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有這種差異?要解釋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明確,對象是詩,那什麽是詩呢?廣義地講,壹切藝術都是詩。它可以是壹個哲學名詞,是主觀精神世界對客觀世界的壹種觀照方式。但這不是我要說的詩,我要說的是狹義的詩,壹種龐大的文學體裁。那什麽是狹義的詩?我不知道。也不僅我不知道,還沒有人能給詩這種文學體裁下壹個準確的定義。因此我只好通過其他方式明確我的對象——把中西方被普遍承認是詩的文學體裁合並起來,分別統稱為中國詩、西方詩。中國詩①包括:詩、詞、曲、辭、賦②。西方詩包括:格律詩、自由詩、散文詩。③
中國詩歌的起源——《詩經》與《楚辭》,這是目前普遍的觀點。《詩經》中的詩以四言、六言為主,較為短小;而《楚辭》中的詩歌篇幅普遍較長,更有《離騷》、《天問》者。可有趣的事情發生了,歷史——也就是後世的文人騷客們大多數選擇了《詩經》的“形體”,卻只是吸收了《楚辭》它的表現藝術和精神內涵。而詩人們選擇《詩經》的“形體”主要的原因有:壹、《詩經》被認為是正宗,是中原文明的產物;二、《楚辭》的自身局限性——語言地方色彩過重,而後也沒有成為被普遍使用的語言;三、在後來不斷吸收新鮮血液的過程中,《詩經》的那種“體格”與新東西更具相似性,更易吸收糅合。所以,從源頭開始,中國詩就選擇了短小精悍。
西方詩的源頭主要是古希臘神話,而其中以荷馬史詩為典型代表。《伊利亞特》和《奧德修紀》兩部荷馬史詩,每壹部都堪稱鴻篇巨制——上萬的詩行,字數抵得上現在的長篇小說。問題來了,為什麽古希臘把真實歷史與神話糅合,為什麽故事這麽長,為什麽要以詩歌形式記錄呢?對於這些問題,我分別作壹些粗略的解釋:
第壹個問題,因為古希臘人對奧林匹斯山上的諸神崇敬而且向往,神話和諸神深刻影響他們的生活,世間之事與神是息息相關的。
第二個問題,因為古希臘神話中諸神彼此間有聯系,形成了壹個龐大的體系,要交代這個龐大的體系勢必要花很大的篇幅。中國也有神話,也有為神而寫的作品——《九歌》,可是這裏面神靈大多是獨立存在的,不能把他們放到壹起組成故事,篇幅自然沒法與荷馬史詩相比。此外,由於對諸神與英雄的向往崇敬,古希臘人會使用很多誇張的敘事鋪陳,這也大大增加了篇幅。
第三個問題的答案與第二個問題緊密相關,正是因為篇幅巨大,古希臘人沒法把故事寫下來,只能世代口口相傳。而要記下這麽多內容不是壹件簡單的事,於是在流傳的過程中形成了韻律,這樣便於記憶。當它最終整理出來時就成了詩,成為西方詩之濫觴。
中國追求表現,重寫意,尚含蓄;
西方追求再現,重寫實,喜痛快奔放。
中國的詩歌大多是詩人為表現自己心中的天地而產生,自覺追求表現力。十分內容,詩人們絕不會寫滿十分,而是特地為讀者留出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感受未盡之意。十分意境,寫得三分便成詩。詩人們深信“言不能盡意”的道理,寫出意境的框架,剩下的交給讀者,在體會中產生***鳴,這是中國的詩人們與讀者們***同追求的最佳閱讀體驗。中國人追求“中和”、內斂,這就造成了詩歌在表現時壹般都欲言又止,哪怕有再激烈的感情於膺中,也不會在詩中“暴露無遺”。進而,中國詩少見情感的大肆宣泄。
西方詩歌大多是詩人將體驗過的情景進行二次體驗的同時加工寫成的,再現度很高。自然而然地,他們寫詩時重在寫實,力圖向讀者還原他們捕捉到的情景,讓讀者再體驗這種情景中詩人自己當時的感受。西方人的血液裏壹直流淌有外放開放的基因,他們願意傾訴,樂於分享,寫詩是他們觀照內心的不錯選擇。於是,他們不僅喜歡敘事鋪陳,還喜歡情感的揮灑,不吝筆墨。
值得壹提的是,中西方的繪畫藝術也有類似的差異。中國繪畫重在寫意,以貌取神,以線之流動體現天地間氣之流動;紙白為虛,線黑為實,虛實相生①;各種顏料的使用,為的只是點綴。西方的繪畫在很長的壹段時期裏重於寫實,追求細節,以還原為目的;色彩豐富,極具感染力,賞心悅目。
首先,我們要知道漢語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凝練的語言,而過去的文言文更是如此。文言文中,詞往往是單音節詞,也就是壹個字常常能表達壹個完整的語意。壹個字份量又小,壹句話包含壹二十個字都不會讓句子顯得冗長(比方說這壹句)。此外,語法中的句法,對漢語的限制很少,在表達時可以不需要過多的虛詞,這就使得壹句詩中幾乎每個字都在表達意思。即使是虛詞,中國的詩人們也常常會充分利用,蘊藏深厚含義於其中。①
以上這些,西方的語言比起漢語,都沒有優勢。這就使得,哪怕表達同樣的意思,漢語的篇幅也會更小。在翻譯時,這壹點尤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