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柑橘的歷史故事

關於柑橘的歷史故事

甌柑是我國地方傳統柑橘品種,在宋元明清時期被朝廷列為貢品。其栽培歷史約有2400年。古人有壹句詩“萬林莫橘,無水不成蓮”。1990被北京亞運會指定為運動員專用水果。

甌柑的耐貯性優於其他柑橘品種。果實貯藏後“冬黃,色味鮮”。早在南宋惜春五年(1178),溫州太守韓彥直所著的世界第壹部專著《橘錄》中所描述的“海紅”,就是現在的橘。

橘子的圓形象征著團圓,橘子是明亮的,包含著光明和吉祥的含義。在唐、宋、明、清時期被定為貢品。因為“橘”字與“官”字諧音,所以成了元宵節的吉祥物。蘇東坡曾回復北宋詩人王晉卿:“橘王座旁天下無漿。送了三十塊給維摩,不知道葡萄牙是余香。”實際上,橘子被比作佛經中精致、優雅、高貴的花朵。從此,柑橘成為文人春遊的必備水果。

劉基是明朝開國元勛,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700多年前,他經過深思熟慮,巧妙利用藕幹作為“道具”,寫出了《橘人之言》,這是壹則著名的政治寓言,講述了壹件賣壞橘子的小事引發的壹段言論,揭露了元末統治者假借橘人之言的腐敗行為。劉基的這壹思想對今天的政界仍有很大的教育意義和實踐價值。

宋代著名學者徐夢子寫了壹部歷史巨著《三朝北盟誌》,記載了宋徽宗、宋欽宗、宋高宗的歷史事件。據書中記載,靖康二年(1127)十二月,遊牧民突破宋高宗趙構臨安、越州後,逃到明州(今寧波),隨即乘船入海。次年正月初二,翌晨駕船到了張安(今椒江市張安社區),停泊在金嶴山腳下。正月十五是元宵節,高宗在長安慶祝元宵節。當時有兩艘橘黃色的船被風吹散,撞上了禦船。高宗皇帝買下了所有的橙子,並讓全軍的官兵都吃橙子。他讓大家把它們挖成橘黃色的燈,倒入植物油,放在燈芯裏,點燃後放入東海隨波逐流。突然,他們平靜了,就像成千上萬艘燈火通明的小戰艦,守衛著臺州灣。張安的居民都爬上金嶴山看花燈,熱鬧非凡。皇帝和百姓在壹起其樂融融,大大安定了民心。這段真實的歷史記載至今仍在張安民間流傳,歐幹在我國歷史上留下了為國為民解難的精彩故事。

三國時期,柑橘已經很有名了。據說曹操派人去永嘉運了40噸柑橘。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有壹個關於柑橘的故事。《三國演義》第68回,甘寧以百騎劫魏瑩,左慈擲杯打曹操,講述了左慈以剝柑戲弄曹操,使其醜態百出的故事。曹操稱王後,在葉君縣修建了魏宮,並派人到處采集奇花異果。為了取悅曹操,孫權挑選了四十多擔大橙子送到葉君。搬運工半路上遇到了道士左慈。左慈對搬運工說:“妳壹路摘橘子太辛苦了。我幫妳摘壹會兒怎麽樣?”搬運工當然高興。於是,左慈幫每個人選了五裏。奇怪的是,他挑的擔子輕多了。柑橘被送到葉君,曹操想嘗壹嘗。他隨便拿了壹個剪開,卻是空的。恰巧左慈來求見。左慈拿了幾個橘子,當場切開。它們滴著新鮮的汁液,嘗起來很甜,但曹操再次切開它們,它們仍然是空殼。故事中提到的大橘,是從溫州甌柑中挑選出來的。

曹操、張聰、韓彥直、劉伯溫等歷史名人都與柑橘有過故事。比如三國時期,孫權將柑作為禮物獻給曹操,確立了柑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宋代,元宵節“撒橘子”的習俗給了藕好運和高貴的精神...這些都是鮮為人知的典故。

甌柑是壹種寬皮柑橘,因溫州人外號“甌”而得名。溫州甌海是甌柑的原產地,栽培歷史悠久。遠在三國時,就有孫權將壹個橘子作為禮物送給曹操的記載。

唐宋時期,溫州蜜柑以質優味美著稱,成為元宵節時送給王公的水果。

《新唐書》記載地理五年三十壹:“永嘉縣,溫州上。高宗上元元年朔州永嘉、安珠考。土貢:布匹、橘子、橙子、甘蔗、皮革。”《宋史》卷三十壹有“八月非年,禁止官員避輪對齊。吳佳,停溫州黃幹和福州荔枝宮”。黃橙橙的就是橘子,首都開封街頭也有賣。梁章鉅的《漂泊系列續》有兩卷:“永嘉之橘,俗稱甌柑。賣給京城的叫春橙,唐宋以來就有名氣了。東坡詩《元二韻曾見日》:‘雁南之奇事真難忘,三寸橘破永嘉’。”梅詩《甕安,正月初六通事遺》雲:“公爵寶,無名黃橙美。這是壹個熟悉的故事,它比莫永嘉更好。”可見,歐甘自古就有口皆碑。難怪張士南在《遊記》中感嘆“永嘉之橘,天下第壹”!直到元明清時期,橘子仍被列為貢品。

南宋孝宗惜春五年(1178),著名抗金名將韓世忠的長子韓彥直編著了三卷本的《柑錄》(又稱《永嘉柑錄》),詳細記載了溫州柑的品種和特點,並對當時的柑栽培、初裝、栽培、除病、澆水、采摘、采收等進行了總結。《柑桔誌》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柑桔學術專著,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被國際植物學界認為是“非常有價值的柑桔園藝學著作”。

宋代,溫州蜜柑主要種植在溫州郊區的西山、水心、吳橋、南塘等地,後逐漸向三陽、梧田、南白象、茶山等地擴散。姜鳴準《談海》載:“永嘉之地,以種橘為佳。宋、韓守言直的譜,就是充分的證據。松石出生在西山。葉對說:‘吳橋巷,對面,是西山頭。‘所有的森林都是柑橘,沒有水就不是蓮花。’這也是證據。後來興盛於河對岸的河田,剛在頂上,而南縣則逐漸延伸至十壹都梧田。"

明初,溫州每年都被評為貢品工程。有11種水產品、柑橘和茶葉等。“地方都累了壹百多年了,誰能幹!”嘉靖六年(公元1527),張聰(溫州永強人)為丞相。“我知道我投稿不是為了推薦朝鮮。因與我密議,護衛群臣,欲除之,皇帝從之。”所以這些貢品,包括柑橘,都取消了。

清代《歐誠補》第三卷《品》載:“惜橘之人,可治煤毒,薦為成人案。雖值二三百,必求之。”《永嘉縣誌》第六卷也有“永嘉縣舊貢柑五桶,鹹豐因軍務停貢十年”的記載。

歷史上,柑橘被視為珍寶,人們互相饋贈。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都把自己的才華奉獻給了吟誦柑。找幾首詩來品味。歷史上,柑橘之美舉世無雙,歷代文人對柑橘的喜愛也在其中。

唐代柳宗元有詩:“手植橘二百株,春來滿城新葉。等妳幾歲的時候,妳就能聞到雪的味道,誰摘誰就能看到珠子。”

蘇頌東坡《元時曾見日詩》:“蕭索東風鬢滿花,年年勝斬宮花。聽說簧管被塞吹,我很難過,看到簧板裏的嫩芽,我很高興。我的國家過去供應大米給雲澤,妳的家庭新做雪坑茶。雁南之奇物,真難忘,三寸黃橙斷永嘉。”

蘇東坡還寫了壹首詩《答金清橘傳》:“橘史傳寶座旁,人間無漿。送了三十塊給維摩,不知道葡萄牙是余香。”這首詩描述了宋帝在正月十五撒橘子的儀式。蘇轍關於毛俊輝《暖橙》的詩:“初山黃橙小,不知洞庭三寸橙。若無風流武,誰送千裏江南?”

梅《正月六日將軍進士暖橘詩》:“龔宇”為善本,黃橙之美,不詳。這是壹個熟悉的故事,它比莫永嘉更好。"

清平陽人張清武寫的《金桔》說:“霜降後,園丁砍采鮮,《橘枝》唱運。誰知包公宣和日,壹個真橘子值兩千。”汴梁開封街頭賣柑,價格很高,每個兩三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