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jiàn]
實鑒此心的鑒是“表達、表明”的意思。
鑒[jiàn]
〈動〉
明察,審查 [scrutinize]
溪極則不鑒。——《呂氏春秋·適音》
不能鑒聽。——唐· 李朝威《柳毅傳》
又如:鑒徹(明察);鑒達人(鑒事人。明察事理的人);鑒貌辨色(察顏觀色;看臉色行事);鑒事(明察事理)
照看 [reflect]。如:鑒人(照人);水清可鑒;鑒微(照見細微的東西)
舊時書信套語,表示請對方看信 [may I draw your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如:某先生臺鑒;惠鑒;鈞鑒
借鑒,鑒戒 [warn]
哀之而不鑒之。——唐· 杜牧《阿房宮賦》
2. 文言文中的念是什麽意思1. 惦記,常常想:惦~。懷~。~頭(思想、想法)。悼~。~舊。~物。
2. 心中的打算,想法,看法:意~。雜~。信~。
3. 說,讀,誦讀:~白(戲劇道白)。~叨。~經。~書。
4. “廿”的大寫。
5. 姓。
6.梵語剎那,譯曰念,剎那者,時之極少,凡物變化於極少時者,莫如心念,故剎那義翻為念。
1,常思;思念,惦念。
念,常思也。——《說文》
天念爾祖。——《詩·大雅·文王》
不念昔者。——《詩·邶風·谷風》
不念舊惡。——《論語》
念悲其遠。——《戰國策·趙策》
念鬼。——《史記·陳涉世家》
念母勞家裏。——《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念蒙君實。—— 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因念黃山當平生奇覽,而有奇若此。——《徐霞客遊記·遊黃山記》
白首完節,爾尚念皇祖養士之仁。—— 明·錢謙益《袁可立授奉直大夫》
2,思考,考慮。
顧吾念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憂慮。
報國心皎潔,念時涕泛瀾。——唐· 韓愈《齪齪》
4,愛憐。
宋·馬令《南唐書·舒雅傳》:“﹝韓熙載﹞性懶,不拘禮法,常與雅易服燕戲,猱雜侍婢,入末念酸,以為笑樂。”
5,哀憐,可憐。
念竇娥身首不完全。—— 關漢卿《竇娥冤》
6,紀念。
這是他家常穿的,妳好生替我收著,作個念心兒。——《紅樓夢》
7,想法;念頭。
壹念之貞。——清· 袁枚《祭妹文》
愛汝壹念。——清· 林覺民《與妻書》
8,同“廿”。二十。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與妻書》
9,佛教名詞。法相宗別境之壹。指記憶。
念謂於緣明記不忘。——《俱舍論》
10,姓氏。
念 賢:氐羌胡族,字蓋盧;金城枹罕人。著名東晉、西魏大臣。
11,誦讀,按字讀出聲。
欲為《論》,念張文。——《漢書·張禹傳》
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字部念 ·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4
《唐韻》奴店切《集韻》《韻會》《正韻》奴玷切,音。《爾雅·釋詁》思也。《疏》常思也。《釋名》念,黏也。意相親愛,心黏著不能忘也。《書·大禹謨》念茲在茲。 又《小爾雅》無念,念也。《詩·大雅》無念爾祖。 又姓。西魏太守念賢。 又《轉註古音》葉人九切,音狃。《書·洪範》汝則念之。葉下咎受。 《六書精蘊》人當念所當念者,故從今。《正譌》俗作念,非。念字原字今下作丅。
說文解字: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十心部念
常思也。從心今聲。奴店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註』
常思也。方言曰。念、思也。又曰。念、常思也。許雲。懷、念思也。左傳引夏書曰。念茲在茲。釋茲在茲。名言茲在茲。允出茲在茲。惟帝念功。從心。今聲。奴店切。七部。
3. “上”在文言文裏意思是什麽上shǎng
指上聲。古音分四聲,即平上去入。今音也分四聲,即陰陽上去。
上 shàng
形容詞義:
1.上等;等級高或品質良好。
上客從趙來。——《戰國策·秦策》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孫子·謀攻》
2.時間或次序在前。
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膚,食不滿腸。——《商君書·算地》
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樂府詩《陌上桑》
3.遠;久遠。
上稱帝嚳,下道齊桓。——《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4.猶正。主要意義。如上事:正業;指君事、國事。上國:京都;又指春秋時齊、晉等中原諸國。
5.廣大。
是以能上之。——《淮南子·說山》。註:“大也。”
6.豐足
從其爵而上下之。——《周禮·司儀》。註:“猶豐殺也。”
與年之上下。——《禮記·禮器》。註:“豐兇也。”
動詞義:
1.登;上升;向上。
下上其音。——《詩·邶風·燕燕》
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從流石蛇行而上。——明·徐宏祖《遊黃山記》
2.上報;呈報。
凡死刑獄上,其刑者先俟於門外。——清·方苞《獄中雜記》
3.進獻;送上。
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戰國策·齊策》
入都,即伏闕上《平黎策》。——《明史·海瑞傳》
臣乃敢上璧。——《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4.崇尚;提倡。
上篤厚。——《史記·平津侯主父傳》
治天下者審所上而已。——《漢書·匡衡傳》
上慎旃哉!——《詩·魏風·陟岵》
上農除末,黔首是富。——《史記·秦始皇本紀》
5.上繳;交納。如上印:上繳官印。
6.增加;添補。如上草:給牲口添加飼料。上刑。
7.向前;前進。
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楚辭·屈原·涉江》
8.去;到。
敬亭喪失其資略盡,貧困如故時,始復上街頭理其故業。——清·黃宗羲《柳敬亭傳》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唐·劉禹錫《陋室銘》
9.到任;就職。如上任、上官、上臺。
10.當值。如上直、上宿、上番。
11.放到;放進。
上於盆而養之,蟹白栗黃備極護愛。——《聊齋誌異·促織》
12.安裝;裝上。
以槍上刺刀相搏擊。——《清稗類鈔·戰事類》
13.陷入;遭受。
14.合符。
15.教授;學習。如上書、上館。
16.燃點。如上火、上紙、上竈、上香。
17.擰緊。如上弦、上繩。
18.敬辭,猶進用。如上謁。
19.記住。如上心。
20.塗;搽;敷。如上藥、上色。
4. 在文言文裏“則”是什麽意思則 《說文解字》:“則,等畫物也。
從刀,從貝。貝,古之物貨也。”
會意字,本義為定出差等而區劃物體(分畫),以刀、貝示意。虛詞與本義無關,而是“曾”“即”“才”等的假借字。
“則”可用作連詞、副詞和語氣詞。先秦已有用例,後壹直沿用在文言中。
壹、連詞 連接詞與詞、短語與短語、句與句,表示順承或轉折關系。 1.表示並列關系 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壹個分句裏,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並列關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
可譯為“就”,或不譯。 例:⑴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師說》) ⑵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 2.表示順承關系 ⑴所連接的後壹部分是對前壹部分的說明或解釋。可譯為“有“就是”“就是因為”等,或隨上下文義靈活譯出。
例:楚得枳而國亡,齊得宋而國亡,齊、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則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史記·蘇秦列傳》) 按:“則有功”句:就是因為凡是有功績的國家,都是秦國刻骨的仇敵。 ⑵所連接的前壹部分表原因,後壹部分表結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關系。
可譯為“就”“便”等,或隨上下文義靈活譯出。 例:夫夷以近 ,則遊者眾;險以遠 ,則至者少(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⑶表示所連接的兩項在時間上前後相承。
可譯為“就”“便”“才”等。 例: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範仲淹·嶽陽樓記》) 3.表示轉折關系 ⑴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後壹分句,可譯為“可是”“反而”“卻”;表示姑且承認壹件事,預備下句轉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壹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
例:A.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 B.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鄭風·東門之墠》) 按:B.他家雖在我近旁,人兒卻象在遠方。
⑵用在由相同的兩個詞(或詞組)構成的復合謂語中,表示讓步。可譯為“是”“倒是”等。
例:治則治矣,非書意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按:(燕國)治倒是治理好了,但這並不是信的原意啊。 4.表示假設關系。
有的用在前壹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於“假使”“如果”;有的用於後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於“那麽”“就”。 例:⑴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⑵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按:⑴國內如果沒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輔助君主的賢士,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犯的禍害,國家常會因此滅亡。
二、副詞 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 例: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嶽陽樓記》) 2.表示對動作行為的強調。可按上下文義靈活譯出。
例:⑴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⑵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哀公》) 表示僅限於某種範圍。可譯為“僅”“只”“才”等。
例: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列子·湯問》) 三、語氣詞 用在句末,常與疑問代詞“何”壹起構成“何則”,表示疑問語氣。可譯為“呢”。
例:宋人聞之,儼然感悅,而晉國日昌。何則?以其諸逆存順(《韓詩外傳·卷壹·第二十二章》) 四、名詞: (會意。
金文從鼎,從刀。古代的法律條文曾刻鑄在鼎上,以便讓人遵守。
本義:準則,法則) 同本義〖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 則,等畫物也。——《說文》 則,法也;則,常也。
——《爾雅》 根天地之氣,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鳥獸草木之生物,雖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嘗變也,謂之則。——《管子·七法》 均守平則。
——《周禮·大司馬》 法則以馭其官。——《周禮·太宰》 掌則以逆都鄙之治。
——《周禮·太史》。註:“亦法也。”
有物有則。——《詩·大雅·庶民》 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
——《管子·形勢》 又如:則天(以天為法,治理天下);則度(法度);則效(則象。效法) 等級(由則的劃分等級引申而來)〖grade〗 《坤》作墜勢,高下九則。
——《漢書·敘傳下》。顏師古註引劉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古指三百平方裏以下的采邑〖districtabout300squareli〗。王莽時以土方五十裏為壹則,為子男封邑 標準權衡器〖standardweighingdevice〗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稟於六律。
——《史記》 榜樣〖example〗。如:以身作則 五、動詞: 劃分等級〖grade〗 鹹則三壤,成賦中邦。
——《書·禹貢》 仿效,效法〖follow;imitate〗。如:則先烈之言行 做,作〖do〗 眾人聽了,嚇得不敢則聲。
——《紅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