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峰巒疊嶂,地勢險峻。另壹片紅土地;井岡山是壹座綠色的寶庫。“四面重山,五溪蜿蜒。紅根已深深種下,今日欣欣向榮。”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在1960視察井岡山時這樣評價井岡山的發展。井岡山——革命山——旅遊山——文化山,“五華天寶,鐘靈郁秀,璀璨綠珠”。從紅色走到綠色,希望妳能走進井岡山,走進這片神奇的土地...
景區總面積213.5平方公裏,分為茨坪、黃洋界、龍潭、主峰、桐木嶺、象州、筆架山、仙口八個景區。目前只有四個景區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開發建設,發展潛力很大。主峰1597.6米。
井岡山是革命人文景觀和迷人自然風光的結合體。革命景區氣勢磅礴,河山相得益彰。景區有60多個景點,320多個景點。景觀分為山峰、巖石、瀑布、氣象、洞穴、溫泉、珍稀動植物、高山田園風光八大類,井岡山鬥爭時期革命遺址29處得到較好保存,其中10處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裏群峰聳立,萬谷爭鳴,森林無邊,飛瀑流泉,壯麗的雲海,壯麗輝煌的日出,十裏杜鵑長廊,馳名中外的井岡山主峰。
井岡山是熊輝的壹個山嶽型風景區。奇怪,危險,嚴厲。自然風光秀麗幽靜,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4.2℃。就是搞愛國主義教育。學習革命傳統。旅遊風景。避暑療養、回歸自然的理想場所。郭沫若遊覽井岡山時,深受感動,留下了“過了井岡山,萬靈不思遠遊”的贊美詩。今天,井岡山正以嶄新獨特的面貌迎接來自海內外的賓客。
歷史:
據1986南山鄉古墓發掘考證,早在東漢時期,即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就有人開始在井岡山居住。三國時期,井岡山隸屬吳國揚州文成縣;西晉時,井岡山屬廬陵西昌縣管轄。南北朝屬江州地區,廬陵縣有太和、睢興兩縣。現在臺山是太和縣,黃坳地區是遂興縣。隋屬江州地區的廬陵郡和冀州。唐屬冀州太和縣。五代時,太和、龍泉在冀州,現在山和夏萍是太和,黃坳屬甘泉縣。宋屬冀州太和、龍泉兩縣。元屬泰和、龍泉兩縣吉安路。明朝屬吉安府管轄。清朝是吉安府,管轄那山,黃鰲管轄龍泉。
千百年的歷史變遷,同樣的青山綠水,積澱了濃厚的地方文化。從1927開始,紅鐵流在井岡山匯合,井岡山的生機被刷新。“星星之火”不僅燃燒了全中國,而且凝聚成了不朽的井岡山革命精神。
傳奇的石刻、淳樸的民風、優美的民間傳說、豐富的文學作品...構成了井岡山深厚的人文底蘊。
井岡山主要景點介紹:
黃洋界
黃洋界在茨坪西北17公裏處,海拔1343米。形勢險惡,著名的黃洋界戰役就發生在這裏。毛主席著名的《西江月》就是為了這場偉大光榮戰役的勝利。遊客在那裏,依稀聽到當年的炮聲。黃洋界:位於茨坪西北17公裏處,是集人文和自然景觀於壹體的風景區。黃洋界的最高峰海拔65,438+0,343米。這裏峰巒眾多,地勢險峻,氣象萬千。經常彌漫著浩瀚的雲霧,仿佛汪洋大海壹望無際,所以又叫:汪洋界。1928年8月30日,這裏發生了著名的黃洋界戰役。至今,前哨工事、紅軍營房、毛澤東、朱德和紅軍戰士從康寧拾糧走過的路和路邊的蓮花樹都保存了下來。黃洋界,十英裏寬,高山重影,雄偉,陡峭,壹望無際。1965年5月,毛澤東在詩中寫道“水調歌頭?”“在黃洋界之後,妳不需要看危險”。在這裏妳還可以看到:日出、山峰、雲彩、杜鵑等自然景觀。
毛澤東故居
毛澤東的故居曾經是壹戶農民的房子。從6月1927到10月1929,毛澤東同誌住在這個房子的中央大廳和右後屋。當時紅軍的生活條件極其艱苦。毛澤東和紅軍戰士壹樣,穿著單衣,睡在稻草上,晚上點壹炷油燈,寫下了光輝的著作《井岡山的鬥爭》。
十裏杜鵑自然走廊
說到井岡山,就不能不談杜鵑花。井岡山有著名的“十裏杜鵑天然長廊”。每年春天,陡峭的山脊上,盛開的杜鵑花伸向藍天,映出五百裏的井岡山。別的地方的杜鵑花是灌木,井岡山的杜鵑花是喬木狀的。每棵都有15米多高,莖圍壹米左右。花是五邊形的,大如碗,小如紐扣。有些樹實際上有幾種顏色的花。
(山脈中的)最高峰
主要景點有吳誌鋒、水口、雙馬石和朱靜。
吳誌鋒又名井岡山主峰,因其五指而得名。五指峰位於茨坪西南六公裏處,海拔1586米。這是壹個自然和人文景觀相結合的景點。景區內山巒疊嶂,溝壑縱橫,瀑布鋪展,動植物物種特別豐富。是壹個原始而美麗的旅遊景區,有山、有水、有林、有洞、有鳥獸。水口在吳誌鋒的左側,距茨坪九公裏。這裏的風景美極了,尤其是瞿溪谷、碧潭峰和杜鵑林。主要景點有水口河谷、金牛戲水、白蝶泉、彩虹瀑布(龍飛瀑布)、鎖龍潭、蒼星巖、龍門等。今天,人民文學副主編崔在1968夏天遊覽水口景區後,寫了壹首贊美水口的詩《井岡風光》:水口滿情,劍谷伴我。群山含笑迎遠客,石門墻鎖龍吟。隱星在崖下遇火,大將在巔翺翔。靜得讓人想喝醉,還不忘過去喊殺聲。
燈塔山
筆架山景區包括筆架山、朱砂沖、黃坳。
筆架山在茨坪西南35公裏,海拔1357米。筆架山主要由三座山峰組成:中峰(楊梅峰)、西峰(王智峰)和東風(官道峰),它們的形狀像壹座山。王源就像壹個古老的筆桿,因此得名筆架山。整個筆架山景區也是自然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景區,但筆架山是最自然的景觀。筆架山氣勢磅礴,郁郁蔥蔥,山勢險峻,風景秀麗。著名景點有七峰、五奇觀、大小松島等十余處景點。
朱砂沖哨位於茨坪南部,海拔635米。它是井岡山軍事基地的五個前哨之壹。崗哨附近有個山洞,朱砂水經常溢出。朱砂沖由此得名。
黃坳被稱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南大門。井岡山鬥爭期間,毛澤東、朱德和紅軍經常在這裏開展革命活動。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位於井岡山軍事基地的中心——茨坪。磚砌結構,挑檐挑角,整個建築既有秀麗典雅的南方特色,又有古色古香的民族風格。建於1959,是中國第壹座地方革命博物館,館名由朱德同誌題寫於1962。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是壹座全面展示和宣傳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鬥爭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館內設有七個展廳,分為序廳、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發展和恢復、鬥爭和井岡山精神。在這裏,妳可以通過大量的歷史遺跡和詳實的史料了解井岡山艱苦卓絕的鬥爭歷史:1927、10年6月,毛澤東率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向井岡山進發,在中國革命重心由城市向農村轉移的道路上邁出了成功的第壹步。隨後朱德、陳毅、彭等人先後率隊上井岡山,與會師。創建了中國第壹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對井岡山根據地的軍事“社會壓制”和經濟封鎖,取得了井岡山鬥爭的勝利。
在井岡山,以毛澤東為代表的* * *生產者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井岡山鬥爭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其不朽的業績將永遠閃耀在中國革命史上。如今,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已成為人們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課堂,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塔
為紀念偉大的井岡山革命鬥爭和在井岡山鬥爭中犧牲的革命先烈,原遂川縣井岡山區人民政府於1950在茨坪東北側的山上修建了壹座純木結構的紀念塔,正面十個大字。1951年,木塔被拆除改建為磚木結構紀念塔,塔頂豎立著紅軍戰士的泥塑像,但外觀粗糙;1956,井岡山區人民政府在遂川縣政府支持下,將紀念塔磚木結構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重建壹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紅軍戰士雕像,塔頂配有鋼槍;塔頂正面是原遂川中學教導員王題寫的“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塔”。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該塔已成為國內外宣傳井岡山的主要形象標誌。
1972年,井岡山革命委員會組織井岡山施工隊工人拆除塔頂紅軍戰士雕像,將塔底擴大為5.5m×5.5m的正方形,高度為11m,塔的四面刻有凹形的“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塔”。整個塔基礎占地103平方米。塔身正面與紅軍烈士墓相連,鋪著水泥地面和混凝土臺階,周松柏四季常青,莊嚴肅穆。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國務院公布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塔為全國重點革命紀念建築保護單位,供人們參觀和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