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逢人苦譽君,
亦狂亦俠亦溫文。
照人膽似秦時月,
送我情如嶺上雲。
送進多歧路,遑遑獨問津.悲涼千裏道,淒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苦辛.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為壹別,孤蓬萬裏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日暮征帆何處泊?
天涯壹望斷人腸。
2.有關於送別之情的古詩送別詩鑒賞 河北 王文平 侯玉鴿 在古代,由於交通工具和通訊技術都不發達,人們往往壹別數年便再難相見,因此古人很重離別。
離別之際,人們不僅備酒餞行,折柳相送,還要作詩話別,這也使得古詩中以離別為題材的送別詩頗多感人之作。 離情別意是古代文人騷客詠嘆的永恒主題。
抒寫離情之章遠在《詩經》中就已出現,如“燕燕於飛,差池其羽。之子於歸,遠送於野。
贍望弗及,泣涕如雨”(《邶風·燕燕》),或“我送舅氏,悠悠我思”(《秦風·渭陽》)。偉大詩人屈原說過:“悲莫悲兮生別離。”
南朝梁代著名文學家江淹也慨嘆:“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蘇東坡也曾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古代送別詩種類繁多,根據其內容及主題傾向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 第壹,直接抒寫離別之情的。
如蘇軾的《送子由使契丹》、元好問的《別程女》、黃景仁的《別老母》等等,抒寫的是親人離別之情;而李白的《贈汪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吳偉業的《送友人出塞》等等則是對友情的詠唱。 第二,借詩吐胸中積憤或明心誌的。
這類詩往往是詩人在艱難困厄之際寫就的,往往有不少見情見性的佳作,如王昌齡,“天生賢才”終未被“君王”所用,雖命運多舛,仕途坎坷,屢遭貶謫,但他胸懷大誌,仍想建功立業:“身在江海上,雲連京國深。行當務功業,策馬何 骎骎 。”
(《別劉 谞 》) 第三,重在勸勉、鼓勵、安慰的。如王維的《送梓州李使君》、梅堯臣的《東城送運判馬察院》等,勸勉之中帶有明顯的“君子贈之以言”的傾向。
高適《別董大》中“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兩句為“胸臆語,兼有氣骨”(殷 璠 《河嶽英靈集》),因為是知音,說話才質樸而豪爽,又因別離,才以希望為慰藉,於慰藉之中傾註信心和力量。 第四,綜合型的,既含離別之情,又有身世命運之感,或兼勸慰警示之意。
這類送別詩內涵豐富,表意的側重點也不明顯。如謝眺的《新亭渚別範零陵雲》把離別之情、勸慰之情和內心的希冀巧妙地融為壹體;“停驂我悵望,輟棹子夷猶。
廣平聽力籍,茂陵將見求。心事俱已矣,江上徒離憂。”
這些詩從情感上看,或“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有著濃重的傷感情緒,意極為淒悲,催下淚下;或壹洗悲酸之態,吹響豪邁的號角,激情蕩漾,氣貫長虹,如 (《西廂記》崔鶯鶯送張生圖) “勿使燕然上,唯留漢將功”(陳子昂《送魏大從軍》);或運用優美的文字,勾畫綺麗的意 境,創設輕松的氛圍,使人心曠神怡,如“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或慨嘆塵世之喧囂,追慕山林之空靈寂靜,贊嘆僧人之清靜脫俗,富有禪意之情等等,不壹而足。
送別詩中常見的意象有如下幾種: 第壹,長亭、勞勞亭、謝亭、灞陵亭、南浦。長亭,是古人在大道上專為行人休息所設的亭子,人們常在長亭送別,從而使得長亭這壹自然景觀常常出現在與送別有關的作品中。
勞勞亭,離建康古城大約十五裏;謝亭,又名謝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齊詩人謝眺任宣城太守時所建,他曾在此送別朋友範雲,後來謝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別之地;灞陵亭,在長安東南三十裏處,那裏原有壹條灞水,又因漢文帝葬在那裏,遂稱灞陵,唐代時人們送朋友出長安,常在那裏分手;南浦,壹是指專有的地名,壹是指某壹地區中位於這個地區南側的水浦,再壹個是指河流的分口處,江淹在《別賦》中說:“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此後人們便用“南浦”作為送別詩的意象。
第二,楊柳。“柳”者,“留”也,二者諧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慣。
這壹古老的風俗最早出現於漢代,漢樂府有古曲《折楊柳歌》:“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
第三,夕陽、日暮。許多詩人喜歡把離別與夕陽、日暮聯系在壹起,表達濃濃的離情,這是因為憂傷的情感和蒼茫的暮色相協調,對於遠離家鄉的遊子來說,暮色漸起漸至蒼茫,最能勾起他們的離情別緒,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說的“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第四,酒。古人離別多設宴餞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將意”(楊載《詩法家數》),“勸君更進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裏外,興在壹杯中”(李白《江夏別宋之悌》),故許多離別詩,都飄散著釅釅的酒香,酒裏充盈著親情、友情、故園之情、感時之情。
第五,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劉禹錫《秋詞二首》),古人在對秋景的註視中感覺到時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暫和易老,“秋”能使誌士失誌,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
遇秋而愁已成為古代文人的壹種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萬裏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對巫山巫峽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壯誌難酬,國勢衰落,不禁發出“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壹系故園心”(《秋興八首》)的感嘆,抒發了自己的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郁之感。
秋代表了蕭條淒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別詩中慣用的意象。 縱觀古代的送別詩,贈別也罷,留別也好,俱是由眼前景而觸發。
3.關於送別之情的古詩名句關於送別的詩句
?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 王維 (唐) - 《送沈子福之江東》
?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 李白 (唐) -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 - 陸龜蒙 (唐) - 《雜曲歌辭·別離曲》
?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高適 (唐) - 《別董大》
?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 許渾 (唐) - 《謝亭送別》
?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 駱賓王 (唐) - 《易水送別》
? 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王維 (唐) - 《送元二使安西》
?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 楊萬裏 (宋) -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 李白 (唐) - 《渡荊門送別》
?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 佚名 (隋) - 《送別詩》
4.表達離別之情的詩句1、莫道秋江離別難,舟船明日是長安。
2、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3、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
4、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
5、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裏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6、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7、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8、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9、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10、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11、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12、白玉壹杯酒,綠楊三月時。春風余幾日,兩鬢各成絲。
13、此地壹為別,孤蓬萬裏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14、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15、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16、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裏情。
17、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8、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
19、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20、南浦淒淒別,西風襲襲秋。壹看腸壹斷,好雲莫回頭。
5.王勃送別好友且帶有豪邁情懷的詩句有哪些1.《別薛華》王勃·唐代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悲涼千裏道,淒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苦辛。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2.《秋江送別二首》王勃·唐代
早是他鄉值早秋,江亭明月帶江流。已覺逝川傷別念,復看津樹隱離舟。
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誰謂波瀾才壹水,已覺山川是兩鄉。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代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
4.《羈遊餞別》王勃·唐代
客心懸隴路,遊子倦江幹。槿豐朝砌靜,筱密夜窗寒。
琴聲銷別恨,風景駐離歡。寧覺山川遠,悠悠旅思難。
5.《秋日別王長史》王勃·唐代
別路餘千裏,深恩重百年。正悲西候日,更動北梁篇。
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終知難再奉,懷德自潸然。
王勃簡介: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詩人。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初唐四傑",王勃為四傑之首。
王勃自幼聰敏好學,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註《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因做《鬥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之後,王勃歷時三年遊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了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後,求補得虢州參軍。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主要成就: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釋、道多種文化因子。他直接繼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張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濟世,雖然在宦海中幾沈幾浮,但最終難以割舍的依然還是何時濟世和如何濟世。從人格精神來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誌向高遠,勇於進取;才華橫溢,文采斐然;但同時也處事疏闊,缺少謀略。其次他還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視塵俗。王勃崇信佛教,認為佛教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在社會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王勃的詩歌直接繼承了貞觀時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風尚,又註入新的時代氣息,既壯闊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體來講,送別詩或氣勢磅礴、雄渾壯闊,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寫離別之情,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慰勉,意境開闊,壹掃惜別傷離的低沈氣息;或優美靜謐、隱約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別》其二“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寂離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繪的是壹幅美麗的江邊月夜圖,畫面優美迷蒙,讓人心醉;或重在抒發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別薛華》,整首詩並不著意抒寫惜別之情,而是時時處處抒發對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傷之痛。“煙霧”意象在王勃送別詩中出現頻率極高,是王勃對前途命運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現,如《秋日別王長史》中“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田野籠罩在濃濃的秋霧中,淒寒而朦朧,遠處的山峰在沈沈暮靄中聚斂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霧暮煙中顯得隱約迷蒙,似夢似幻。相思詩則抒發了千裏之外羈客的情感:思念家鄉,懷念親友,傷春感懷,如《羈春》,則通過寫景抒發深沈的思鄉之情。園林山水詩既寫景生動、錘煉精工,又詩境美好,充滿生機,如《郊興》。同時,在描寫手法、詩境開拓等方面,又進行了新的嘗試,並取得顯著的藝術效果。遠遊山水詩不僅充分展現了奇險壯麗的入蜀途中風光,而且因傾註了郁積之氣而尤顯深沈悲涼,底蘊深厚。
6.最能體現詩人送別之情的詩句是什麽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李白:《送友人》 春草明年綠, 王孫歸不歸?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渭城朝雨悒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壹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桃花潭水三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贈汪倫》)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輪臺東門送君去, 雪上空留馬行處.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海之角, 知交半零落. 壹瓢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李叔同:《送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