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乾隆太平府誌》卷四十〈藝文詩〉宋·張伯玉〈隱靜山〉(五言古):“高士浮杯來,投錫頓清絕。到今千丈松,閑伴五峰雪。淩煙孤鶴起,向晚啼猿歇。不見纖塵飛,寒泉湛明月。”
(《道光繁昌縣誌》卷十七〈藝文誌·詩〉有載。)
張伯玉簡介 宋代人,余不詳。
二、《乾隆太平府誌》卷四十〈藝文詩〉宋·郭祥正〈隱靜普慧寺〉(七言古):“碧霄峰下車輪停,道師未返誰逢迎?山雲著地雨正急,春水滿田人不耕。饑虎嘯風大石裂,倦鳥喚雛深澗鳴。客心欲出日復止,坐飽香飯余何營?”
(《道光繁昌縣誌》卷十七〈藝文誌·詩〉亦載。)
郭祥正簡介 見本輯錄〈二、古跡〉二。
三、《乾隆太平府誌》卷四十壹〈藝文詩〉唐·李白〈隱靜寺〉(五言律):“我聞隱靜寺,山水鳴奇蹤。巖種朗公橘,門深杯渡松。道人制猛虎,振錫還孤峰。他日南陵下,相期谷口逢。”
(清·王琦輯註《李太白全集》卷十八,此詩題作〈送通禪師還南陵隱靜寺〉,或作〈送通禪師還隱靜寺〉。詩題註有:“《太平府誌》隱靜寺在繁昌縣東南二十裏。隱靜山壹名五峰寺山。有碧霄、桂月、鳴磬、紫氣、行道五峰。寺當五峰之會,巑屼拱合,林木幽奇,古澗委折,殷雷轟地。相傳寺為杯渡禪師所建,飛錫定基,江神送木,現諸神異。寺外有十裏松徑,傳雲禪師手植。或曰距寺二裏許,有雙松對峙,勢若虬龍者即師手澤。又嘗取新羅五葉松種寺西,迄今尚存。舊誌又言:寺有朗公橘、杯渡所攜頻伽舄(鞋)壹雙,皆晉宋遺跡。又有木、米、鹽、醬等池,言剏(創)寺時,諸物皆從此出雲。舊額雲‘江東第二禪林’。按繁昌縣南唐時析南陵分置,在唐時尚屬南陵。”《嘉靖寧國府誌》卷四〈次舍紀·南陵縣·隱靜寺〉摘句。《道光繁昌縣誌》卷十七〈藝文誌·詩〉亦載。此詩清·黃钖珪《李太白編年詩集目錄》第十二卷註“天寶十三年(754年)九月,白復遊宣城作。”黃钖钖珪《李太白年譜》同年載:“中秋後(白)又遊宣城、南陵、青陽、秋浦等處。” 舄,鞋也。單底為履,復底著木者為舄,這裏作頻伽舄,應誤,他誌均作‘鳥’。佛籍頻伽鳥,又作妙音鳥,此鳥常住極樂凈土。)
李白簡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隴西成紀人。約於神龍初(705年)遷居蜀中綿州彰明(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天寶元年(742年),白四十二歲,應詔由南陵至長安,任翰林供奉。因蔑視權貴,三年(744年)三月遭讒出京。六年(747年)至當塗。十二年(753年),白五十三歲,遊宣城敬亭山及涇縣陵陽山水,秋浦之清溪、大樓山、黃山等。十三年(754年)秋後,又遊宣城、南陵、青陽、秋浦。至德元年(756年)永王璘以抗敵為由,在江陵起兵,以企擴張自己勢力,李白被邀參加了永王幕府。至德二年(757年)永王璘兵敗獲罪,李白被流放夜郎(唐時約在今貴州桐梓、正安兩縣間),途中遇赦,折返當塗,依族叔當塗令李陽冰。寶應元年(762年)逝於當塗,時年六十二歲。
李白壹生創作大量詩篇,歌播盛唐之音。批判腐朽統治集團,描寫壯麗山河。詩風雄偉豪放,音韻和諧多變,善於從民歌和神話中吸取營養,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也時有縱情享樂,出世求仙的思想流露。歷朝都有其詩文集,刊刻傳流。
四、《乾隆太平府誌》卷四十壹〈藝文詩〉唐·張佑〈隱靜寺〉(五言律):“松徑上登攀,竹深煙靄間。合流廚下水,對聳殿前山。澗壑鳥聲回,泉源僧步閑。更憐飛壹錫,天外與雲還。”
(《嘉靖寧國府誌》卷四,摘句。)
張佑簡介 不詳。
五、《乾隆太平府誌》卷四十壹〈藝文詩〉宋·楊傑〈隱靜寺〉(五言律):“五嶺碧崔嵬,雲深隔世塵。寺從梁氏建,僧自梵天來。錫井三泉迸,松門十裏開。如今渡江者,見說不浮杯”。
(《道光繁昌縣誌》卷十七〈藝文誌·詩〉亦載。)
楊傑簡介 楊傑,無為人。字次公,自號無為子。宋嘉祐四年(1059年)進士。歷任太常、禮部員外郎、潤州州官、兩浙提點刑獄。愛好山水,常以山水為題材進行創作。七十歲卒。壹生創作甚豐,惜大多散失。南宋趙世粲搜集其遺作,編成《無為集》十五卷。
六、《乾隆太平府誌》卷四十二〈藝文詩〉唐·釋清塞〈隱靜寺夜宿〉(七言律):“壹宿五峰杯渡寺,虛廊中夜磬聲分。疎林未落上方月,深澗忽生平地雲。幽鳥背泉棲靜境,遠人當燭想遺文。暫來此地歇前足,望斷故山滄海濆。”
(《道光繁昌縣誌》卷十七〈藝文誌·詩〉亦載。)
釋清塞 唐代僧人,余不詳。
七、《乾隆太平府誌》卷四十二〈藝文詩〉宋·周紫芝〈隱靜寺〉(七言律):“短策贏驂山路長,松陰十裏午風涼。飛來壹水自碧落,屹立五峰叢上方。清鳥也隨人聽法,老僧聊為客燃香。泉聲洗枕渾如雨,月色沁寒山滿霜。”
(《道光繁昌縣誌》卷十七〈藝文誌·詩〉亦載。)
周紫芝簡介 周紫芝(1082-1155年),宣城人。字少隱,號竹坡。少家貧,嗜學益苦。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廷對第三,歷官樞密院編修官、右司員外郎,知興國軍。為政簡靜不擾而事亦治,秩滿奉祀,居廬山。著有《太倉秭米集》七十卷、《竹坡詞》三卷、《竹坡詩話》三卷、《楚碎贅說》四卷。
八、《乾隆太平府誌》卷四十三〈藝文詩〉清·梁延年〈隱靜禪林〉(七言絕):“頻伽青鳥宿孤峰,洞口猿啼午夜鐘。杯渡千年人去遠,至今猶說六朝松。”
(《道光繁昌縣誌》卷十七〈藝文誌·詩〉載,此為梁延年〈繁昌十景〉詩之壹。)
梁延年簡介 字九如,遼東舉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任繁昌知縣,主修縣誌。余不詳。
九、《道光繁昌縣誌》卷十七〈藝文誌·詩〉清·夏之符詠隱靜山峰(五言古)三首:其壹〈鳴磬峰〉“無句作輕玉,千尺柱蒼雯。萬象正寂寞,壹聲飄斷雲。誰為拊天風,中有成化君。誰使諸世間,時時出聲聞。吹落夢繾綣,飏開山氤氳。山花忽自飛,流泉故沄沄。門前荷蕢者,徙倚何殷勤。”其二〈桂月峰〉“疊嶂碧峨嵯,原從月中樹。斫卻讓清光,青天高壹厝。根株削寒鐵,葩萼幼菌蕗。空翠照人間,清輝標月路。月姐駕輕軿,石爛無忘故。但聞猿夜啼,徘徊不能去。”
其三〈行道峰〉“象教自東來,神僧以杯渡。振錫走群山,悲慈人不悟。手出壹拳石,幻作千仞塑。頗有道人裝,略飾袈裟具。同著西來履,遍踏震旦路。震旦行已遍,神僧幾時去?衣缽有單傳,扁收賴煙霧。”
夏之符簡介 夏之符,當塗人。字玹伯、元伯,別號天山老人。明末庠生。砥行績學。清初曾修《太平府誌》,後遭忌中廢。刪其誌稿,撰成《姑孰備考》八卷。其中亦收所著詩文三卷,名為《鄉音集》。
十、《道光繁昌縣誌》卷十七〈藝文誌·詩〉宋·楊傑〈碧霄峰〉(五言古)壹首:“巖深映碧蘿,金鬣弄寒波。莫念江湖好,江湖風浪多。”
(詩題後原註峰“下有泉,產金鬣魚。”)
楊傑簡介 見本節詩五。
十壹、《道光繁昌縣誌》卷十七〈藝文誌·詩〉明·嚴允諧〈隱靜僧歸〉(七言古)壹首:“五峰雙澗天安排,昔年老僧杯渡來。精籃樓閣俱劫灰,大眾五百安在哉。廢久能令信者哀,泰來否往如輪廻。高僧復歸檀施開,世尊龍像登蓮臺。”
嚴允諧簡介 嚴允諧,明時繁昌教諭。明洪熙元年(1425年)贈中順大夫。余不詳。
十二、《道光繁昌縣誌》卷十七〈藝文誌·詩〉陳泰〈頻伽鳥〉(七言古)壹首。序為:“頻伽妙音鳥也。形如鸜鵒,聲似黃鸝,育自海外。昔杯渡禪師攜壹雙隱靜寺中,雛成即去。數百年止見其二。雲邑宰陳公招飲,道及此鳥,爰作是詩。”詩雲:“我昔頻遊隱靜山,空山古路曲曲環。忽聞好鳥鳴澗戶,雲是頻伽意態閑。如來說法喜仙音,空外傳聲悅眾心。貝多樹上三更月,佛火禪龕深復深。杯渡遺松成劫土,朗公殘橘飄寒雨。只有此鳥自去來,棲止壹雙忘今古。肅肅空堂飛怖鴿,何似伽陵獨清越。我公學道同維摩,現身宰官與眾說。”
(詩中“朗公殘橘飄寒雨”句後,原註有“寺昔有杯渡松、朗公橘。今橘尚存,而松已無矣。”)
陳泰簡介 繁昌人,余不詳。
十三、《道光繁昌縣誌》卷十七〈藝文誌·詩〉清·閔其景,〈杯渡松〉(七言絕)壹首:“龍螭雙鎖梵門幽,老幹紆盤杯渡留。佛果不隨凡種播,蒼涼時掛白雲頭。”
閔其景簡介 閔其景,清人,字行甫。少入府庠,家貧授經自給,性至孝,歷任邑令重之,七十余卒。
十四、《道光繁昌縣誌》卷十七〈藝文誌·詩〉徐持〈遊隱靜〉(七言絕)壹首:“鳥歸山靜人煙寂,樹隱溪回石徑斜。不是屐聲驚犬吠,隔林何處覓僧家。”
徐持簡介 不詳
十五、《道光繁昌縣誌》卷十七〈藝文誌·詩〉唐·釋清塞〈入隱靜寺途中作〉(五言律):“亂雲迷遠寺,入路認青松。鳥道緣巢影,僧鞵印雪蹤。草煙連野燒,溪霧隔霜鐘。更遇樵人問,猶言過幾峰。”
釋清塞 唐代僧人,余不詳。
十六、《道光繁昌縣誌》卷十七〈藝文誌·詩〉明·郝壹楷〈和李太白隱靜寺〉(五言律)壹首:“杯渡千年偈,泥牛壹塔蹤。西歸何處履,東指舊時松。古殿生叢棘,空山立數峰。坐看身世寂,幽鳥忽來逢。”
郝壹楷簡介 郝壹楷,字心型,繁昌金峨上鄉人。明天啟七年(1627年)舉人,屢困公車。隱居三十餘年,閉門絕跡,壽八十壹而終。
十七、《道光繁昌縣誌》卷十七〈藝文誌·詩〉清·戴之瑾〈頻伽鳥〉(五言律)壹首:“可亦因杯渡,西來有別蹤。泉常飲五老,木自擇雙松。性狎僧臺食,音清佛地峰。滄桑千古事,惟爾歲相逢。”
戴之瑾簡介 戴之瑾,字其懷,號長溪,太湖人。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歲貢生,授繁昌訓導。著有《叢桂樓詩集》。
十八、《道光繁昌縣誌》卷十七〈藝文誌·詩〉陳泰〈登隱靜山絕頂〉(五言律)壹首:“極目看無際,披襟興自賒。村煙連遠岫,江水隔晴霞。萬木低如薺,群峰簇似花。攀藤下危石,壹徑白雲斜。”
陳泰簡介 繁昌人,余不詳
十九、《道光繁昌縣誌》卷十七〈藝文誌·詩〉唐·張喬〈隱靜寺閣〉(七言律)壹首:“誰家煙徑長莓苔,金碧虛闌竹上開。流水遠分山色斷,清猿時帶角聲來。六朝明月惟詩在,三楚孤江有雁回。達理殆應少惆悵,僧閑因得話天臺。”
張喬簡介 張喬,南陵人(民國二十七年《九華山誌》,作秋浦人)。少與許棠受業於薛能門下。有詩名,擅長律詩。與許棠、俞坦之、劇燕、任濤、張蟾、鄭谷、李棲遠、李昌符等人,號稱“詩壇十哲”。唐鹹通十二年(871年),應京兆府解,作詩稱最。大順元年(890年)登進士第。黃巢起兵,與伍喬、杜荀鶴、許裳等避居九華山,互相倡詠。著詩二卷,載《全唐詩》卷六三八至六三九。
二十、《道光繁昌縣誌》卷十七〈藝文誌·詩〉明·郝壹楷〈隱靜寺觀太白碑〉(七言律)壹首:“結伴探奇路不迷,千峰崪嵂集招提。建緣杯渡來梁季,山買深公自晉西。野筱拂雲欹古閣,寒松積雪郁深溪。何年斷碣叢苔蘚,翠蝕青蓮彩筆題。”
郝壹楷簡介 見本節詩十六。
二十壹、《道光繁昌縣誌》卷十七〈藝文誌·詩〉李觀瀾〈題隱靜寺壁〉(七言律)壹首:“五峰秀拔倚晴空,蔔築何年立梵宮。飛閣流丹迷澗壑,浮嵐滴翠濕簾櫳。巢松鶴唳三生石,嘯月猿聽半夜鐘。我復題詩寫佳趣,它時還擬碧紗籠。”
李觀瀾簡介 不詳。
二十二、《道光繁昌縣誌》卷十七〈藝文誌·詩〉古傳海〈遊隱靜寺〉(七言律)壹首:“山溪盤曲水潺湲,系馬橋西謁世尊。積蘚碑橫衰草砌,負喧僧依夕陽門。已無杯渡來松徑,空有頻伽喚竹村。最是令人惆悵處,壹聲清磬出荒垣。”
古傳海簡介 《道光繁昌縣誌》載郡庠生,余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