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字要看毛筆的代。研究表明,毛筆產生於中國新石器時代,中國人使用毛筆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彩陶上的圖畫和圖案,要用毛筆畫在胚上。甲骨文也要先用毛筆書寫,再用利器雕刻。然而,最早的壹種毛筆是在大約2500年前的戰國中期的楚墓中發現的。最早發現毛筆的墓葬是河南信陽長臺關1號楚墓和湖南長沙左家公山楚墓。其出土的毛筆與現在常見的毛筆相似,但筆桿細長,筆尖2.5厘米,比現代低格毛筆的筆尖略長。其制作方法是將刷毛纏繞在筆桿的壹端,用絲線紮緊。長沙筆用上等兔箭毛制成,相當於後世的紫毛。又尖又有彈性,正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形容:“紫毛筆尖如錐,利如刀。”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毛筆,我們才能看到楚簡上的字體和筆畫都是剛勁淩厲的。長泰關1號楚墓毛筆裝在文具盒裏,中間放著壹把小銅鋸、鑿子和小刀。可想而知,這些青銅器是用來精細加工竹簡,在編織繩處刻出三角形槽口的工具。湖北雲夢睡虎地戰國秦墓也出土了壹支毛筆,但與上述毛筆不同,毛筆插在桿腔裏,與今天的書寫方法相似。同時,墓中還配有墨、硯等書寫工具,與筆、簡牘並稱戰國“文房四寶”。與現代文房四寶相比,只有紙和紙體現了古今的差異,其他三者完全相同。簡牘、盟書、帛書都是用毛筆書寫的,所以筆畫富有彈性,起止點銳利,中前部略粗,充分顯示了毛筆的特點。它們不同於金文的凝重形式,筆畫和風格都比金文簡單。因此,毛筆的出現不僅是壹場技術革命,更是壹場藝術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