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格律詩時期
(1949-1956)
以《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天國夜市》為代表。大多數篇章均為二段或三段,每段四行,二、四句押韻。
2、現代化的醞釀時期
(1957-1958)
以《鐘乳石》後半和〈西螺大橋〉為代表。開始衍出長短錯落的句式。
3、留美時期
(1958-1959)
以《萬聖節》為代表。愛荷華大學的寫作訓練與藝術課程啟迪了余光中對現代藝術的接觸,並普遍吸收了西洋音樂,作品有抽象的趨勢。
4、虛無時期
(1960-1961)
以《天狼星》、《武陵少年》前半為代表。這個時期的余光中在西化的憂郁蒼白裏創造英雄的幻覺,無法向傳統索取溫暖。作品中時常透露末世壹般的追悼,又始終無法自絕於傳統,而有“真空的感覺”。《天狼星》投影的不但是個人或詩壇的無依、空虛,也是壹個文化、民族對傳統的懷疑和對接受外來沖擊的疑惑。
5、新古典主義時期
(1961-1963)
以《武陵少年》後半、《蓮的聯想》為代表。無論在文白的相互浮雕上、單軌句法和雙軌句法的對比上、工整的分段和不規則的分行之間的變化上,《蓮的聯想》都以二元手法將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推向另壹個高峰。
6、近代中國時期
(1965-1969)
以《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為代表。自我的剖析、形而上的主題、同壹主題的兩面探索、性與戰爭的交相對映,均承載深刻。技巧及思考到達高峰。
7、民謠風格時期
(1970-1974)
以《白玉苦瓜》為代表。作品吸收搖滾樂的浪漫精神,以回歸故土的民族意識面對眼前的現實。這個階段的余光中也掙脫了“我是誰”的迷惘,以“守夜人”自許,期待自己經由生命的苦楚而臻於永恒的詩藝。
8、歷史探索時期
(1974-1981)
以《與永恒拔河》、《隔水觀音》為代表,詩作的知性漸漸多於感性,也較不刻意鍛字煉句,而趨於任其自然。
9、印證生命的秋收時期
(1981以後)
以《五行無阻》、《高樓對海》等為代表。這段期間余光中既歌詠親情倫理、諷誦漢魂唐魄、參透生死玄想,也把地理的鄉愁乘以文化的滄桑,由早年浪漫懷古轉為寫實傷今,成了低回的吟詠。
余光中,1928 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 LOWA )藝術碩士。先後任教臺灣東吳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 年任臺灣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1985年至今,任臺灣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余光中壹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沈,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現已出版詩集 21 種;散文集 11 種;評論集 5 種;翻譯集 13 種;*** 40 余種。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壹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