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杜牧前期頗為關心政治,對當時百孔千瘡的唐王朝表示憂慮,他看到統治集團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鎮的擁兵自固,看到邊患的頻繁,深感社會危機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這種憂時傷世的思想,促使他寫了好些具有現實意義的詩篇。《泊秦淮》也就是在這種思想基礎上產生的。當他來到當時還是壹片繁華的秦淮河上,聽到酒家歌女演唱《後庭花》曲,便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詩中說,金陵歌女“不知亡國恨”,還唱著那《後庭花》曲。其實,這是作者借陳後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那班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
這詩在語言運用方面,也頗見工夫。如首句七個字卻勾畫出壹幅生動的秦淮河的迷蒙夜景,大可以看出語言的精練、準確、形象。末二句,上句明白如話,樸素自然;下句卻運用了淺顯的典故,以表達他深沈的感情,頗為雅麗清新。這壹切,都使得這首詩顯得詞來清麗,畫面鮮明,風調悠揚,富有藝術勉力。
秦淮河自古為金陵(今南京)勝地:歌樓舞榭,鱗次櫛比;畫船遊艇,南來北往。詩人夜泊於此,眼見燈紅酒綠,耳聞淫歌艷曲,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七絕。
詩的首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寫輕輕的煙霧和淡淡的月光籠罩著寒水細沙。兩個“籠”字將煙、月、水、沙四種景物融為壹體,貼切傳神地勾畫出秦淮河兩岸朦朧淡雅的景象,創設出壹種冷清愁寂的氛圍。
次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寫詩人的小船停泊在秦淮河邊靠近酒家的地方。“夜泊秦淮”為上壹句的景色點出時間、地點,同時也照應了詩題;“近酒家”開啟下文,由於“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國恨”、“後庭花”,也由此才觸動了詩人的情懷。可見,這七個字承上起下,結構全篇。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後庭花》據說是南朝陳後主所作的樂曲,被後人稱為“亡國之音”。“隔江”承上壹句“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壹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後主依然沈湎在歌聲女色之中,終於被俘亡國。這兩句詩從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評歌女,而實際上是詩人有感於晚唐國事衰微、世風頹靡的現狀,批評那些沈溺於歌舞升平而“不知”國之將亡的統治者。“猶唱”二字意味深長,巧妙地將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聯系起來,表現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
這首詩寫詩人所見所聞所感,語言清新自然,構思精巧縝密。全詩景、事、情、意融於壹爐,景為情設,情隨景至。借陳後主的荒淫亡國諷喻晚唐統治者,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對現實的深切憂思。感情深沈,意蘊深邃,被譽為唐人絕句中的精品。
點擊此處查看/隱藏全部註釋
1.秦淮:即秦淮河,源出江蘇溧水縣東北,流經南京地區,入長江。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的,用來疏通淮水,故稱秦準河。
2.籠:籠罩。
3.商女:壹說商女即歌女,在酒樓或船舫中以賣唱為生的女子。清徐增《而庵說唐詩》雲:"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唱《後庭花》曲,唱而已矣,哪知陳後主以此亡國,有恨於內哉?杜牧之隔江聽去,有無限興亡之感,故作是詩。"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雲:"牧之此詩所謂隔江者,指金陵與揚州二地而言。此商女當即揚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夫金陵,陳之國都也。《玉樹後庭花》,陳後主亡國之音也。此來自江北揚州之歌女,不解陳亡之恨,在其江南故都之地,尚唱靡靡遺音。牧之聞其歌聲,因為詩以詠之耳。"今人鐘振振雲:"商女當釋作商婦"(《中國古典詩詞的理解與誤解》,載《文學遺產》1998年第二期)。壹說即商人婦,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商人婦。二說皆可通。《後庭花》:即樂曲《玉樹後庭花》,以此曲填歌詞者,今存數種,而以南朝陳後主陳叔寶所作最為有名。因陳後主是亡國之君,所以後人又把他所喜愛的《玉樹後庭花》曲、詞當作亡國之音的代名詞。如《舊唐書·音樂誌》引杜淹對唐太宗語:"前代興亡,實由於樂。陳將亡也,為《玉樹後庭花》;齊將亡也,而為《伴侶曲》。行路聞之,莫不悲泣,所謂亡國之音也。"許渾《金陵懷古》詩雲:"《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
此詩寫秦淮月夜,樸朔迷離,酒家夜市繁榮,弦歌處處,而世風日下,花天酒地歌舞沈迷已成風氣,商女只知清謳娛客,豈知前朝亡國之鑒?詩之警策之處在"不知"與"猶唱"的對比。詩人以冷眼看時事,以醒目觀醉者,以歷史諷現實:多少王朝的衰敗,就是這樣在人們醉生夢死、無憂無慮的享樂聲中不知不覺地釀成的。人們腳下的金陵古城,就曾見證過多少這樣的亡國故事啊!
照得比較零散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