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人瑞
三十年來,蠟燭催桂花開,杏花開。
最高法院兩行淚,千佛燈前壹寸塵。
不壹會兒,我連夜編織,頭發簌簌作響。
水雲深處垂釣,誰知盤溪王左才?
這首詩選自金的《思樓詩選》。金,本名蔡,字若才,又號隗,字聖譚,清代常州人。據《廖燕傳·二十七松堂集·金聖嘆先生》:“或問:‘聖嘆’二字是什麽意思?夫子曰:‘論語有二嘆,為顏淵聖嘆,‘和分’聖嘆,視為分之流!“金家的名字叫隗囂,聖嘆的名字叫的自我許諾,深得孔子的贊賞。他原姓張,曾以晉的名義參加考試,故名,人稱“誦經先生”。他年紀輕輕就讀詩書,才華無與倫比。王應奎《柳南雜文》說他:“少年以眾生為玩物,編而棄之,棄而補之,故生於郡縣者不常見。蔡鍔在《清代七百名人傳·金任銳》中寫道:“我所寫的東西,充滿了活力和光彩。學會按蘇林縣,愛它的人才,並把它放在首位。“他狂妄自大,放蕩不羈,行為怪異,除了他那著名的教義,所有人都為他的生活而瘋狂。”常居唐,解釋其義,大嗓門,環顧左右。所有經史子集,如訓詁學、隨夫解釋內外典、野史等,都包含在九夷八夷之規中。人們對徐文長的眼睛是鹹的。“他視藍為芥菜,卻因不受八股羈絆,文筆不中矩,每次受困,家破人亡。”笑意味著人們說,“今天妳可以讓我自由了!”關於“免費”這個詞,客人問了什麽?嶽曰:“酒旁常有閑人,詩中亦有。忙閑皆閑,司空圖詩亦閑。世間少有自由,洛吟詩也。沒有榮譽,沒有恥辱,沒有自由,寇準的詩。三山雖好,惜自由,朱詩也。“(同書)未能成就功名,故耽於酒文,均衡評書,以《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西廂記》為才子六書。”有壹段時間,讀書人愛讀聖嘆書,就在家裏放了壹本”(王應奎《劉楠隨筆》)。
順治十八年(1661),吳縣發生康梁哭廟案,震動江南。起因始於縣令嫉酷貪財,“守典自盜”,恰逢順治皇帝駕崩,激起了被蘇民陷害的憤慨。金聖嘆參與了抗糧哭廟事件,被羅誌指控叛國、鼓吹混亂。這起案件與金壇、鎮江、武威等9起案件壹起,被視為“通海”大案,與前年的江南“打賣”案有關。這種情況在孟森的《明清史著集》和謝國楨的《明末清初學風》中均有研究,包括顧公燮的《吳丹註》、《佚名的《辛醜註》、《哭》等。如果這件事只是清廷對鬧事者的打壓,那就太丟人了。根本原因是反軍糧行動被清統治者視為阻止清兵南下,意在“通海”,即與東南沿海的鄭成功、張煌言反清軍遙相呼應。金聖嘆臨刑前的作品中有三首絕句,其中《絕命話》說:“鼠肝蟲臂久弱,只惜胸前幾本書。雖然我喜歡唐詩的分解,但是莊騷馬渡呢?”據陳的《金聖嘆詩》,其中引用了日本宮原敏平在《斯文》雜誌上發表的《滑稽詩之言》中的壹個故事,金聖嘆在臨刑前,曾頒給兒子永義蓮:“蓮(憐)子心中苦,梨(離)子腹中酸。”據《辛醜文姬》:“盛唐在獄中與家人寫道:‘斬首痛苦;如果沒有記錄,那就慘了。嘆而無心得,不奇怪嗎?”“壹笑泯恩仇,仁義之士。
鄧之誠在《清詩年譜》中評論他的詩說:“人的詩技是最好的。樂府的文章都是實用的,不同於七子的繁音。可惜物理環境不純,禪宗黑話雜陳。當時強調的是元、白、魯、範,讓人覺得很惡心。欲教盛唐之人,不可以作者自居。不過它的合作,雖然當時的名家未必能達到。“這裏選的《春感八首》(第三首)在初版中被誤栽為秋感。詩前有序:“順治庚子正月,邵薛從鬥門歸來,口授皇上看了壹批才子的書,並告訴大臣‘這是古文大師,不要以今文看待他’,等等。我弟弟的文具是壹種特定的方式。我因為某種感覺而流淚,我在北方低頭。”受到皇帝的表揚讓他很開心,也很感激。看來這位墨香裏藏針的老人(53歲),榮辱未失,心不超然。他仍然為名利所累。妳看他“鬢角渾短歲末,春朝誌忽突出”(《春感八首》下篇)和“半生緣題材已沈山外,今長安指日邊”(第四篇),幻想著飛到皇帝身邊設宴講學。這首詩開頭哀嘆“三十年燭火催”,追憶往事,屢試不爽,時過境遷,事業壹事無成。”桂花杏花”指的是春秋,“桂花”指的是秋考,杏花指的是春天。”桂花”也與“折桂”有關。金人贊賢措施為上,自稱“桂林壹枝”。見《金淑傳》,後人贊桂為科舉第壹。我日日夜夜為春節祈禱,希望有機會。然而,我春天去秋來的時候連舉人都沒考上。言語含苦,感情導致抑郁。對聯緊扣這兩句:“庭上兩行淚,千佛燈前壹寸塵。“面對貢院最高法院的眼淚,絕望轉向佛教尋求解脫。他把三教的書都看完了,嘗到了“自幼學佛”和“自幼受菩薩大戒”的滋味。楊福記在為《西域風情記》作序時曾說:“誦經堂主人以禪為入門,即以禪為歸宿。所以說禪,不可能實行三藏。“他經常進出寺廟,和劉莉聯系。他甚至在他的朋友韓居住的大廳裏設立了壹個座位來召集弟子們講學,取名為“沙門”,並對其他人保密。在他的《思樓詩選》中,也有不少與僧人們唱和的作品,如《佛燈五律》中的“人聲漸定,蟲飛佛面”。晚上窗戶關著,墻壁清清楚楚。”袁枚評價為“極清”(袁枚引為《蘇葉寺》,詩也有誤)。另外,比如“今晚冥想怎麽樣?古寺窗欞最稀。半夜僧缺銀燭,壹輪明月照金書。”(《秋夜待雲大師房》)“檀香接燒壹夜,香煙微旺。三十六天子取當時第壹員”(《太上皇像》)。他的朋友徐增(二安)為《才子必讀》壹書作序,說“這裏是嘆息和放松的好地方,水邊的森林是它的驕傲”。這也可以從《詩集》中的壹首六言詩得到印證:“黃鸝聲斜,綠水帶花順流。大士化石是什麽時候的?就像孩子不用擔心壹樣。”(晚春去虎丘看石觀音像,石大師曾在樹蔭下坐了最久)。這兩句寫得很悲涼,“雙淚”和“壹寸灰”相互輝映,從極度失望到最終幻滅,從而揭示了染禪的緣由。頸聯第二句“壹夜編織”“頭上全是簌簌白發”感嘆歲月已隨時代流逝,在陳箓林泉下,我有壹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這在他的小說《感醜感春》中也有所表現:“我的頭發全是白發,我還有幾天就要做漁夫了。所以最後兩句感嘆:“若去水雲深處釣魚,誰知攀西王佐才?無奈,只得依了的話,隱居盤溪打魚。姜太公,即呂尚,後來被道教奉為神靈。據《神仙傳》記載,他“生而有內智,預知生存。避亂藏遼東三十年。西適隱於南山。在卞喜釣魚三年都沒有釣到魚。或者:‘可以阻止。’尚說:‘這是妳力所不及的。得壹條大鯉魚,腹中有兵,而取澤之地衣石髓,二百年而死。沒有屍體下葬,棺材裏只有六個玉鈴。“唐宋時列入祭祀大典,吳稱王,與孔子並列。在這裏,金聖嘆發出的是壹聲生而隱退的嘆息。其兄金昌評其詩:“詠物詩不同。總之是四唐進出,博大精深,兼容並蓄,但真的是以老杜為基礎。“這首詩風格悲愴,情感悲愴,參差不齊,沈郁深沈,或多或少可以看出杜甫和李商隱的影響。金聖嘆在《傷逝》中有壹句“欲寄我誠,倚疾風達陳子”。他幻想明智的國王會讓他。”我在班上的地位如何?“香爐是北方的盛宴。”(《春情八首》(四)),但他卻因征服之聲的久違而心灰意冷。順治皇帝去世的悼念信來了,他怎麽可能不失望?
關於金聖嘆的軼事很多。孟森的《心學叢書》中有關於金聖嘆的考證,陳的《國史舊聞》中也有關於金聖嘆的記載。傳說他生於三月三日,與文昌帝同壹天,稱他為文星。有人說母親夢見紫衣人抱著嬰兒,紫衣人是文昌帝;還有人說他生前是狐貍精,前任是和尚;或者傳說他被惡魔附身,死後成神。《詠春八首》正反映了他的思想軌跡。對此,臺灣省學者莊廉(蘇·)撰寫的《金聖嘆〈八首談春〉試解》,頗有見地。《哭廟故事》中引用了“曾老太爺”的詩句,金聖嘆被譽為“千古名臣,永不沈沒”。他光怪陸離,不計後果,常常危言聳聽,嘩眾取寵,導致高才生忌,最終遭受筆鋒和舌戰的災難。這是他自己的悲劇,也是封建專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