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後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
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壹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雖有定格,但並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
元曲前後期不同特點
壹、前期為元雜劇的鼎盛時期,作家主要活動活躍在大都、平陽、東平。代表作家有關漢卿、白樸、馬致遠、王實甫。現存的元雜劇有80?種屬前期,著名的悲劇名著都產生在前期。
1、前期劇作帶有強烈的時代特色,真實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塑造了壹系列勇於反抗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2、語言以北方話和中原地區口語為基礎,吸收了民間講唱藝術的營養,具有質樸、自然、生動、潑辣的特點。
3、和舞臺的結合非常緊密,充分顯示出?藝術的生命力,這就是所謂的當行本色。
二、後期的雜劇創作移向杭州,由北方移向南方的作家有鄭光祖、宮天挺、喬光、秦簡夫,重要作家南移是雜劇創作走向滅亡的原因之壹。
1、後期作品缺乏前期創作的現實性,愛情劇、文人事跡劇、神仙道化劇有所發展,同時藝術上追求工麗華美和情節的曲折離奇,失去了前期的渾樸、獷悍、平易、親切的韻味。
2)、作家南移後雜劇創作脫離了賴以產生和發展的土壤。在與南戲的並存中,逐漸產生了變化,雜劇形式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微。
擴展資料
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四位元代雜劇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因此被稱為“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悲劇是:關漢卿的《竇娥冤》,白樸的《梧桐雨》,馬致遠的《漢宮秋》還有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元曲四大愛情劇:關漢卿的《拜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白樸的《墻頭馬上》還有鄭光祖的《倩女離魂》。四大南戲是:荊、劉、拜、殺:《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不是關漢卿寫的)和《殺狗記》。
關漢卿的雜劇題材廣闊,內容豐富,多揭露社會黑暗勢力的醜惡和腐敗,頌揚民眾、特別是青年婦女的抗爭精神,在現實的深刻描繪中滲透著民主和人道主義的思想光輝。其代表作《竇娥冤》、《望江亭》、《單刀會》等數百年長演不衰。
白樸的《梧桐雨》取材於白居易的《長恨歌》,描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其語言雍雅華貴,絢麗多彩,開雜劇文采派的先河。
馬致遠的《漢宮秋》為中國十大古典悲劇之壹,寫昭君出塞的故事,它大膽地改變史實,塑造了王昭君以民族利益為重的愛國者的形象,抨擊了皇帝左右文臣武將的昏庸和無能。
鄭光祖的作品以描寫男女愛情生活的劇作為主,以文采見長,語言典雅,受王實甫影響頗深。
關於這幾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評價,因人因時而各有不同。元代鐘嗣成的《錄鬼簿》把關漢卿列為雜劇作家之首,賈仲明稱關漢卿是:“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撚雜劇班頭。”但明初朱權的《太和正音譜》卻首推馬致運,以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關漢卿為“可上可下之才”。
百度百科-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