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美
文章開篇以簡潔的筆觸,給人們勾畫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陽光明媚,天高雲淡,空氣清新,山色蒼翠,並總述自富陽至桐廬水上之遊的總體印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第二段寫“異水”。先抓住其“縹碧”的特點,寫出了其晶瑩清澈的靜態美: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壹眼見底,連那倏來忽去的遊魚,水底累累的細石,都可以壹覽無余。然後以比喻誇張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動態美:這水有時又迅猛奔騰,壹瀉千裏,使人感到驚心動魄。這樣描寫,靜中有動,動靜結合,顯示出了富春江水的秀麗之美和壯觀之美,突出地表現了壹個“異”字。
第三段寫“奇特的山”。首先從形的角度寫山勢本身之奇,奇在“負勢競上”、“爭高直指”。山本是靜止的,而在作者筆下,卻仿佛有無窮的奮發向上的生命力,它們仿佛要掙脫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層巒疊嶂。其次從聲的角度寫空山天籟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鳥和鳴,知了叫個不停,猿猴啼個不住,這些歡快的聲音,匯成壹曲對生命的頌歌,把這寂靜的山谷,變成壹個熱鬧、和諧、歡樂、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這些生命,這些生命給這山以無限生氣。再次從色的角度寫山林中有日無光之奇。山外雖然晴光萬裏,山中卻別有景象。作者筆鋒又從動到靜,寫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濃蔭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時見日”的幽暗的景象。這壹段寫山之形之聲之色,都緊扣壹個“奇”字。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為讀者描繪出壹幅充滿生命力的山水圖,讓讀者充分享受到了富春江兩岸的“山川之美”。
誌趣美
該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寫誌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秀的文章都講究情景相生,人們可從作者對景物的描寫中,從寥寥幾句寫觀感的語句中,領略到作者高雅的誌趣、高潔的情懷。可以從首段“從流飄蕩,任意東西”壹句中,感受到壹種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松愜意;從對山水的描寫中,體會到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頌。更令人贊賞的是,在描繪山景時,作者插入兩句觀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幾句感受,不僅從側面襯托出險峰幽谷的奪人心魄的魅力,更是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細細品味,作者的這種誌趣,既不同於“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入世,又不同於“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消極遁世,它是壹種對輕松自然的崇尚,對自由和諧的向往,對歡樂生命的禮贊。它比前者少了份嚴肅,多了份瀟灑,比後者少了份悲觀,多了份開朗,因而更具壹份常人心態,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並感到親切。
語言美
本文是用駢體寫成的壹篇山水小品。駢文常用四字六字組織,故亦稱“四六文”。本文只140多個字。作者用清新的筆調和形象的描繪,把他從富春江富陽到桐廬壹段看到的山光水色告訴了他的朋友,讓朋友分享富春山川之美。
駢(pián)文是壹種講究形式的文體,作者吳均是南朝知名駢文家,其代表作《與朱元思書》自然保持了駢文的特點。文章基本上遵循駢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並於文章後半部分大量運用對偶句, 如“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這就取得了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對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達效果,讀來朗朗上口,節奏感極強。
但文章又有異於當時壹般的駢文,它在壹定程度上打破了駢文形式上的束縛,體現了可貴的突破與創新。其壹,在四字句、六字句中運用了“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樣的五字與四字交替運用的句式,這就避免了駢文刻板劃壹的弊病,使語言顯得活潑灑脫;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幾乎沒有對偶,無異於壹般散文( 尤其是第壹節),後半部分則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對偶句,這樣駢散結合、疏密相間的安排, 使語言靈活多變,更具韻律美;其三,文章沒有像壹般駢文那樣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寫景狀物,力求準確傳神,這使文章語言顯得清新自然,生動流暢,在當時以綺麗浮靡為主流的駢文中顯得卓爾不群,超凡脫俗。
結構美
《與朱元思書》篇幅雖短,但很講究章法。
文章首段以“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八字總領全篇,二、三兩段分承“異水”和“奇山”兩方面,環繞“獨絕”二字展開生發和描摹,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 寫景順序上先“水”後“山”,由近及遠,逐層展開,符合“從流飄蕩”的觀景習慣,條理清楚。
寫景重點上, 全文詳寫“山”略寫“水”;寫“水”的部分,詳寫靜態略寫動態;寫“山”的部分,詳寫動態略寫靜態。這樣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顯得詳略適宜,輕重有度。
讀《與朱元思書》,如讀壹首好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雋永、音節和諧的詩壹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壹幅山水寫意,因為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總之,該文情景兼美,辭章俱佳,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心靈的愉悅。
與施從事書
故鄣縣東三十五裏,有青山,絕壁幹天,孤峰入漢;綠嶂百重,清川萬轉。歸飛之鳥,千翼競來;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為霜,春羅被徑。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信足蕩累頤物,悟衷散賞。
《與施從事書》渲染了雄峻連綿的青山變化多姿的景觀,景觀雄奇而秀麗。作者內心有所感悟,精神得到了升華。同時寄寓了作者高雅的誌趣、高潔的情懷,反映出當時壹部分士大夫文人流連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現實的清高隱逸的思想。
與顧章書
仆去月謝病,還覓薜蘿。梅溪之西,有石門山者,森壁爭霞,孤峰限日;幽岫含雲,深溪蓄翠;蟬吟鶴唳,水響猿啼,英英相雜,綿綿成韻。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饒竹實。山谷所資,於斯已辦。仁智之樂,豈徒語哉!
此文描寫故鄉山水賞心悅目的情韻和靈趣,表現作者回歸自然的歡愉和對自由人生的積極追求,同時也反映他對人世的退避。以審美的視角看山水,既有爭霞蓄翠的濃重的色彩,又有鶴唳猿啼的悠揚的聲韻,這壹切又契合於作者無拘無礙的自由心境,從而創造了壹個遠離名利追逐的超然的審美世界。這篇文言文很短簡,僅84個字,就把石門山清幽秀美的風景,如詩如畫般地展現在我們眼前。語言的簡潔精美,清新淡雅,值得仔細品味。體現作者樂山樂水的文人之氣及隱居避世的高潔誌趣、高潔情懷;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松愜意;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頌,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