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初中語文優秀教案範文

初中語文優秀教案範文

 抓住本文駢散結合的寫法。指導學生讀準字音,合理停頓,抑揚頓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達到順暢地背誦全文的目的。以下是我為您整理的初中語文優秀教案範文,供您參考,更多詳細內容請點擊教案查看。

篇壹:《嶽陽樓記》

 教學目標:

 1、積累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

 2、學習記事、寫景、議論緊密結合的寫法,學習精煉、生動的語言;培養翻譯和朗讀的能力。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進步的政治主張。

 4、背誦全文教學

 教材分析:

 重點:1.掌握重要加點字詞,背誦課文

 難點:1.學習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

 2.抓住本文駢散結合的寫法。指導學生讀準字音,合理停頓,抑揚頓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達到順暢地背誦全文的目的。

 教學設想:

 本課是壹篇文質兼美的文言文。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範仲淹。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譯理解外,還要學習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因此學習中把重點放在文言知識的掌握上,難點放在對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流程:

 嶽陽樓記優秀教案第壹課時

 壹、導入新課:

 封建時代許多有誌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窮則獨善其身,大則兼濟天下”當作自己的人生信條。他們為官時積極從政,力主改革,為官壹方,造福百姓;被貶時,則寄情山水,獨善其身。蘇軾、柳宗元、範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別是範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表現出了闊大的胸懷和遠大的抱負。成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名篇《嶽陽樓記》。

 二、作家作品簡介

 1.作家簡介:

 《嶽陽樓記》選自《範文正公集》。作者範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歲登進士第,因敢於直言強諫,屢遭貶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聖年間任西溪鹽官,建議在泰州修捍海堰。

 寶元三年,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屢立戰功。慶歷三年,西夏請和,範仲淹還朝,任參知政事。曾提出十條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蔭”為官,選用幹練的人員、嚴格執行政令導項,又主張興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對罷政,於慶歷五年貶放鄧州,以後還做過杭州、青州的太守。後在赴穎州任途中病死。死後謚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歲的人生,矢誌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張,深受當世和後人稱道。文章和詩詞俱脫俗超凡,是其心誌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範文正公集》傳世。

 2.背景資料:

 《嶽陽樓記》是範仲淹被罷去參知政事而貶官河南鄧州時,應好友滕子京之請而寫的。膝子京請範仲淹為重修的嶽陽樓寫記,並送去壹幅《洞庭晚秋圖》。範仲淹依據此圖,憑著豐富的想象,寫下了千古名篇《嶽陽樓記》。滕子京與範仲淹同年舉進士,因才華出眾但豪邁自負,被權貴所嫉,貶謫到嶽州做太守。範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經常想勸慰他,卻壹直無機會。適逢滕子京重修嶽陽樓,請範仲淹代筆記勝,這就給了範仲淹壹個規箴知己的好機會,而範仲淹自己也在貶中,亦有抒發自己理想的需要,於是範仲淹就寫下了這篇抒發自己胸襟、規勸朋友的千古名篇。

 3.嶽陽樓:

 嶽陽樓在湖南省嶽陽市巴丘山下,原來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臺。唐朝張說在閱兵臺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嶽陽樓”,常與文人雅客登樓賦詩。後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劉禹錫、孟浩然等詩人相繼登樓吟詠,嶽陽樓聲名鵲起。

 三、合作探究

 (壹)研讀第1段。教師範讀課文,從情感上抓住學生。

 1.對照書下註釋,理解重要的詞句。

 詞: 越明年、謫、守、增、制、屬、作文

 句子: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2.思考與討論

 (1)第壹自然段交代了什麽內容?

 明確:交代了重修嶽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的緣由。

 (2)作者開篇用“謫”字點明了滕子京當時的處境。可見滕被謫以後心情不會太好,作者開篇直指,有何用意?

 滕子京雖被貶嶽州,卻積極從政,政績斐然。“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範仲淹寫《嶽陽樓記》既是為了稱贊好友不以個人沈浮為意,壹心寄情與民的高尚情懷,也是為了勉勵他像 “古仁人”那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同時,作者自己在慶歷五年也遭貶謫,也是為了自勉勉人。

 (二)教讀第2段。先指定學生朗讀朗讀,然後學生合作解決重要的詞句。

 1.要著重理解的詞句。

 詞:夫 、勝狀、暉、備、然則、極、 騷人、得無異乎

 句子: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壹湖。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2.思考與討論。

 這壹段寫“嶽陽樓之大觀”,雖然概括,卻寫得富於形象,氣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寫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確(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重點句子的賞析

 如:“銜遠山”洞庭湖中有許多小山,用“銜”字形象地寫出湖與山的關系。“吞長江”長江流經洞庭湖,用“吞”字,不僅形象地寫出湖與江的關系,而且“吞”字聲音寬舒洪亮,讀來氣勢磅礴。“銜”、“吞”字連用,化靜為動,使描寫的景物富於動態和活力,“浩浩湯湯”字音響亮,疊字加強氣勢,形容水大流急,既繪聲、又繪形。“氣象萬千”寫洞庭湖上景象變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橫無際涯”的“橫”,顯得境界開闊而有氣魄,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煉字的功力。

 (2)這壹節的寫景在全文起什麽作用?

 “作者從嶽陽樓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開闊的景致描寫,引出“遷客騷人,多會於此”,由此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問題,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異”和感受之“異”為結尾的議論作了鋪墊。

 大聲朗讀這兩段,在熟練的基礎上背誦

 四、總結:重修嶽陽樓的背景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五、作業設計: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板書設計:

 嶽陽樓記

 範仲淹

 作記的緣由 屬予作文以記之。

 洞庭全景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嶽陽樓記優秀教案第二課時

 壹、導入新課:

 嶽陽樓的景致宏大而又氣象萬千。它的早晚景致有什麽不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又有何不同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範仲淹的《嶽陽樓記》。

 二、復習舊知。

 1、重點詞句翻譯。

 2、檢查1、2兩段的背誦。

 三、講讀第3、4段。

 1.指明同學朗讀第3段課文,討論解決重要的字詞及句子翻譯

 2.學生齊讀第3段。

 3.講析第3、指明同學朗讀第3段課文,討論解決重要的字詞及句子翻譯

 4.學生齊讀第3段。4段。

 重要的詞語:霪雨、霏霏、開、排、檣、楫、;薄、冥冥、景、壹、集、芷、汀、而或、

 重要的句子: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沙鷗翔集,錦鱗遊泳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浮光躍金,靜影沈璧

 四、合作探究

 (1)以上兩段合在壹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討論這壹部分寫了什麽內容?和上文有什麽聯系?

 這壹段描寫了洞庭湖景色陰晴的變化以及遷客騷人登樓時不同的心情。這段內容緊扣上段概述的洞庭湖“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和“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意思來寫:

 先寫了霪雨霏霏中洞庭湖上蕭條淒涼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遷客騷人遠離京都,懷念故土的失意、憂慮、悲苦的情感。表現了遷客騷人“物悲則己悲”的思想感情,照應上文“異”字的壹個方面。

 其次,描寫洞庭湖春和景明時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遷客騷人此時的喜悅之情。這壹段主要表現遷客騷人“物喜則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應上文“異”字的又壹方面。

 (2).作者寫遷客騷人們或悲或喜的情感有什麽作用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文章的第五段。

 五、教讀第5段。學生齊聲朗讀課文,掌握重要的詞句及翻譯

 1.要重點理解的詞句。

 詞:嘗、求、古仁人、心、或、、為、以、是、進、退、然則、先、後、微

 句子: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這壹段是學習的難點所在,教讀應著重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2、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嶽陽樓的概況,記了登摟所見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產生的不同的“情”。作為壹篇“記”,寫了這些也就夠了,但作者的本意卻不在寫景抒情,而在於由此引出壹番振聾發聵的議論來。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筆鋒突轉,提出了壹個“古仁人之心”來,並且指出“古仁人之心”與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請想壹想:作者認為古仁人之心和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裏?

 明確:(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個人遭遇或外物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他們“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3、這樣看來,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沒有關系,跟個人遭遇也沒有關系。那麽跟什麽有關系呢?

 他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不是憂“民”,便是憂“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來;他們“進亦憂,退亦憂”,可見他們的“憂”跟個人的進退、榮辱都沒有關系。他們是為民生疾苦而憂心忡忡。

 4、古仁人有沒有快樂的時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樂後古仁人才會快樂。可見他們的憂樂完全是隨天下人的憂樂而轉移的。這就是作者所認為的“古仁人之心”。

 5、這種“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作者以天下為己任,常說“土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他借滕子京囑寫《嶽陽樓記》的機會,表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同時也包含著對滕子京的勉慰。最後壹句以問句的形式表達,自勵勵人,委婉含蓄。

 六、文章主旨:

 本文通過對嶽陽樓周圍景物的描寫,以及對“遷客騷人”“覽物之情”的分析,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也表示了對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總結:今天學完了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我們知道封建士大夫們尚且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更應該胸懷天下,以天下事為己任,努力成才,勇擔責任,為國家的富強作出貢獻。

篇二:《愛蓮說》

 壹: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並把握詞、語句,疏通文意。

 2、學習本文托物言誌和襯托的手法。

 3、認識古代仁人不慕榮利,安貧樂道,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資料袋:

 1、 了解“說”這種文體

 "說"就是古代—種以議論為主的文體,既可以說明議論,也可用來抒發感情。本文就是壹篇借物詠誌諷世的散文。

 2、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周敦頤,宋代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後的謚號。

 周敦頤非常博學,而且人品很高,胸懷磊落,為官清正,深得民心,為百姓所愛戴。《愛蓮說》是他在公元1068年擔任南康郡守時寫下的。他曾帶領屬下在官署的壹側挖池種蓮,後人稱為"愛蓮池"。每當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風吹過時,田田荷葉輕搖,朵朵鮮花頷首,陣陣馨香撲面。周敦頤憑欄放目,觸景生情,深感官場的黑暗,深愛蓮花的高潔,寫下了著名的《愛蓮說》。

 二、學習過程 :

 (壹)、讀準字音。

 周敦頤 ( ) 可愛者甚蕃 ( ) 出淤( )泥而不染

 濯( )清漣( )而不妖 不蔓( )不枝 可遠觀而不可褻( )玩焉

 花之隱逸( )者也 噫( ) 陶後鮮( )有聞

 (二)課堂探究

 1、積累重點詞語,疏通文意

 蕃: 獨: 染: 濯: 益: 植:

 褻: 鮮: 宜:

 2、 重點句子翻譯: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三)合作探究:(壹)

 1、作者把蓮花比作-------------

 2、文章從生長( ),體態( ),氣質( )三方面寫蓮的。

 3、---------------(句),贊美了蓮--------------------.

 合作探究:(二)

 1、課文寫了蓮,還寫了( )和( )花,分別比作( )( )。

 2、文章運用了( )寫法,抒發了作者( )情感。

 三、思維拓展:

 聯系蓮花,,談談君子形象對我們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行修養的啟示。

 四、當堂檢測:

 1、《愛蓮說》選自《 》,作者 ,是 時著名的 家.

 2、《愛蓮說》的結構,我們可以概括為:壹條線索,即以 為線索;兩個陪襯,即以 為蓮的總陪襯,以 和 作為蓮的旁襯和反襯;

 3、《愛蓮說》中用來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誌潔行廉,莊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6、“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壹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蓮的高貴品質的壹句話是:

 8、作者描寫蓮花,為什麽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麽作用?

篇三:《雷電頌》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聯系背景資料,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和學習屈原愛國愛民的思想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

 學習重、難點

 1、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聯系背景資料,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知識鏈接

 1、作者、人物介紹:

 屈原:名平,字原,號靈均,我國第壹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戰國時期出國人。用楚辭形式寫了我國第壹首政治抒情詩《離騷》。因看透秦國吞並六國的野心,力勸楚王聯齊抗秦,後來遭奸人陷害,罷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國。楚國被攻占後,自投汨羅江而死。

 郭沫若:現代著名作家,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他從抗戰的現實鬥爭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聲和時代的責任,又從往昔的歷史回顧中汲取著鬥爭的力量與澎湃的詩情。

 2、戲劇知識介紹

 1)戲劇的概念:

 戲劇,是壹種綜合的舞臺藝術,她借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舞臺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社會生活。

 2)戲劇的種類:

 從表演形式上,可分為話劇、歌劇、舞劇、詩劇、廣播劇、電視劇、街頭劇、活報劇等;

 從作品內容的性質上,可分悲劇、喜劇、正劇等;

 從故事情節上,可分為獨幕劇、多幕劇等。

 從時代分,可以分為歷史劇和現代劇。

 3)戲劇的要素:包括舞臺說明、戲劇沖突、人物臺詞等。

 4)戲劇的基本特點:

 (1)、空間和時間要高度集中 (2)、矛盾沖突要尖銳集中 (3)、語言要表現人物性格

 5)戲劇的文學部分,通稱為劇本,是文學的壹大類別,與詩歌、散文、小說並列。

 3、了解劇情和背景

 時間是在午夜已經過去,黎明尚未到來的時候。靳尚前來布置和催促鄭詹尹立即執行南後毒死屈原、縱火焚屍的密令。地點是東皇太壹廟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狀,陰森可怖,給人以威壓的氣勢和令人窒息的氣氛。自然景象是雷電交加,狂風大作,無邊的黑夜在顫動,在撕裂,在爆炸。這個典型環境意味著現實世界給屈原的肉體和精神的嚴重傷害,又象征著光明與黑暗的搏鬥。

 4、關於《雷電頌》的舞臺說明(正文前小字部分)

 舞臺說明為舞臺上的屈原的動作、形象外貌作了壹個必要的交代,為讀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鋪墊。

 學法建議 指導——自主學習

 教學流程

 壹、預學思考

 1、掌握下面詞語,給加點的字註音

 睥睨( ) 汙穢( ) 犀利( ) 迸射( ) 播弄( ) 虐待( ) 雷霆( ) 拖泥帶水 佇立 咆哮 稽首( ) 馳騁( ) 詭譎( ) 占筮( ) 潸然( ) 鞭撻( )

 2、解釋詞語

 睥睨: 播弄: 鞭撻:

 3、閱讀舞臺說明,說說舞臺上的屈原是個怎樣的形象?

 二、合作學習

 1、朗讀課文(自由朗讀、指名朗讀,齊讀)。

 2、與以往的課文相比,本文在表現形式上有什麽特別之處?

 3、讀了這篇課文之後妳知道了屈原的內心都想了哪些事物?飽含了屈原怎樣的思想感情?

篇四:《強項令》

 教學目標:

 1、學習董宣秉公執法,不畏權貴的性格和品質。

 2、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分析任務性格品質。

 難點:文言詞句的分析、講解。

 教學過程:

 第壹課時

 壹、檢查預習,導入:

 今天我們來講壹個秉公執法者的故事,他就是強項令——董宣。請同學根據妳的預習,復述這個故事。

 二、列出生字

 三、串講課文

 第壹節:寫董宣執法的故事。

 1、董宣,字少平……吏不能得。

 解詞:特,特例。

 征,征召。

 蒼頭,家奴。

 因,因為。

 匿,藏匿。

 簡析:先交代事件的起因。湖陽公主的家奴“白日殺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矛盾沖突就此展開。

 指名朗讀,翻譯。

 2、及主出行……因格殺之。

 解詞:

 及,等到。

 以奴驂乘,以,用。

 乃,於是,就。

 以刀畫地,以,用。

 叱,呵斥。

 數,數落,列舉。

 因,於是,就。

 格殺,打死。之,指代家奴。

 簡析:寫事件發展,董宣找準機會,“格殺”家奴。

 指名朗讀,翻譯。

 3、主即還宮訴帝……流血被面。

 解詞:

 欲,想要。

 之,指代董宣。

 乞,乞求。

 縱,縱容。

 何以,以何,憑什麽。

 須,等待。

 被,覆蓋。

 簡析:寫事件高潮。

 指名朗讀,翻譯。

 4、帝令小黃門持之……宣以班諸吏。

 解詞:

 持,托扶。

 使,命令。

 謝,認錯。

 從,順從。

 頓,叩頭。

 之,湊足音節,無實意。

 據,撐,按。

 俯,低頭。臧,藏,。

 行,施行,施加。

 敕,下令。

 悉,全,全部。

 班,分發。

 以,把。

 簡析:寫矛盾沖突的第二個回合和故事的結局。

 指名朗讀,翻譯。

 5、由是搏擊豪強……第壹節完

 解詞:

 由是,從此。

 震栗,害怕得發抖。

 簡析:寫董宣令豪強震栗,寫他在百姓中的威望。

 6、總結第壹節:本段寫董宣秉公執法的壹個故事,突出他的不畏權貴、執法必嚴的精神。文章敘事具體、層次清楚,只本文的寫作特點。

 第二課時

 壹、 串講第二段

 這壹節寫董宣去世後家中貧困的景況。

 1、在縣五年……敝車壹乘。

 解詞:卒,死亡。

 遣,派遣

 唯,只。

 妻子,妻子和兒子。

 敝,破舊。

 簡析:寫董宣死後家中的景況,表現他的清貧、廉潔。

 指名朗讀,同桌翻譯。

 2、帝傷之……葬以大夫禮。

 解詞:傷,悲傷,感到悲痛。

 乃,才。

 以,因為。

 葬以大夫禮,以大夫禮葬,以,用

 簡析:寫皇帝發現他是壹個非常廉潔的官員,感到很傷心,按大夫的禮節安葬了他。

 二 、分析課文內容和人物形象。

 1、引導學生歸納兩段文字的主要內容。

 學生發言後明確:第壹節寫董宣嚴格執法的故事。表現他不畏權貴的精神。事件的起因是湖陽公主家奴白日殺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發展:董宣找準機會,格殺家奴。高潮是公主回宮告狀,董宣痛陳理由,皇帝命董宣向公主叩頭謝罪,董宣寧死不從。結局是皇帝明白了個中道理,重賞董宣。第二節寫董宣去世後家中貧困的景況和皇帝對他的評價和待遇,表現他為官清廉。

 2、引導學生體會表現手法上的特點

 第壹節是正面描寫董宣,第二節是側面寫董宣,正面和側面相互呼應。第壹節是課文的詳寫部分,是課文的重點內容,第二節是課文的略寫部分,是課文的次要內容,文章詳略得當,行文活潑,富於變化。

 3、引導學生歸納人物性格特征和品質

 秉公執法,不畏權貴,為官清廉,奉公克己。

 三、延伸討論

 董宣未經審判,“格殺”湖陽公主家奴,妳對此有什麽看法?(主要是讓學生明白古代封建社會和現在文明社會“法”與“執法”的不同,他們根據自己了解的程度討論,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