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危不懼意思是:面臨著危險從容不迫,毫不畏懼。
臨危不懼出自春秋鄧析《鄧析子·無厚》,原文節選:
死生有命,貧富有時。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貧賤者,不知時也。故臨危不懼也。
譯文:
說人的生死都是有命數的,貧困或者富貴是要靠機遇的,怨怪夭折逝去的人,是不知道命數,怨怪自己貧窮的人是不知道機遇。知道這些之後,面臨困難和危險也就不畏懼了。
典故:
春秋時期,孔子乘學生顏回駕駛的馬車周遊各國,他們來到匡地,當地人恨顏回與陽虎,恰好孔子很像陽虎,匡人糾集軍隊圍攻他們。
子路趕忙去保護孔子,只見孔子臨危不懼,談笑自若,十分平靜地彈著琴,匡人與孔子和睦相處。
擴展資料:
臨危不懼近義詞:
1、無私無畏是指:社會(人物)只有在無私的情況下,才能夠(放開壹切,勇往直前)無所畏懼。
2、視死如歸意思是:把死看得像回家壹樣平常。形容不怕犧牲生命。出自郭沫若《如火如荼的恐怖》:我們已經是視死如歸,我們大踏步地走著我們的大路。
3、無所畏懼意思是:畏懼:害怕。什麽也不怕。形容非常勇敢。出自《魏書·董紹傳》:“此是紹之壯辭,雲巴人勁勇,見敵無所畏懼,非實瞎也。”
南北朝時期,北魏發生內亂,董紹上書希望能統率三千瞎眼的巴人定能將叛軍消滅,肅宗看了奏折問太監徐紹巴人是否瞎眼。
徐紹對肅宗說這是董紹的豪言壯語,說巴人非常驍勇兇悍,見了敵人無所畏懼,奮勇殺敵。肅宗下令讓董紹立刻去平叛。
臨危不懼反義詞:
1、驚慌失措意思是指:嚇得慌了手腳,不知如何是好,出自《北齊書·元暉業傳》:“(元)孝友臨刑,驚慌失措,暉業神色自若。”
南北朝時期,北魏景穆帝的玄孫元暉業為人正直,十分有骨氣。北魏被北齊所滅後,齊神武帝將魏孝武帝的皇後嫁給魏孝莊帝的侄子元韶。
元暉業當著齊文宣帝痛罵元韶,被齊文宣帝下令處死,同時還有元孝友,孝友嚇得驚惶失措。元暉業神色自若從容就義。
2、臨陣脫逃意思指:臨到作戰時逃跑,也比喻人事到臨頭卻退縮逃避。
出自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四回:“妳們中國的兵勇,壹到有起事來,不是半途潰散,便是臨陣脫逃,那是不關我教習的事,在乎妳們自己未雨綢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