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高考閱讀題目,可能文章作者本人都答不了滿分!怎麽能做為高考題目讓學生答呢?!”
這是2000年左右,關於高考閱讀改革,相當爭議比較多的壹個觀點!
但是,高考閱讀改革,為什麽會出現“古怪生僻”的文章和“作者都無法做對”的題目呢?!
主要是原來常規的文章和題目,被經驗豐富的老師和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急於求成”或者追求高分“公式化”了,根本無法體現“閱讀能力”的考查!
要改變這種“公式化”的不科學的教學過程,最有效的辦法,當然是試題內容和設置方式改革了。
大家看到的問題中的這壹類題目,應該有壹小部分是完成“考試指揮棒”作用或者完成“教學導向”作用的。當然為了強化糾正的效果,有極個別的文章或題目,“深度、廣度非常人能及”也是很自然的了。
不過,大部分,文章和題目,能力要求,和我們常規教學過程中使用的並沒有太多的差異,只是學生平時閱讀能力訓練少,甚至文章和題目都沒有看清楚,就“套老師給的公式”了!
所以,出現老師和學生無法適從的問題,其根本不是“文章和題目”不合適,而是學生閱讀能力差,老師平時閱讀訓練理念落後。
下面和家長和老師朋友,交流幾點個人的經驗和看法:
學生的閱讀量少。
現在的學生課業負擔都很重,平時根本沒有時間閱讀。
離開泛讀的積累量,談閱讀能力的培養,根本就是紙上談兵,或者無稽之談了!
學生閱讀量少,還有壹個非常糟糕、落後的理念就是非“經典名著”不談閱讀!“經典名著”壹般距離我們的生活比較遠,大部分學生的閱讀興趣不高,或者閱讀體會比較淺。所以,單純的“強制式”的“經典名著”閱讀,不但不能完成學生閱讀能力的訓練,而且減弱學生的閱讀興趣。
盲目追求答案的閱讀訓練。
從小學開始的分段、文章的體會,最終都是必須達到“老師和標準答案的要求”。
而且,老師的做法是:要求或者強制學生在短時間完成和“標準答案的統壹”。這無形之中,會訓導學生“不主動閱讀,不動腦筋理解”,或者誘導學生盲目“套公式”!
記得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老師帶領我們讀完課文,直接提問:第壹段的作用是什麽?
在大部分人還是壹頭霧水的時候,壹個學生不知道哪兒得來的答案:開門見山,說明主題!居然還得到了老師的表揚!這樣的答案,其實,在漫長的初中時間結束,我們都無法理解,什麽是開門見山,說明主題!我們也懶得去閱讀,懶得去理解,反正就是閱讀了也是錯的,還不如直接最後聽老師的!
被“統壹價值觀”化了的閱讀和體驗。
壹般,學生的課外的閱讀,家長和老師首先有明確的“流行價值觀”導向,或者“對文章內容和主題”必須是符合或者“老師、家長”要求的“體會和理解”。這本身就違背了閱讀的理解過程,背離了閱讀能力的訓練過程。
其實,閱讀就像我們平時看電視劇壹樣,每壹個人對劇情的側重點,人物的好惡是不壹樣的,但是這並不影響復述,或者對主題思想的最終的理解。但是理解是壹個過程,而這個過程的對不同的人,時間長短不可能壹樣,而且每個階段達到的“高度”也是不壹樣的。盲目地短時間要求學生“達標”,不是在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而是在追求答案和分數,自然也就無法適應試題形式和內容的改革了。
此外,還有令大部分比較頭痛,覺得非常“神聖”的公務員、研究生考試中“邏輯分析能力”。其實,根本不神聖,也不是那麽的“高不可攀”!“邏輯分析能力”,在我們會看動畫片、會聽故事、會看文章開始,我們就已經具備了“最基礎”的“邏輯分析能力”了,在小學、初中、高考的升學考試中,已經有相當個部分的內容是“邏輯分析能力”測試。比如故事分哪幾部分,故事中的哪個鳥飛得更高、妳最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麽等等……
(高考歷史中的閱讀)據《卞制軍政書》記載: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各國通商之初,番舶雲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爭相慕效,……近年以來,外洋印度等處產茶日多,行銷日滯,歷次虧折,裹足不前。這表明當時中國
A.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B.傳統制茶技術的衰落
C.自然經濟仍占據主導地位 D.重農抑商政策的破產
B和C都是正確的,但是只是部分。部分不能代表整體,這是最樸素的“邏輯分析能力”。
D的內容在題目中沒有涉及,所以也不可選。
那麽A,就只能選擇A。但是A壹定是正確的嗎?這需要代入驗證!這個過程,就是“邏輯分析能力”過程了!
(高考化學和生物中的閱讀)閱讀過高考化學和生物所謂的信息題目的都知道,這樣的題目往往知識點非常簡單,比如簡單的化學反應和逃命作用等等,但是內容比較長,主旨不是在考查知識點,而是在考察學生的閱讀能力。
要完成這個測試,首先是內容的閱讀,然後是分段和主題信息的獲取。而這些能力和訓練,在我們日常的學習過程,完全被老師的講讀和分析“代替”,也就是說大部分是在“試題”上面“紙上談兵”閱讀和分析的能力!
這才是真正的應試教育的悲哀,這才是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的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
(公務員測試中的閱讀)下面能表示長度的單位是:
A矢量 B.直線 C.速度 D.動量
第壹次看到這個題目,我的反應和大家是壹樣的,似乎根本就沒有答案。
我和好多朋友交流了好長時間,最終從速度的定義找到了可能性: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距離。距離就是長度!
這是分析性質的,可能性超向的分析能力考察。
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有的知識和過程太多的依賴老師,自己根本不閱讀課本內容,這樣的趨向性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當然,這個題目,也可以理解為學習過程學生主導性質的“導向性和指揮棒”。
至此,大家應該大致了解,所謂的“邏輯分析能力並不神聖”,只是獨立閱讀能力的外延,“神聖”只是被某些“培訓”或“試題講解”搞出來的“故弄玄虛”!看過好多公務員、研究生培訓視頻,都在大講特講“邏輯分析”,好多本質是離開“閱讀能力”,套“答案”,應付考試而已!
不過,有壹部分試題,確實有“賣弄”的嫌疑了,刻意找距離學生生活和閱讀遠的文章,這倒是真的過猶不及,背離了閱讀能力的考察了!
總之,現在的考試,都在向“大閱讀”考察模式靠攏,這是大勢所趨!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都會考察平時的閱讀習慣、能力,還有與閱讀能力息息相關的知識的外延能力。這也符合考試必須對學習過程的科學導向性作用的目標。
拋開考試,和考試對閱讀能力的考察,對於人的能力來說,閱讀能力是最本質的、最基礎的學習能力!如果學習過程過度的依賴老師、依賴課本,沒有 科學的、獨立的、完整的自學過程,那麽妳只能是只會就會考試的“書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