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廣泛開展村史編撰和文化墻建設,把村史鄉情、名人鄉賢等通過村史館、文化墻進行展示,努力打造“留得住鄉情、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文明家園。
3、在村居規劃上體現風貌美。在村容村貌上體現整潔美。在鄉村氛圍上體現內涵美。
4、培育“三愛五講”新型農民(愛黨、愛國、愛家鄉,講法治、講道德、講文明、講秩序、講衛生),建設“四美”家園(環境美、風尚美、人文美、生活美)。
5、只有把群眾思想道德的“裏子”和村容村貌的“面子”同步推進,才能在優美的環境中培育出群眾身邊的、活生生的正能量。
6、以點帶面、以面推點,次第開花、春色滿園。
7、突出“建”,解決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突出“治”,解決“臟亂差”的問題。突出“防”,解決生態保護的問題。
8、在統籌上堅持“四個納入”,即納入“十個全覆蓋”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扶貧攻堅工作、納入實績考核,在自覺踐行“把民生作為最大的政治”中實現了“協調發展”與“***享發展”。另壹方面,在推動上實現“三個統壹”。壹是統壹規劃布局,對所轄蘇木鄉鎮、嘎查村進行全面摸底,按照基礎設施完善、公***服務便捷、生活環境優美的要求分類推進,形成了科學合理的規劃布局。二是統壹功能設計,按照“三個美起來”的總目標,聚焦基礎設施、產業轉型、文化發展、社會保障、基層組織“五位壹體”,確定“綜合性”功能定位,推進城鎮化和城鄉壹體化發展。三是統壹落實責任,成立由黨政壹把手負總責的領導小組,啟動“萬名幹部下基層”活動,倒排工期,壓實責任。
9、“十個壹”建設(每個村配備壹名宣傳委員,成立壹個道德評議會、壹個學雷鋒誌願服務隊,評選壹批星級文明戶和文明農民,提煉壹套村規民約和家風家訓,建設壹個小舞臺、壹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墻、壹個善行義舉四德榜、壹個道德講堂,開展壹項“勤儉持家、致富圓夢”主題活動)。
10、鄉風文明“五提倡、五反對”(提倡勤儉持家,反對奢侈浪費;提倡崇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提倡健康娛樂,反對酗酒賭博;提倡孝老愛親,反對薄養厚葬;提倡村鄰和睦,反對鄰裏糾紛)。
11、在充分尊重和保護現有農村的地形村貌、田園風光、農業業態和生態本底的前提下,盡量“不砍樹、不填塘、不占田、不拆房”,從點、線、面推進,抓好居民點、自然村和風情小鎮建設。
12、按照“全景化打造、全地域覆蓋、全資源整合、全領域互動、全社會參與”的思路,發揮文明生態村的優勢和特色,擴大鄉村旅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13、以傳統文化為底色,以古今鄉賢為榜樣,以文化樂園為陣地,移風易俗倡文明、破除陋習樹新風,讓田野鄉村勁吹文明風。
14、把鄉賢“請出來”。成立四級鄉賢組織,挖掘“古土”鄉賢,傳頌“古聖賢”典故;尋找“在土”鄉賢,講好“新鄉賢”故事;請回“離土”鄉賢,引導他們反哺桑梓。二是把鄉賢“展出來”。整合利用現有文化設施,在縣城設立“鄉賢文化展示廳”、在鄉鎮設立“鄉賢文化廣場”、在鄉村設立“鄉賢文化長廊”、在學校設立“鄉賢文化墻”等,把“鄉賢故事”印在墻上、刻在心上。三是把鄉賢“傳開來”。組織開展鄉賢文化“四進”活動:進廳堂,突出家庭這個社會細胞,涵養重德家風;進課堂,突出青少年這個特殊群體,培育崇文學風;進講堂,突出黨員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引導清明政風;進禮堂,突出廣大群眾這個最大公約數,淳化質樸民風,切實讓鄉賢文化潤澤鄉間鄰裏。
15、大力推進以“壹場兩堂三室四墻”為主體的農民文化樂園試點,達到“建成壹個樂園、傳承壹方文化、幸福壹批群眾”的目標。
16、讓“建起來”的文化樂園“轉起來”,讓農民群眾“樂起來”。
17、把群眾“請進門”服務,把文化“送上門”服務,把圖書“敞開門”服務。
18、廣範圍“評”。全方位“贊”。多途徑“幫”。
19、集中治理“零容忍”。村規民約“硬約束”。良俗引導“自覺行”。
20、“壹個主題行動”美化人居環境。“十大最美人物”樹立價值導向。“百個最美家庭”帶動家風建設。“千名草根鄉賢”引領農村風氣。“萬名骨幹誌願者”助力鄉村發展。
21、組織“最美”系列評選,用有形的正能量、鮮活的價值觀,引導群眾見賢思齊、崇德向善。
22、發現“最美人物”。褒揚“善行義舉”。倡導“好人好報”。
23、以家風促校風。以家風淳鄉風。以家風凈行風。以家風正黨風。
24、讓鄉賢文化根植鄉土。讓鄉賢事跡垂範鄉裏。讓鄉賢力量造福鄉鄰。
25、增強先進文化的感染力。增強鄉賢文化的帶動力。增強宗祠文化的吸引力。增強群眾文化的凝聚力。
26、因地制宜興產業。因需施策強家業。因勢利導促創業。
27、村莊創建只是塑造了壹個個“盆景”,讓盆景移苗入地、變成花園才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關鍵。
28、村莊當“主角”,“標準化”樹起美麗標尺。政府抓“主導”,“壹體化”築起美麗網絡。群眾是“主體”,“內涵化”塑造美麗心靈。
29、美麗鄉村不僅需要環境整潔“外在美”,更加需要文明尚德“內在美”。
30、“壹評”就是評選文明家庭,“二立”就是立標立榜,“三育”就是家訓育人、村規育民、文化育村。
31、“典型評樹”促文明。“鄉風傳承”潤文明。“道德錘煉”育文明。“協調發展”樹文明。
32、文明不僅是壹道風景,更是壹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