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怎樣理解孝字當頭?

怎樣理解孝字當頭?

“孝”字在字典裏壹般解釋為“孝敬”,“孝順”。所謂孝敬,是指對父母長輩的孝順,尊敬,而孝順是指盡心侍奉父母或尊長並順從他們的意誌。行孝的關鍵語只在壹個“敬”字。換句話說,子女對待父母的先決條件就是心中懷有“敬”意。孝順不但要奉養,還要尊敬。如果對父母的行為不恭敬,言語不和遜,面色不柔順,即是早起晚睡,耕耘栽種,十分辛苦勞累來奉養父母,也不能稱之為孝子的。

武剛是壹名中學生,因為是獨生子,在家裏倍受寵愛,但凡他的要求,父母都盡量滿足,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連自己的床鋪都要由母親來整理。某日,母親生病臥床,要他獨自去樓下的快餐店解決吃飯問題,且自己鋪床。壹聽說家務得由自己動手,該男生竟大發雷霆,對著病床上的母親大發脾氣。母親被氣得眼淚直流:“為什麽對他這麽好,他還是不知道尊敬父母呢?”

“餵,老媽,妳給我把語文書送來,1點鐘前必須送到。”在學校的公話亭,我們常會聽到這樣的命令聲,用命令的口吻與父母說話,連最起碼的講文明有禮貌都沒做到,怎麽談孝敬父母呢?

孝順父母,敬字當頭

“孝道”是我國幾千年流傳下的美德,應該繼承和發揚。然而在當今社會,倒孝成為了主流,許多人面對父母不是冷言相向,就是不搭不理,“順從”的意思已經很弱了。孟子講了這樣壹件事。曾子侍奉父親曾皙吃飯,每餐都有酒肉,飯後曾子壹定要請示剩下的給誰。曾子的兒子就不同了,他侍奉曾子吃飯,雖然也壹樣有酒有肉,但飯後不問吃剩下的給誰。雖然這樣的壹句問話無足輕重,但其中包含的意義卻有天壤之別,曾子的請示包含的是敬重,壹切聽從父親吩咐,而曾子的兒子對父親的話已經無所謂了,所以根本不問,這就是贍養和尊敬的區別。儒家倡導對父母首先要“敬”。何謂“事之以禮”,“禮者,敬也。”禮的核心是“敬”。尊敬父母是孝的壹個重要內容。

贍養父母是孝道最基礎的孝行要求,尊重父母比贍養父母更難做到。《呂氏春秋》說:“奉養父母是可以做到的,對父母恭敬就難做到了;對父母恭敬是可以做到的,使父母安寧就難做到了;使父母安寧是可以做到的,能始終如壹就難做到了。”尊敬父母和所有長輩,不僅是古代社會提倡的,也是當今社會所提倡的,它應該是每壹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道德素養。所謂尊敬父母,指的是恪守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禮,也就是俗話說的規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執意違背父母的意願,不增加麻煩。“敬”和“愛”是聯系在壹起的,要尊敬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愛父母,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愛。在思想感情上,不能認為父母對自己所作的壹切都是應該的;更不能認為父母老了,對自己來說就是壹種累贅和負擔。

父母之愛大於天。父母的養育之恩永遠不能忘,特別是父母到了風燭殘年的時候,經濟來源沒有了,或雖有經濟來源,但身體卻每況愈下,此時正需要兒女們的照看。因此,兒女們不僅要關心父母的衣食住行,更要關心他們的身體健康。人到了晚年,性格也就變得古怪,常嘮嘮叨叨,甚至常常生氣。因此,做兒女的壹定要體諒老人。《禮記·祭義》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對待父母時時都應該以和顏悅色的態度,不能以生硬的方式對父母說話;更不能大聲地訓斥父母。經常使他們保持精神上的愉快,滿足他們精神上的需求。這才是對父母的尊敬。

孝者無違,違與不違

所謂孝順,意思是“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誌。”這就是孔子眼中的孝,就是要順從父母的意誌,不違抗。其實這也是尊敬的體現。但是,當父母意誌與真理相背時,子女是奉行真理至上,還是父母意誌無敵?如果是前者那麽妳就是不孝子孫;如果是後者,那麽也就意味著只要父母壹聲令下,妳們就得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無論是坑蒙拐騙,還是偷搶殺淫。法律可以視而不見,道德可以灰飛煙滅,真理可以全然不顧。即使顛倒黑白,混淆是非,都可以不在話下。這種孝順,作為子女的是該還是不該行呢?其實,這裏的順並不是愚順,並不是教大家愚孝,不管父母的意願是否合理,子女都要遵從,這不是真孝。“孝”包括“先意承誌,諭父母之道”,就是說,要能順從父母的意誌,但是父母有錯誤的時候也要盡力規勸,而不是壹味的盲從。

對於尊重父母,不只是禮儀等比較傳統方面的尊敬,而且要接受父母的處事方法,對父母的選擇(包括涉及子女的)理解、包容。如果人們將“孝”解釋為尊老、敬老並贍養其身體、順從其意誌是正確的,或者說,如果我們的父輩和子輩都毫無異議地抱持這樣的“孝”的觀念,那麽,這就只說明“孝”是壹種單向順從的,並非兩代人間心靈的溝通與交流。但是,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兩面性,任何思想與感情的交流都必須是雙向的,所以,這種順從不是我們所提倡的。如果子輩們不論在家庭裏還是在社會中的所作所為只是為了順從父輩的意誌,滿足父輩的意願,獲得父輩的好感和贊許,而既不關註社會的道德與正義和父輩在家庭裏、社會中的全部行為的是非曲直,也不自覺努力按照道德與正義的原則立身處世,那麽,這無疑是很可怕的。如果子輩們把所有的理想與未來生活都寄托在父輩們的期許與好感之上,而沒有思想的發展與創新,不顧自己立身處世的根本,這無疑是希望的破滅;如果我們的父輩都高興接受他們的子輩的低眉順眼,阿諛奉承,百般順從和萬般伺候——那麽,這將是可悲的。所以,順從也要有度,在違與不違的選擇之間,我們要考慮到仁,考慮到義,站在現實的根基之上。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天下父母絕非完人,父母要尊敬,應關心,該關愛,但不能愚順。我們今天說提倡的“孝”應該沖破封建思想的束縛,從“父為子綱”的封建枷鎖中解脫出來,提倡父母對子女要慈愛,子女對父母要孝順,即“父慈”、“子孝”。父母意見應該傾聽,理應重視,但僅作參考。吾愛吾父吾母,但吾更愛真理。如果子女覺得父母有欠缺的地方,也不能單方面的“孝順”,應該提出異議,這是真的為父母好。這是精神方面的“孝”,是“大孝”,較肉體方面的“孝”更為重要。

人際交往心理輔導:

孝養父母並不是簡單的滿足父母的物質需求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要敬愛之心,否則壹切的孝行將流於形式,而成為壹種偽孝。孝,以敬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