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烏克蘭蘇聯時期是哪壹國的詩人

烏克蘭蘇聯時期是哪壹國的詩人

米哈伊爾·塞門科

米哈伊爾·塞門科,烏克蘭未來主義詩人,泛未來主義創始人。他於20世紀30年代放棄未來主義,1937年死於大清洗。

赤潮裏他將在烏克蘭推行泛未來主義,意圖建立泛烏克蘭國。

米哈伊爾·塞門科,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巴特科 "羅茲斯特裏安戈·維德羅貞尼亞"(1892年12月31日,俄羅斯帝國波爾塔瓦省米爾戈羅德區基賓茲村——1937年10月23日,基輔)是烏克蘭蘇聯時期詩人,烏克蘭未來主義的創始人和理論家。

早年生活

米哈伊爾的父親瓦西裏·塞門科曾是壹名教區書記。她的母親畢業於教區學校的小學,是壹位自學成才的作家,以她娘家姓瑪麗亞·普羅斯庫裏夫娜(Maria Proskurivna)出版了許多小說。

米哈伊爾·塞門科畢業於霍羅爾皇家學校。1912年,他成為聖彼得堡精神神經學研究所的學生。

1914年,他應征加入沙皇軍隊,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服役直到1917年。1916年,他加入了俄羅斯社會民主工人黨(他於該黨的成員資格於1922年終止)。在十月革命和內戰期間積極參加烏克蘭的社會和政治生活,與戰士黨(Borotbists)關系密切。1919年9月11日(24日)的《基輔日報》記載了以下消息:“據拉達(議會)說,9月8日晚,烏克蘭作家米哈伊爾·塞門科在他的公寓裏被捕......”

創作歷程

第壹部詩集《序曲》出版於1913年,其詩學是在“烏克蘭小屋”詩人的顯著影響下形成的。以下的選集——《大膽》和《泛未來主義》(1914年)標誌著烏克蘭泛未來主義詩歌的開端——尋找的藝術(與俄羅斯出現的立體主義和自我未來主義並行)。

1914年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時,M.塞門科被動員到遠東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在那裏當電報員。在那裏,詩人寫下了《皮埃羅已定》和《皮埃羅之戀》兩部作品集,用印象主義和象征主義來檢驗自己。藝術情緒的變化與浪漫而悲傷的愛情故事有關。

1914年,作家米哈伊爾·塞門科的詩歌《城市》達到了他創作的頂峰。"Oste ste,bi bo bu "這句話成為當時民族鬥爭的象征。在這些詩句中,這位偉大的詩人描述了那時烏克蘭城市的問題,這些城市在技術上遙遙領先,已經有了電車、汽車以及與之相關的所有問題。有人認為,他預見到了城市擁堵的問題,積極嘗試用更環保的燃料取代汽油。

詩歌《城市》的寫作故事本身就很有意思。它的起源要追溯到遙遠的過去,那時塞門科還是個孩子。所以,作為壹個普通的學生,他經常被同學欺負。壹個叫鮑裏斯的男孩在他們的背景下特別突出。鮑裏斯的笑話非常可怕,但不知為何詩人的詩歌中沒有表現出它對詩人的影響。米哈伊爾本想自殺,但我們已經了解到,這個故事是按照壹個不同的情節發展的。在對抗欺淩的鬥爭中,塞門科得到了兩個男孩——維亞切斯拉夫·坎迪巴和瓦倫丁·皮烏的幫助。他們幾乎成了最好的朋友,把這位大師從社會底層拉了出來。未來主義者沒有忘記這壹壯舉,他永遠把他們的壯舉載入詩歌《城市》裏。"bi boo bo "這句話完美地表現了這種說法的真實性:bi和boo是米哈伊爾的朋友(bi是坎迪巴、boo是瓦倫丁),bo是作者生活中的主要反派(來自“鮑裏斯”壹詞)。這位思想巨人用這些詩句不僅表達了對當時文學秩序的抗議,特別是對舍甫琴科的抗議,還表達了友誼和失敗的意義,同時成功地成為 "執行文藝復興"的象征。

這位粗獷而諷刺的詩人以抒情英雄皮埃羅的形象來偽裝自己。

1918-1919年,塞門科在基輔出版了詩集《皮埃羅已定》、《皮埃羅之戀》和《九首詩》。1919年,以他創立的未來主義團體命名的 "火烈鳥 "出版社出版了《皮埃羅已死》、《布洛克筆記》、《在無霜的花園裏》等作品集,以及詩集《莉莉絲》、《revfutpoema(意為革命未來主義敘事詩)》、《同誌.太陽》和《兩首詩的電影》。同時,塞門科還擔任了《藝術》雜誌的編輯。在兩周的時間裏,他被鄧尼金的反間諜組織以屬於***產黨的罪名逮捕,被關押在盧基揚諾夫監獄,他們沒收的《大洋洲》(Oceania)手稿也永遠消失了。

1918年,他成為文學團體“白色工作室”的壹員。1920年,塞門科與M. 柳琴科和O. 斯利薩連科壹起出版了《三人年鑒》。1921年,他出版了文集《威脅之光》,組建了“未來主義詩人罷工團”, 該團改名為泛未來主義協會 "Aspanfoot"(1922-1924),其信條和宣言被刊登在《未來的信號》年鑒(1922)和《藝術大典》報紙(1922)上。在批評的影響下,塞門科轉向了“左翼陣線”(“UkrLEF”)的立場,把“Aspanfoot”變成了“Communkult”(1924)。他開始在敖德薩電影廠VUFKU擔任主編(1924-1927)。

1924年,塞門科出版了兩部他1910-1922年的作品集,並將其命名為“Kobzar”。1925年出版文集《在革命中》和電影《草原》。1927年,他與G. Shkurupiy和M. Bazhan壹起出版了年鑒《十字路口的相遇》,並成立了壹個新的未來主義者協會(作家Geo Shkurupiy, Dmitry Buzko, Leonid Skripnik, Alexey Poltoratsky, Oleksa Vlyzko和藝術家Vadim Meller, Anatoly Petritsky等) ,命名為 "新世代",並開始出版同名雜誌(1927-1930)。在強烈的批評下,塞門科遠離了未來主義(1928年出版《小科布紮爾和新詩》、1929年出版《歐洲和我們》等詩集)。

1929-1931年,米哈伊爾·塞門科的作品全集在哈爾科夫出版,***三卷。

20世紀30年代初,他認識到他以前立場的“謬誤”(作品集《現代詩》(1931)、《蘇聯日記》(1932)、《著火的中國》(1932)、《國際事務》(1933))。這壹刻是整個未來主義思想的失敗,因為當時正是塞門科成為了許多作家的思想靈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