊老師上了好多課,肯定累了。”我會回復:“我也想妳。”“妳真懂事。”家長會寫:“老師壹路順風。”這份心,這份情,是日記帶來的。
最後,我用朱永新教授這句話作結:“寫只是形式,但寫帶動的卻是閱讀,是思考,是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