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泰山嵯峨夏雲在,疑是白波漲東海。 —— 出自唐代詩人李白《早秋單父南樓酬竇公衡》
白話文釋義:泰山頂上夏雲嵯峨,山上有山,好像是東海白浪連天湧。
2,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出自唐代詩人杜甫所作《望嶽》
白話文釋義: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神奇自然會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黃昏。層層白雲,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3,岱宗何崔嵬,群山無與比。——出自元代賈魯《 登泰山》
白話文釋義:泰山是那麽的高大, 其它山脈無法與它相比。
4,昨汝登東嶽,何峰是絕峰?有無丈人臺,幾許大夫松。——出自明代李夢陽《鄭生至自泰山》
白話文釋義:昨天妳爬泰山去了,最高峰是哪座峰啊?有沒有文人雅士留下的觀景臺啊?有幾顆大夫松啊?
5,四月上泰山,石屏禦道開。六龍過萬壑,澗谷隨縈回。馬跡繞碧峰,於今滿青苔。飛流灑絕巘,水急松聲哀。北眺崿嶂奇,傾崖向東摧。——出自唐代李白《遊泰山》
白話文釋義:陽春四月登泰山,平整的禦道沿著屏風樣的山峰直上。皇上曾經乘坐六龍車輦翻山越嶺,深壑幽谷縈回曲折。當年碧峰上遺留的馬蹄痕跡,現在早已被青苔掩蓋。峭壁懸崖,飛瀑噴流,松風水聲激切哀鳴。北望群峰奇絕,仿佛向東海傾倒。
2.關於泰山的名言佳句泰山壓頂、原做泰山頂上壹青松、重於泰山、壹葉蔽目,不見泰山、十人十雙手,抱著泰山走、人齊泰山移、當上皇帝想成仙,登上泰山想升天、穩如泰山、泰山若厲、泰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泰山不拒微塵,黃河不擇細流、健步上泰山,壹步壹重天、理服泰山倒、欲得泰山神,當識泰山人、登泰山而小天下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唐代 杜甫
憑崖望八極,目盡長空閑
天門壹長嘯,萬裏清風來 唐代 李白
萬古齊州煙九點,五更滄海日三竿 元代 張養浩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戰國 孟子
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西漢 司馬遷
3.關於泰山的古代詩句唐玄宗於開元十三年東封泰山,到達泰山時正值冬季,有雪,故寫了壹首五言古詩《登封喜雪》,以表達此時的心情: 日觀蔔先征,時巡順物情。
風行未備禮,雲密遽飄英。 委樹寒花開,縈空落絮空。
朝如玉已會,庭似月猶明。 既睹膚先合,還欣尺有盈。
登封何以報,因此謝成功。 這首詩主要寫了雪景,從“雲密”到“飄英”;從“膚先合”到“尺有盈”,寫的景色如畫,美妙動人,最後歸結到雪是豐年的征兆,同時也是自己封泰山的結果。
到了清朝,到泰山封禪的皇帝較多,其中康熙、雍正、乾隆均有封禪詩傳世。 康熙曾寫有《登岱》壹詩,表明了自己對封禪之事的不屑: 巖巖岱嶽高無極,攀陟遙登最上頭。
路轉天門青靄合,峰回日觀白雲浮。 振衣嶻嶭淩千仞,騁目蒼茫辨九州。
欲與臣鄰崇實政,金泥玉檢不須留。 雍正則寫了《岱頂》: 芙蓉萬仞插丹梯,海上群峰莫與齊。
九點青煙看野馬,五更紅日候天雞。 雲封峭壁松多古,蘚積殘碑字未迷。
冉冉嶺頭笙鶴下,仙壇曾此降金泥。 寫出了雍正陶醉於封禪之事的內在心態。
4.描寫泰山的詩句泰山巖巖,魯邦所贍”---
- ----詩歌總集《詩經》
《孟子·盡心上》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誌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天門壹長嘯,萬裏清風來”---
--詩仙李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詩聖杜甫《望嶽》千古絕唱
封禪頌 [漢] 司馬相如
自我天覆,雲之油油。 甘露時雨,厥埌可遊。
滋液滲漉,何生不育。 嘉谷六穗,我穡何蓄。
非惟雨之,又潤澤之。 非惟犏之,我汜布濩之。
萬物熙熙,懷而慕思。 名山顯位,望君之來。
君乎君乎,侯不邁哉。 般般之獸,樂我君囿。
白質黑章,其儀可嘉。 畋畋穆穆,君子之能。
蓋聞其聲,今觀其來。 厥塗靡蹤,天瑞之征。
茲亦於舜,虞氏以必。 濯濯之麟,遊彼靈畤。
盂冬十月,君徂郊祀。 馳我君輿,帝用享祉。
三代之前,蓋未嘗有。 宛宛黃龍,興德而升。
采色炫耀,爌炳煇煌。 正陽顯見,覺悟黎蒸。
於傳載之,雲受命所乘。厥之有章,不必諄諄。
依類托寓,諭以封巒。
泰山石
[唐]李德裕
雞鳴日觀望,遠與扶桑樹。
滄海似镕金,眾山如點黛。
遙知碧峰首,獨立煙嵐內。
此石依五松,蒼蒼幾千載。
題靈巖寺泉池
[唐]李 白
客來花雨際,秋水落金池。
片石含清錦,疏松掛綠絲。
高僧拂玉柄,童子獻雙梨。
惜去愛佳景,煙蘿欲暝時。
再書王母池
[唐]呂洞賓
昔年留字識曾來,
事滿華夷遍九垓。
無賴蚊虬知我字,
故留蹤跡不沈埋。
《泰山詠》
晉代謝道韞
“峨峨東嶽高,秀極沖青天”
元曲《登泰山》
張養浩
“萬古齊州煙九點,五更滄海日上竿”,
登岱
明代王世貞
“天門倒瀉銀河水,日觀翻懸碧海流,”
《鄭生至自泰山》
明代詩人李夢陽
“昨汝登東嶽,何峰是絕峰?有無丈人臺,幾許大夫松”
《泰山》 李夢陽
“俯首無齊魯,東瞻海似杯;鬥然壹峰上,不信萬山開。日抱扶桑躍,天橫碣石來。君看秦始後,仍有漢皇臺。”
《岱宗》
明代徐文通
“岱頂淩霄十八盤,中原蕭瑟思漫漫。振衣日觀三秋曙,依劍天門六月寒。風雨黃河通瀚海,星辰紫極近長安。小臣願獻蓬萊頌,閭闔高懸謁帝難。”
《雪中望岱宗》
清代施閏章
“碧海煙歸盡,晴峰雪半殘。冰泉懸眾壑,雲路郁千盤。”
“泰山何其大,萬物都歸納,泰山何尊嚴,萬象都包含。壹切宇宙事,皆作如是現”。
人心齊,泰山移
有眼不識泰山
穩如泰山 重如泰山 老泰山
壹葉幛目,不見泰山
泰山壓頂不彎腰
泰山不讓微塵,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 -李斯
泰山頌
楊辛
高而可登,雄而可親。
松石為骨,清泉為心。
呼吸宇宙,吐納風雲。
海天之懷,華夏之魂。
5.求有關泰山的成語,句子,名言,俗語,歇後語等.多多益善.如:重如篤定泰山 像泰山那樣穩定.比喻有絕對把握,無須憂慮 安如泰山 形容象泰山壹樣穩固,不可動搖. 不識泰山 不認識泰山.比喻見聞太窄,認不出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 恩重泰山 恩情深厚,比泰山還重. 鴻毛泰山 比喻輕重相差極大. 人心齊,泰山移 只要大家壹心,就能發揮出極大的力量. 泰山鴻毛 比喻輕重相差極大. 泰山壓頂 比喻遭遇到極大的壓力和打擊. 泰山其頹 舊時用於哀悼大家敬仰的人. 泰山壓卵 泰山壓在蛋上.比喻力量相差極大,強大的壹方必然壓倒弱小的壹方. 泰山北鬥 泰山:東嶽,在山東省泰安市;北鬥:北鬥星.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泰山不讓土壤 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麽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泰山梁木 象泰山崩塌,梁木毀壞壹樣.比喻偉人死亡. 穩如泰山 形容象泰山壹樣穩固,不可動搖. 壹葉障目,不見泰山 蔽:遮.壹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重於泰山 比泰山還要重.形容意義重大. 泰山盤石 比喻安定穩固. 有眼不識泰山 泰山:山名,在今山東.比喻見聞太窄,認不出眼前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 安若泰山 〖解釋〗形容極其平安穩固.同“安如泰山”. 泰山磐石 〖解釋〗比喻安定穩固. 死重泰山 〖解釋〗比喻死得光榮. 泰山泰水 嶽父嶽母舊時稱妻父為泰山,稱妻母為泰水.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唐)明皇封禪泰山,張說為封禪使.說女婿鄭鎰,本九品官.舊例,封禪後自三公以下皆遷轉壹級,惟鄭鎰因說驟遷五品,兼賜緋服.因大酺次,玄宗見鎰官位騰躍,怪而問之,鎰無詞以對.黃幡綽曰:‘此泰山之力也’.”宋晁說之《晁氏客語》:“呼妻父為泰山……今人乃呼嶽翁.又有呼妻母為泰水,呼叔伯丈人為列嶽.”也有人說,因為泰山上有塊巨石叫“丈人峰”,而妻父俗稱“丈人”,因此又稱泰山.又因泰山古稱東嶽,故妻父又稱嶽父,妻母則稱嶽母.歐陽修《歸田錄》:“今人呼妻父為嶽公,以泰山有丈人峰.” 泰山北鬥 古代認為泰山在五嶽中最高,北鬥星在眾星中最明,因此常用以比喻因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為眾人所崇仰的人.又稱泰鬥. 泰山梁木 《禮·檀弓上》:“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於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本來是孔子死前所作歌,後來用以比喻為人敬仰的人去世.又作泰山頹或泰山其頹. 泰山鴻毛 比喻輕重懸殊,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曾引用此典故. 泰山壓卵 比喻以極強對極弱,弱者必無幸免.又稱泰山壓頂. 挾山超海 “挾太山以超北海”的縮寫語,比喻非常困難或根本不可能辦到的事.語出《孟子·梁惠王上》“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太山”即泰山) 壹葉蔽(障)目,不見泰山 比喻被小的東西所蒙蔽,看不到全部或整體.語出《鶡冠子·天則》“夫耳之主聰,目之主明.壹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太山即泰山) 登泰山而小天下 登上泰山之巔放眼遠眺,天下的事物都變得很渺小了.比喻登高望遠可以使眼界開闊.語出《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太山即泰山,東山即嶧山) 泰山不讓土壤 李斯《諫逐客令》:“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正因為泰山能夠不拒絕任何細小的土石顆粒,它才能那麽高大.比喻為人處世要謙虛好學、團結、寬容.又稱泰山不讓礫石或泰山不讓(太山即泰山). 安(穩)如泰山形容安穩牢固,像泰山壹樣不可動搖. 有眼不識泰山 比喻只看表面現象而沒認清對方的社會地位高或低估了對方的能力、本領.常用作冒犯或得罪人後向對方賠禮道歉的客氣話. 螞蟻搬泰山 俗語,比喻人多力量大,只要齊心合力,就可以成就偉大的事業. 泰山石敢當 壹說“泰山石,敢當(擋)”任何妖邪,意即泰山石能鎮妖避邪;壹說“泰山,石敢當”(人名)能捉妖辟邪.民間傳說,石敢是泰山壹樵夫,有壹身好武藝和浩然正氣,俠肝義膽,見義勇為,能助民眾捉妖辟邪,老百姓非常敬慕他,尊為“石敢當”.後人將“泰山石敢當”刻在石頭上,再將刻石壘在房墻上,以求鎮妖避邪. 泰山北鬥 穩如泰山 重如泰山 人心齊,泰山移 有眼不識泰山 壹葉幛目,不見泰山。
6.贊美泰山的詩句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 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 壹覽眾山小。
杜甫《望嶽》詩,***有三首,分詠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壹首是望東嶽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壹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壹首,字裏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壹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嶽懸想將來的登嶽。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壹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麽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裏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壹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壹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裏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壹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壹面為“陽”,山後背日的壹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壹昏壹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裏,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壹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壹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壹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壹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壹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壹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麽這兩句詩千百年來壹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壹致的。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