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是孔子:“立誌學十之五,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聽,七十而行,不逾矩。”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孔子的聖人,但後人往往把孔子的這些自我評價,作為人生不同階段應該達到的人生理想狀態。
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並不是指結婚立業,而是基於對社會和自身的清醒認識而產生的自覺或相對自覺的意識,壹種自我獨立的意識。人的“立”意識是壹種普遍的精神現象,具有自覺性、獨立性、階段性、過程性、內外統壹性等特征。
40歲不代表壹個人到了40歲就不會對任何事情感到迷茫。“40而不惑”的真諦應該是:壹個人到了40歲,經歷了很多,已經有了自己的判斷(主要指價值判斷,即判斷對錯善惡美醜...).
擴展數據
子曰:“十之五,吾立誌學;我三十歲了;四十而不惑;五十歲時,我知道我的命運;六十歲我聽話;我七十歲還聽話;我沒有越界。”這壹系列的話,是孔子對《周禮》的學習、理解和運用的自謙表達。十五立誌讀書,直到七十才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孔子是壹個非常謙虛的人,他壹生都在努力推廣的是《周禮》。而這段話很符合孔子的人格和理想。
三十而立,就是在前壹階段學習和充實自身修養的基礎上,確立自己為人處世的態度和原則。
同樣的40歲是30歲的下壹個階段。40歲在經歷了很多人和事之後對自己的原則不迷茫,不是說對什麽都不迷茫。不迷茫就成神了。
知道五十的命運不是所謂的宿命論,而是明白所謂的命運。壹切都是自己做的,不要怨天尤人,虧待別人。
六十歲聽話,就是這個時候,妳能明白是非,妳能分辨好壞。
七十歲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逾矩。意思是到了70歲,妳在待人接物的各方面都成熟了,做事不會出錯,不是說妳可以為所欲為。
百度百科-站在30
百度百科-四十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