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李白的詩《山中問答》是否運用了虛實對比、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請分析這首詩。看不懂,求指教~

李白的詩《山中問答》是否運用了虛實對比、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請分析這首詩。看不懂,求指教~

詩第壹聯“問余欲居藍山,笑而不答。”以問題的形式接詩,突出主題,引起讀者的註意。當人們正要聽回答時,詩人的筆鋒故意晃了晃手,“笑而不答。”“微笑”這個詞很值得玩味。它既表現了詩人歡樂含蓄的神態,又營造了輕松愉快的氣氛。而且這種“笑而不答”有些玄乎,制造懸念誘發人們思考的興趣。“心是自由的”這個詞,既是住在山中的心境寫照,也說明“住在藍山的意義是什麽”這個問題,對詩人來說,既不新鮮,也不困惑,只是“無憂無慮的心靈,它的美難以向妳訴說”。第二句撲朔迷離,妙招不答,為詩增添了曲折,自有搖曳生姿、引人入勝的魅力。

第二副對聯中“桃花流水驟逝,又是壹個不是人的世界”,這是寫“璧山”風景的回答,其實就是“為什麽要住在璧山”。這種“有答無答”的結構,似乎斷了又連起來,加深了詩的韻味。詩中雖然描寫了花隨流逝的景色,但並沒有任何“流水落花春去”的憂郁意境,而是將其渲染和贊嘆為引人入勝的美景。“藍山”充滿了自然平和的美“天地”,真的是“人間”無法比擬的!那麽什麽是“人”呢?這壹次詩人真的不說話了。但只要對當時黑暗的現實和李白的不幸遭遇稍有了解,就不難理解詩人“生在璧山”,愛“璧山”。

全詩雖只有四句,但有問有答,有記敘有描寫有議論,輕快活潑,通順流暢。筆有虛有實,實像可感,虛處可止於觸,虛實對比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