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九首·其九》詩意:流水淘沙壹刻也不停,風起浪湧,前浪未息,後浪又生,這使得詩人忽然回憶起昔日貶謫朗州,漫步瀟湘洲頭的往事,禁不住和著屈原的《九歌》唱幾聲。
暫時後退是為了積蓄力量,後浪之力必能勝過前浪,因為社會在傳遞著正能量。壹時的被疏遠並不能改變革新者驅除積弊、造福蒼生的社會理想。流水總會給人前進的力量,觀自然遼闊之景可以蕩滌心中的不平之氣。
《己亥雜詩·其五》詩意:壹方面離別是憂傷的,畢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雲,往事如煙;另壹方面,離別是輕松愉快的,畢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籠,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裏另有壹番作為。這樣,離別的愁緒就和回歸的喜悅交織在壹起。
而後詩人筆鋒壹轉,由抒發離別之情轉入抒發報國之誌。脫離花枝的花並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願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不為獨香,而為護花,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誌。
唐代劉禹錫《浪淘沙九首·其九》原文:
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後波生。令人忽憶瀟湘渚,回唱迎神三兩聲。
譯文:
江中流水壹刻不停歇地沖刷著沙礫,前面的波浪尚未退去後面的波浪已經生成。使人忽然回憶起昔日漫步瀟湘洲頭的往事,不禁和著迎神曲調唱了幾聲。
清代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原文: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譯文:
離別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 馬鞭向東壹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壹般。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不是無情之物,即使化做春泥,也甘願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
擴展資料
《浪淘沙九首》創作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氣勢頓衰。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才人被外放,憤激之際,怨刺之作應運而生。劉禹錫從京官調到地方官之後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此組詩當為劉禹錫後期之作,且非創於壹時壹地。
據詩中所涉黃河、洛水、汴水、清淮、鸚鵡洲、濯錦江等,或為輾轉於夔州、和州、洛陽等地之作,後編為壹組。有學者認為這組詩作於夔州後期,即長慶二年春(公元822年)在夔州貶所所作。
《己亥雜詩》創作背景
這組詩作於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這壹年作者48歲,因厭惡仕途,辭官離京返杭,後因迎接眷屬,又往返壹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著祖國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難中的人民,不禁觸景生情,思緒萬千,即興寫下了壹首又壹首詩,於是誕生了《己亥雜詩》。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 ,漢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後裔,曾任監察禦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壹員。唐代中晚期著名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壹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
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壹。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劉禹錫及其詩風頗具獨特性。他性格剛毅,饒有豪猛之氣,在憂患相仍的謫居年月裏,確實感到了沈重的心理苦悶,吟出了壹曲曲孤臣的哀唱。
但他始終不曾絕望,有著壹個鬥士的靈魂,寫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重遊玄都觀絕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謠》、《飛鳶操》、《華佗論》等詩文,屢屢諷刺、抨擊政敵,由此導致壹次次的政治壓抑和打擊,但這壓抑打擊卻激起他更為強烈的憤懣和反抗,並從不同方面強化著他的詩人氣質。
龔自珍(1792年-1841年),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及改良主義的先驅者。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48歲辭官南歸,次年暴卒於江蘇丹陽雲陽書院。
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壹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詩詞近800首,今人輯為《龔自珍全集》。著名詩作《己亥雜詩》***315首。
百度百科--浪淘沙九首
百度百科--己亥雜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