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國慶詩句祝福如下:
1、《水調歌頭》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蟬娟。
2、《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3、《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中秋節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據說此夜月亮最大最圓最亮。從古至今人們都有中秋之夜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其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
盛行於宋朝以後,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對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看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
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歷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獲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壹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
因此,後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壹節慶活動卻延續下來,並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北宋時期,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明清時期,中秋始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在千百年傳承中幾經流轉變換,最終以“闔家團圓”的精神指向成為今天中秋節的主要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