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 魯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壽,字豫山、豫才;後改名為周樹人。後於1984年出版《魯迅全集》(***十六卷)。2005年出版《魯迅全集》(***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小說集《吶喊》《仿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華蓋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等。
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等,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鬥壹生,被譽為“民族魂”。毛澤東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壹生的寫照。
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因為他的家鄉有兩條河叫"沫水"和"若水")。四川樂山人。漢族,中國***產黨黨員,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為現代著名文學、史學界權威人士,蜚聲國際,致力於世界和平運動,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和著名的革命、社會活動家。清光緒十八年九月二十七年(1892年11月16日)生於四川省樂山縣觀娥鄉沙灣鎮。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後從文。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醫科。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1919年9月開始發表新詩。1921年,與郁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造社”。同年8月,第壹部詩集《女神》出版。“皖南事變”後,他寫了《屈原》《虎符》等六部歷史劇。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多種國家行政、科學文化方面的領導工作,同時堅持文學創作,出版了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等多部詩集等作品。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後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參加革命工作,三十余年,為八壹南昌起義之核心人物。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全國文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茅盾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鴻,字雁冰,是現代著名小說家、文學評論家和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壹,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壹。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是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它毗鄰著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裏成就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致入微的筆風。
巴金 巴金,原名李堯棠(1904~2005),字芾甘,漢族人。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寒夜》《霧》《雨》《電》。散文集《隨想錄》。祖籍浙江嘉興。光緒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於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門正通順街。現代文學家,翻譯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壹,中國現代文壇的巨匠。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於上海華東醫院。
“巴金”這壹筆名源自他在法國留學時認識的壹位姓巴的同學“巴恩波”。巴金正在翻譯的著作的作者“彼得·阿歷克塞維奇·克魯泡特金”。他把這二人的名字各取壹字,成為了他的筆名。
老舍 老舍(1899年~1966年),京派代表,享年67歲,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中國現代小說家、戲劇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曾任小學校長、中學教員、大學教授。
筆名有“舍予”、“老舍”。曾經擔任山東大學等名校教授。作品收在《老舍文集》裏。壹生主要作品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龍須溝》《茶館》等。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現名小楊家胡同),壹個滿族城市貧民家庭。現代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被譽為“人民藝術家”。滿族正紅旗人,父親是壹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巷戰中,老舍這壹筆名最初在小說《老張的哲學》中使用,其它筆名還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鴻來等。
曹禺 曹禺(1910-1996),中國現代傑出的戲劇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曹禺祖籍湖北潛江。清宣統二年八月二十壹日(1910年9月24日)生於天津,原名萬家寶,字小石。在清華讀書時有“小寶貝兒”的綽號。“曹禺”是他在1926年發表小說時第壹次使用的筆名(姓氏“萬”的繁體字的“草”字頭諧音“曹”)。曹禺是“文明戲的觀眾,愛美劇的業余演員,左翼劇動影響下的劇作家”(孫慶升:《曹禺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這句話,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戲劇人生。 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劇旦角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