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夜景
宋朝:蘇軾
竹林外的兩三朵桃花,水裏的鴨子,它們首先註意到了春天的暖春。
沙灘上長滿了艾草,蘆筍也開始發芽,河豚正準備逆流而上,從大海遊回河流。
竹林外開著兩三朵桃花,戲水的鴨子最先註意到早春河水的變暖。沙灘上長滿了藜蒿,蘆葦正在萌發短芽。這個時候,河豚就要從海裏遊到江河上遊了。
擴展數據:
“藜蒿長滿短葦芽,正是河豚欲上之時”。這兩首詩至今仍與《早春》息息相關。蘆蒿和矮蘆苞黃綠相間,艷麗迷人,呈現出壹派春意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
《河豚欲上》利用了河豚只在春江回暖時逆流而上的特性,進壹步突出了“春”字。這是畫面中所沒有的,用畫筆難以企及的東西,但詩人成功地“形似當下”,為整個畫面註入了春天的氣息和生機。
雖然畫面沒有描寫河豚的動作,但詩人從蘆蒿的瘋長和蘆葦的萌動中知道“河豚渴望上行”,從而畫出了海豚在春江中沿河上行的形象,以想象的現實補充現實。蘇軾正是通過這種筆墨,將寂靜靜止的畫面轉化為生動活潑的詩境。
讓讀者看到、聽到、感受到從畫面中得不到的東西。在蘇軾眼裏,這幅畫不再是框內的平面靜止的紙上圖畫,而是給人以生態感的深刻體驗和細微觀察。前者如畫,後者寫實,兩者混淆。我不知道哪個是如畫的場景,哪個是真實的場景。
詩人的藝術聯想拓寬了繪畫所表達的視野之外的世界,使詩情畫意完美結合。《惠崇濱江風光》成功地描繪了初春的濱江風光。蘇軾以其細致敏銳的感情,捕捉到了季節變換時的景物特征,表達了對初春的喜悅和贊嘆。全詩充滿了春天的氣息和活力,給人壹種清新舒適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