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律宗僧人。俗姓淳於,揚州江陽縣(今江蘇揚州)人。晚年受日僧禮請,東渡傳律,履險犯難,雙目失明,終抵奈良。在傳播佛教與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歷史功績。
唐代高僧,醫家。俗姓淳於,廣陵江陽(今江蘇江都)人。十四歲時於大雲寺為沙彌,就高僧智滿禪師學佛,後又赴長安從弘景法師受具足戒,先後達三年,遂返揚州,學識淵博。日本僧人榮睿、普照來華學佛留學,並敦請鑒真赴日傳佛。鑒真欣然應允,並克服種種困難,先後六次始獲成功。他攜帶佛經、佛具及佛象,於天寶十二年(753年)抵日本。此時鑒真雙目失明,但他仍努力弘揚佛法,傳播中國文化並以其豐富之經驗,講授醫藥知識,特別是他所帶之香料藥物等,至今日本奈良招提寺及東大寺正倉院仍保存有其遺跡。嘗治愈光明皇太後及聖武天皇之病。日本曾授予“大僧都”、“大和上”封號,日本人民譽他為“過海大師”。其著作有《鑒上人秘方》,惜未見流傳。
他在14歲時被智滿收為沙彌,配居大雲寺。神龍元年(705),依道岸律師受菩薩戒。景龍元年(707),出遊洛陽,繼至長安。次年在長安實際寺依恒景律師受具足戒。巡遊兩京,究學三藏。對於律藏,造詣尤深。為他授戒的道岸、恒景,都是律學的壹時名德,又是南山宗開創人道宣律師的再傳弟子。他的律學,雖師承南山宗,但他並不持壹家之見。唐代律學,除了獨占優勢的南山宗外,還有相州日光寺法礪的相部宗和西太原寺懷素的東塔宗,壹時鼎足而三。其後,鑒真東渡日本攜帶的律學典籍則兼及後者兩宗。在傳授中又以法礪的《四分律疏》、定賓(屬相部宗)的《飾宗義記》與道宣的《行事鈔》三書為主,重點尤在法礪、定賓所著兩書。
在佛教建築、雕塑等方面,他也頗多建樹。據《唐大和上東征傳》記載,鑒真後歸淮南,教授戒律,每於“講授之間,造立寺舍,……造佛菩薩像,其數無量”。在醫藥學方面,博達多能,品鑒極精,曾主持過大雲寺的悲田院,為人治病,親自為病者煎調藥物,醫道甚高。
天寶元年(742),日本僧人榮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聘請他去日傳戒,鑒真欣然應允,從當年開始至天寶七載,先後五次率眾東渡,但均因天時、人事不利而失敗;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惡風怒濤的襲擊,在海上漂了14天,最後漂到海南島的振州(今崖縣)。返途經過端州時,日本弟子榮睿病故,鑒真哀慟悲切,加上炎熱,突發眼疾,導致雙目失明。但他東渡弘法之誌彌堅,從未動搖。天寶十二載第六次東渡,終於到達了日本九州,次年二月至平城京(今奈良)。
鑒真在日本受到朝野盛大的歡迎。旋為日本天皇、皇後、太子等人授菩薩戒;為沙彌證修等440余人授或;為80們僧舍舊戒授新戒。自是日本始有正式的律學傳承。鑒真被尊為日本律宗初祖。在營造、塑像、壁畫等方面,他與弟子采用唐代最先進的工藝,為日本天平時代藝術高潮的形成,增添了異彩。如唐招提寺建築群,即為鑒真及其弟子留下的傑作。整個結構和裝飾,都體現了唐代建築的特色,是日本現存天平時代最大最美的建築。鑒真去世前,弟子們還采用幹漆夾 這壹最新技藝,為他制作了壹座寫真坐像。日本奉為國寶。1980年2月,日中友好團體為了增進兩國人民世代友好下去的情誼,曾將坐像送回北京、揚州兩地供中國人民和佛教徒瞻禮。鑒真及其弟子大都擅長書法,去日時攜帶王羲之、獻之父子真跡,影響所及,至今日本人民猶熱愛中國書法藝術不衰。當時日本佛典,多從朝鮮傳入,口授、手抄,錯誤在所難免。據《續日本紀》記載,天皇曾為此委托鑒真校正經疏錯誤。鑒真對日本人民最突出的貢獻,是醫藥學知識的傳授,被日本人民奉為醫藥始祖。日本豆腐業、飲食業、釀造業等也認為其行業技藝均為鑒真所授。
出生及受戒
唐武後垂拱四年(688年),鑒真出生於揚州,俗姓淳於。702年,鑒真入揚州大雲寺為沙彌,706年,受菩薩戒,709年,隨道岸禪師入長安,在實際寺受具足戒。在長安期間,鑒真勤學好問,不拘泥於門派之見,廣覽群書,遍訪高僧,除佛經之外,在建築、繪畫,尤其是醫學方面,都具有了壹定的造詣。715年,他回到揚州大明寺修行,733年成為當地佛教領袖、大明寺方丈,受其傳戒者前後有四萬余人。時人譽其“江淮之間,獨為化主”
日本宗師
鑒真到達日本後,受到孝謙天皇和聖武太上皇的隆重禮遇,754年2月1日,重臣藤原仲麻呂親自在河內府迎接,2月4日,鑒真壹行抵達奈良,同另壹位本土華嚴宗高僧“少僧都”良辨統領日本佛教事務,封號“傳燈大法師”。
根據聖武和孝謙的意願,鑒真作為律宗高僧,應該負起規範日本僧眾的責任,杜絕當時日本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托庇佛門,以逃避勞役賦稅的現象,因此,孝謙下旨:“自今以後,傳授戒律,壹任和尚”。但是,這引起了日本本國“自誓受戒”派的反對,尤其是興化寺的賢璟等人,激烈反對。於是,鑒真決定與其在興福寺公開辯論,在辯論中,鑒真做出讓步,承認“自誓受戒”仍可存在,但是作為正式認可的具足戒必須要有三師七證,結果賢璟等人皆被折服,舍棄舊戒。鑒真於是在東大寺中起壇,為聖武、光明皇太後以及孝謙之下皇族和僧侶約500人授戒。756年,鑒真被封為“大僧都”,統領日本所有僧尼,在日本建立了正規的戒律制度。
然而,758年,作為鑒真最主要支持者的孝謙天皇在宮廷鬥爭中失勢,被迫傳位給淳仁天皇。相應的,鑒真也遭受到排擠。758年,淳仁天皇下旨,以"政事煩躁,不敢勞老"為名,解除了鑒真“大僧都”壹職,並將在宮廷鬥爭中敗死的原皇太子道祖王的官邸賜給鑒真。次年,鑒真弟子在該官邸草成壹寺,淳仁賜名“唐招提寺”,鑒真從東大寺遷居至此。淳仁還下旨,令日本僧人在受戒之前必須前往唐招提寺學習,使得唐招提寺成為當時日本佛教徒的最高學府。763年5月6日,鑒真在唐招提寺圓寂,入滅之前,其弟子為鑒真膜影,立夾漆像,傳世至今。
764年,孝謙天皇鎮壓了惠美押勝之亂,重新登基。鑒真的弟子思托、法進等人相繼成為“大僧都”,唐招提寺也得以擴建,成為日本建築史上的國寶。鑒真所開創的四戒壇,也成為最澄開創日本天臺宗之前日本佛教僧侶正式受戒的唯壹場所。鑒真也被尊為日本律宗初祖。
歷史評價
鑒真不僅為日本帶去了佛經,還促進了中國文化向日本的流傳。在佛教、醫藥、書法等方面,鑒真對於日本都有深遠的影響。
評價·佛教
鑒真在日本首次建立起了嚴格的戒律制度,使得日本佛教走上正軌,便利了政府對佛教的控制,杜絕了由於疏於管理而造成的種種弊端,促使佛教被確定成為日本的國家宗教。鑒真和其弟子所開創的日本律宗也成為南都六宗之壹,流傳今日,尚有余輝。
後世紀念
鑒真在中、日兩國都享有很高的聲譽。當其去世的消息傳回揚州的時候,揚州僧眾全體服喪三日,並在龍興寺行大法會,悼念鑒真。在日本,鑒真也享有國寶級人物的待遇。1963年是鑒真去世壹千二百年,中國和日本佛教界都舉行了大型紀念活動,日本佛教界還將該年定為“鑒真大師顯彰年”。1980年,在鄧小平的斡旋之下,唐招提寺住持森木孝順奉鑒真漆像“回鄉探親”,揚州大明寺因此得以重修,成為中日邦交史上壹件大事。
五問鑒真東渡
唐代高僧鑒真十年東渡,赴日傳法,建唐招提寺,以“壹衣帶水”比喻中日兩國,堪稱促進文化交流的巨匠。鑒真的生平介紹並不難找到,但是,其中對於鑒真東渡以後在日本的情況,記載並不很多。而中日文獻中,即便是鑒真的東渡,也頗有壹些不同的地方。從這些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壹個有血有肉的鑒真。在這位高僧的生涯中,似乎有五個話題,可以視作“謎”來解壹解。
唐代赴日傳法名僧。日本常稱為“過海大師”、“唐大和尚”。俗姓淳於。揚州江陽縣(今江蘇揚州)人。十四歲(壹說十六歲)於揚州大雲寺出家。曾巡遊長安、洛陽。回揚州後,修崇福寺、奉法寺等大殿,造塔塑像,宣講律藏。四十余年間,為俗人剃度,傳授戒律,先後達四萬余人,江淮間尊為授戒大師。
當時,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備,僧人不能按照律儀受戒。733年(日本天平五年),僧人榮、普照隨遣唐使入唐,邀請高僧去傳授戒律。訪求十年,決定邀請鑒真。742年(唐天寶元年)鑒真不顧弟子們勸阻,毅然應請,決心東渡。由於地方官阻撓和海上風濤險惡,先後四次都未能成行。第五次漂流到海南島,榮病死,鑒真雙目失明,751年(唐天寶十載)又回到揚州。
鑒真請經墨跡經過十二年努力,鑒真終於在753年(唐天寶十二載)冬搭乘日本遣唐使團的船東渡,同行弟子中包括尼三人和胡人安如寶、昆侖人軍法力、占婆人善所。鑒真所乘船於754年1月17日(日本天平勝寶五年十二月二十)到達薩摩國川邊郡秋妻屋浦(今鹿兒島縣川邊郡秋目浦),壹個多月後(754年3月2日)在盛大隆重的歡迎下進入首都奈良。
當年(日本天平勝寶六年),鑒真在奈良東大寺設立戒壇,日本僧人在稱為“三師七證”的十位和尚參加下出唐招提寺鑒真墓塔 日本奈良家受戒,此為日本正規受戒之始。天皇任命鑒真為大僧都,成為日本律宗始祖。759年(日本天平寶字三年)他建立的唐招提寺開基。鑒真攜帶不少佛經、佛像、佛具等到日本,雖已雙目失明,還能協助校訂寫本佛經的訛誤,用嗅覺鑒定草藥。同行弟子有的擅長雕塑、繪畫、建築等,傳播了唐朝文化。
763年(日本天平寶字七年、唐廣德元年)鑒真圓寂。他對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弟子為他所塑幹漆夾像,壹千二百余年來,始終受到日本人民的景仰。1980年,日本曾送這座塑像短期來華,成為中日友好關系史上的佳話。
秦少遊(1049~1100)宋代詞人。名觀,字太虛、少遊,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人。北宋元豐八年(1085)進士,授定海主簿,調蔡州教授。後經蘇軾、範純仁等舉薦,參加制科考試,授為宣德郎、太學博士,校正秘書省書籍。不久又任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館編修官。此間,秦少遊發表過許多切中時弊的言論,並望朝廷審時度勢,安都定策,區別朋黨,任用賢能,遂遭舊黨攻擊,屢遭貶謫。紹聖元年(1094)調任杭州通判。又因禦史劉拯讒他增損《實錄》,貶為處州監酒稅。復以他罪削職流放郴州,後又除去名籍,貶謫橫州。元符二年(1099),貶徙雷州。徽宗即位,大赦黨人,秦少遊復為宣德郎,還放至衡州,途經藤州,遊光化亭(壹作華光亭),為友人吟誦夢中長短句《好事近》,索水欲飲,水至,笑視之而卒。秦少遊長於議論,文麗詩深,兼有詩、詞、文賦與書法多方面才能,尤以北宋婉約派詞宗馳名於世。著作有《淮海集》40卷、《淮海詞》(又名《淮海居士長短句》)、《勸善錄》、《逆旅集》。又輯《揚州詩》、《高郵詩》。?
鄭板橋(1693~1765)清代畫家、書法家、詩人。名燮,字克柔,號板橋。興化市(原屬揚州)人。“揚州八怪”代表人物之壹。17歲讀書於真州(今儀征)毛家橋,20歲從鄉裏陸種園學填詞,23歲於鄉裏及真州江村教館。其時已中秀才,教書非其所願,約於30歲前後至揚州謀生。30~40歲間,父親、兒子、妻子先後去世,家境艱難,靠賣書畫度日。40歲時,應試南京,中舉。44歲時去北京應試,中二甲第八十八名進士。乾隆七年(1742)春,任山東範縣(今屬河南)縣令。十壹年(1746),調署山東濰縣。次年,該縣遭災,他開倉借糧於民,並令富戶平糶所積之糧。任中處理民事,多助窮苦百姓,不幫富商,因之得罪豪紳,於十八年(1753)被罷官。回揚州後,以賣字畫為生,晚年回興化。鄭板橋善畫,尤擅寫蘭竹。亦善書法,楷、行、隸三體相兼,以畫法入筆,用隸體參入行楷,自成壹格,號稱“六分半書”,後人稱之為“亂石鋪街”。又善詩文,作品明白流暢,不受神韻格調之縛。其中,《悍吏》、《私刑惡》、《孤兒行》、《逃荒行》等作,描寫人民疾苦;《家書》、《道情》等作,自然坦率,為世人稱道。人稱鄭板橋詩、書、畫三絕。?
羅聘(1733~1799)清代畫家。字遁夫,號兩峰。祖籍安徽歙縣,其先輩遷居揚州。“揚州八怪”中最年輕者。24歲時,拜金農為師,學詩習畫,30歲時在揚州畫界嶄露頭角。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羅聘攜畫至京師拜謁名流,所作8幅《鬼趣圖》最受註意。次年南歸,在天津因大雪受阻,整理金農詩作,並作後記。三十八年(1773)路經泰安,與幾位好友相遇,滯留數月,於次年返裏。42~46歲間,曾遊歷魯、晉、豫、鄂等地。47歲時,第二次赴京。其間,他曾畫蜈蚣、觀音、杜甫與韓愈像,又作過指畫。在外漫遊近10年,後因囊中羞澀而返裏。返裏後,仍以賣書畫為生。乾隆四十九年(1784),應地方之請為重寧寺作大幅壁畫,畫中仙佛人物維妙維肖,傳為名勝,今已不存。乾隆五十五年(1790),羅聘攜幼子允纘三上京師。其書畫不僅達官貴人求購,在京朝鮮人亦以重金收買。其時收入頗豐,但因豪爽揮霍,8年後還需別人資助路費,才得以返回故裏。返鄉之後,作《梅花記歲圖》。嘉慶四年(1799)逝世。?
汪中(1745~1794)清代學者。原名秉中,字容甫,號頌父。揚州人。7歲喪父,家貧不能入塾,由其母鄒氏授《小學》、《四書》。14歲時,為生計所迫,入書店當學徒,遍覽經史百家,故揚州民間有“無書不讀是汪中”的傳說。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以《射雁賦》應試,列揚州府第壹名,補諸生。三十三年(1768),鄉試落第,遂不復應試,專心治學。四十二年(1777),侍郎謝墉督學江蘇,試經解、策、賦、詩,汪中均列第壹,舉為拔貢生。四十八年(1783),在南京協助編纂《南巡盛典》。五十五年(1790),應聘至鎮江文宗閣檢校《四庫全書》,五十九年(1794),扶病前往杭州文瀾閣檢校《四庫全書》;是年冬,因積勞病發,卒於西湖葛嶺園僧舍。汪中擅詩文,早負盛名。乾隆三十五年(1770),儀征鹽船遭火災,作《哀鹽船文》,名儒杭世駿以為“驚心動魄,壹字千金”,鄭虎文、朱筠等名儒稱汪為奇才。五十年,作《廣陵對》3000余言,被譽為“天地間有數之奇文”。汪中治學廣泛,見識博大,善於融會貫通。對經史、諸子、文學、哲學、文字、音韻、訓詁、校勘、金石、地理、書法、篆刻等均有研究,成果頗豐,有《述學》內外篇、《春秋述義》、《春秋後傳》、《廣陵通典》、《荀卿子通傳》、《小學》等。?
焦循(1763~1820)清代學者。字理堂、裏堂。揚州市邗江縣人。清嘉慶六年(1801)中舉,會試落第後不復赴考,以授徒、著述為樂。畢生“究習經書,博覽典籍”,於經、史、歷算、音韻、訓詁、詩詞、醫學、戲曲等多有創建。著述近20種300卷,收於《雕菇樓集》。阮元稱其學問精深博大,被世人譽為“通儒”,為“揚州學派”代表人物之壹。
阮元(1764~1849)清代官吏、學者。字伯元,號蕓臺,別號雷塘庵主。揚州市邗江縣人。因其祖父應武舉占籍儀征,故史稱儀征人,久居揚州舊城選樓巷(今毓賢街8號)。歷官山東、浙江學政,內閣學士,禮部、兵部、戶部、工部等侍郎,浙江、河南、江西巡撫,漕運總督及湖廣、兩廣、雲貴總督,太子少保,體仁閣大學士。清道光十五年(1835),先後主刑部、兵部,兼署都察院左都禦史。次年,任經筵講官、殿試讀卷官,教習庶吉士。十八年(1838),以老疾請退,加銜太子太保。阮元任職中,悉心辦學,培養人才,扶掖後進。作會試副考官時,嚴格認真,許多有學問的人得以出類拔萃。博學融通,凡經史、小學、歷算、輿地、金石、校勘等無不涉及,尤以治經名重後世。仕宦生涯50余年,雖忙於政務,但又從事學術研究,著述不輟。著有《山左金石誌》、《兩浙金石誌》、《積古齋鐘鼎彜器款識》、《十三經註疏校勘記》、《廣陵詩事》等。
李涵秋(1873~1923)清末民初文學家。名應漳,字涵秋,號韻花,別署“沁香閣主人”。揚州人。20歲中秀才。29~48歲,先後到安慶、武昌作家庭教師。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返回揚州。宣統二年(1910)起,任兩淮高等小學文史地教員,後兼任江蘇省立第五師範學校國文教師。1921年赴上海,主編《小時報》,兼為《小說時報》及《快活林》等報刊撰寫小說。次年秋,辭職返揚州,未幾病逝。壹生著作頗豐,著有長篇小說36部、短篇小說20篇、詩集5卷、雜著5篇、筆記20篇。長篇小說處女作《雙花記》及相繼問世的《雌蝶影》,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代表作《過渡鏡》(後易名《廣陵潮》)以揚州社會為背景,以戀愛故事為線索,反映自中法戰爭到五四運動這壹階段的社會百態,布局巧妙,通俗幽默,受到當時文藝界稱譽。?
盛白沙(1894~1923)革命烈士。名延年、延祺,字白沙。揚州儀征人。清宣統元年(1909)考入南京兩江商業學堂,次年入南洋水師學堂,後相繼深造於煙臺、吳淞、南京海軍學校,歷時8年。其間,於宣統三年(1911)加入中國同盟會,參與策動南京下關海軍起義。1915年在上海參加中華革命黨人發動的奪取“肇和”艦、炮擊江南制造局的反袁世凱起義。1922年4月奉孫中山密令,協同溫樹德等整肅海軍,重組護法艦隊,孫中山委他為“肇和”艦副艦長。1922年6月,粵軍司令陳炯明在廣州發動叛亂,炮轟總統府,盛白沙等人冒生命危險在炮火中將孫中山接至“楚豫”艦,轉登“永豐”艦。當時海軍艦隊司令溫樹德暗中通敵,孫中山任命盛白沙為海軍右指揮,率領各艦痛創叛軍。1923年3月,會同駐汕頭海軍將士發出聲討溫樹德投靠北洋軍閥電。4月15日晨,溫樹德假傳孫中山大元帥命令,將“海圻”、“海琛”艦駛抵汕頭,脅迫“肇和”艦北上投吳佩孚。下午1時許,“肇和”艦上溫樹德黨羽唆使山東籍水兵,以索餉為名,鼓噪鬧事,槍殺了副艦長江澤澍。在此情況下,盛白沙登上“肇和”艦甲板,曉諭官兵,溫樹德黨羽突然在人叢中開槍,甲板上頓時大亂,盛白沙站在高處講話,亂中無法立足,順勢縱身入海,被叛軍射中數彈,成仁殉國。孫中山於翌年以大元帥令追贈海軍中將銜。1985年,江蘇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任中敏(1897~1991)教育家、學者。原名訥,字中敏,號二北,別號半塘。揚州人。1918年考入北京大學國文系,得到曲學大師吳梅賞識,遂專攻詞曲。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至揚州、南京等地執教,繼至上海大學、復旦大學教授詞曲。1923年任教於蘇州東吳大學,寓居吳梅家,盡讀詞曲善本。後執教於鎮江中學、江蘇省立棲霞鄉村師範等校。1951年任四川大學文學教授。1980年調回揚州工作,先後任揚州師範學院詞曲研究室主任、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所名譽所長。1981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中國首批博士生導師。任中敏畢生從事教育和學術研究,著述500多萬言。其學術成就主要在詞曲和唐代音樂文藝的研究方面,理清了漢樂府、敦煌歌辭、聲詩、詞、散曲的音樂線索,並橫向梳理了唐代與音樂有關的各門類藝術,創建了相關理論。著作《唐戲弄》獲“第壹屆全國戲劇理論著作獎”,《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集》獲“第五屆中國圖書獎”榮譽獎。1991年,獲國務院頒發的“為發展高等教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獎。?
朱自清(1898~1948)詩人、散文家、學者、教育家。原名自華,字佩弦,號實秋。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隨父定居揚州。1916年畢業於江蘇省立第八中學,考入北京大學。1920年大學畢業,先後執教於杭州第壹師範學校、揚州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上海中國公學等校。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成為“為人生”的代表作家。1922年,與俞平伯、葉聖陶等創辦了中國新文學史上第壹個詩刊——《詩》月刊,倡導新詩。1923年發表長詩《毀滅》,引起當時詩壇廣泛註意。繼而寫成《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被譽為白話文藝術的模範。1924年,詩文集《蹤跡》出版。1925年應清華學校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創作由詩歌轉向散文,同時致力於古典文學研究。第壹部散文集《背影》出版後,其中《背影》和《荷塘月色》兩篇,被選入中學國文教材。1930年代理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46年聞李公樸、聞壹多遇害,冒生命危險參加追悼會並演講;是年10月,受校方委托主編《聞壹多全集》。同時,他在呼籲和平宣言上簽名,並親往各院校征求簽名,後又領銜發表抗議國民黨當局任意逮捕人民書,並為清華大學教授起草“反饑餓,反迫害”的罷教宣言。後又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簽字,在胃病加劇、體重僅有45公斤的情況下,告誡家人無論如何不買政府所售的美國面粉。1948年8月12日在貧病中逝去。
函請接濟家父
蘆溝橋事變發生之後,朱自清先生轉往大後方,他寫信給當時在上海教書的李健吾,請他就近接濟自己住在揚州的老父親,李健吾自然不會讓老師失望。那麽,朱自清先生何以有信心如此重托他人呢?原來,這二人之間早已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1925年暑假過後,朱自清先生應聘來到清華大學擔任了中國文學系的教授。李健吾這時剛好從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畢業,考取了清華大學中文系。上第壹堂課,朱自清先生點名,點到李健吾時,問道:“李健吾,這個名字怪熟的,是不是常在報紙上寫文章的那個李健吾?”李健吾回答:“不敢瞞老師,是我。”確實是在師大附中讀書時,李健吾就和蹇先艾等組織了爝火社,從事新文學活動了。“那我早認識妳啦!”朱先生高興地說。下課後,朱自清先生勸李健吾:“妳是要學創作的,念中文系不相宜,還是轉到外文系去吧。”當時中文系只念古書,所以朱自清先生這麽說。李健吾聽了朱自清先生的話,第二年就轉到外文系去了。師生雖不在壹個系,但李健吾寫了作品,都先送給朱先生看,始終把朱自清先生當作導師。朱自清先生也每次都字斟句酌地幫李健吾定稿。多年互動,使他們真摯的師生情篤定終生。
不領美國救濟糧
由於長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勞累,朱自清先生患了嚴重的胃病。1948年初,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最後階段的時候,他的病情也加重了,然而他顧不得療養,倒是更加忘我地投入到鬥爭中去。此時的朱自清先生,已經重病纏身而且無錢醫治,但他毫不猶豫地在寫著“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壹切施舍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予的……”的宣言上簽署了自己的名字,之後立即讓孩子把面粉配給證退了回去。8月上旬,朱自清先生病情惡化,入院治療無效,不幸於12日逝世,終年僅50歲。臨終前,朱自清先生以微弱的聲音諄諄叮囑家人:“有件事要記住:我是在拒絕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面粉!”
關於朱自清不領美國“救濟糧”這讓我們看出了他熱愛民族的偉大精神!
張永壽(1907~1989)工藝美術家。字頌椒。揚州人。10歲隨父張金盛學習剪紙,12歲以剪紙為生,奔走於鎮江、南京、上海及蘇北、皖南壹帶。20歲回揚州,在多子街設攤賣藝。其剪紙,精巧細膩,生動活潑,獨具壹格,名聞大江南北。1951年加入揚州市文聯,從事專業剪紙工作。1954年,《張永壽剪紙集》出版。1956年調入揚州漆器玉石廠。1957年出席全國第壹屆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獲輕工業部授予的“老藝人”稱號。1959年,他的《百花齊放剪紙集》出版,郭沫若贈以“揚州藝人張永壽,剪出百花齊放來。請看剪下出春秋,頓使東風遍九垓”壹詩。1962年調揚州民間工藝社工作,並帶徒傳藝。1978、1979年先後出席江蘇省和全國第二屆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分別獲工藝美術師職稱和中國工藝美術家榮譽稱號。其間,他的力作《百菊圖》和《百蝶戀花圖》相繼出版。不少作品曾在國內和日本、澳大利亞等地展出,均獲盛譽。1988年,出席全國第三屆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是年揚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他特級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並被評為高級工藝美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