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淺談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途徑

淺談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途徑

淺談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途徑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甚至工作,每個人都寫過論文。論文是討論問題和進行學術研究的壹種手段。那麽,妳理解過這篇論文嗎?以下是我為妳收集的關於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法的論文,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摘要:培養實踐能力的途徑是壹個綜合的系統,課堂數學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教學的三點改革,即激發興趣的教學氛圍、體驗感知的教學過程、作品評估的評價結果、課程體系和師資隊伍的綜合努力,可以有效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和“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能力;培訓方法;

漢語言文學是壹門傳統的基礎學科。長期以來,壹些人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有口頭上的調侃或心理上的鄙視,但實際上“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存在偏差,人才的能力培養仍以理論教學為主,缺乏實踐能力。當前,許多理工科專業加大了人文教育,理工科人才往往既有理工科技能,又有人文社科理論知識,這不僅縮小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空間,也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和考驗。因此,如何提高實踐能力逐漸成為漢語言文學專業能力學術研究的熱點。

1,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基本內涵

根據能力的目的和來源,學生的職業能力大致可分為基礎能力、專業理論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基本能力是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最基本的知識、基本技能、學習能力和科學人文素養能力,是職業能力體系的基礎和根基。專業理論能力主要是指通過系統、規範的學習,長期積累的知識體系和理論體系,是專業能力體系的核心和發展。專業實踐能力是將基礎能力和專業理論能力適當融合,在特定的專業實踐範圍內,將所學知識和素養以壹種技能的形式進行積累、整合和遷移,完成壹定的任務並取得實踐效果的能力,是專業能力體系的核心和提升。

其實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踐能力就是要“擅長讀、寫、說”。所謂“善讀”,是指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對語言文學作品的閱讀理解能力,對作品意義和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對作品意義和背景的理解能力。所謂“寫作能力”,是指文學藝術創作能力和文體寫作應用能力。能夠掌握寫作的基本規律,根據其基本特點和要求,能夠熟練地創作出文學的、應用的作品,滿足文學作品的語言、結構、主題等方面的要求,能夠給讀者壹定的藝術享受或解決實際問題。所謂“說話能力”,是指口頭進行文藝創作或運用語言,根據特定場合或特定對象的要求,選擇適當的口頭語言和體態語言進行綜合表達,以滿足受眾的實用和審美需求的能力。

2.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途徑

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應以學生成長規律和專業特點為基礎,以知識、能力、素養、人格全面發展、協調推進為原則,著力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和“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漢語言文字專業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壹個綜合改革和整體教學體系,涉及課堂教學、課程體系、教師隊伍、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設、實習實訓、教學考核等多個方面。本文從課堂教學的主陣地出發,著重探討了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途徑,並提出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改革與實踐。

2.1以興趣為目標,營造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

作為壹個長期接觸的專業,大部分學生都壹知半解,更容易產生學習疲勞,對很多專業知識不想去了解、掌握,缺乏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圍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標,營造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沒有壓抑的氛圍中學習,敢於參與和發言,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比如,在《送別杜副都督赴蜀任職》賞析課上,我們可以考慮先提出壹個深思熟慮的話題:天涯=鄰?然後讓學生找出表現自然地理(景物寫作)和作者經歷(感情寫作)的詩歌,以表演的方式朗讀這些詩歌,從而讀懂並表達出其中的含義,再結合詩歌的表現手法,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重點問題的設計避免了逐句講解、整體相聲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問題的引導,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詩歌的畫面意境。雖然詩歌的順序被打亂,但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和閱讀,感知詩歌的意境,體會每首詩的情感意境。最重要的是,學生以問題為導向的自主學習,極大地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和效果。

2.2以體驗為目標,突出教學過程中的能力感知。

無論是傳統學科還是新興學科,課堂教學壹直是培養職業能力的重要場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傳授基礎知識的優勢,同時全面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要改變過去的灌輸模式,突出學生的體驗感知,發揮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獨立探索能力的功能,努力把培養實踐能力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設定體驗目標並實現這壹目標?在設定教學目標時,充分考慮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求。在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和能力三維目標中,教學目標的制定要充分考慮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特點和規律,教學過程要突出學生的體驗,引導學生探索和解決未知問題,從而達到掌握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總結這壹要求,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性、實踐能力的構成等因素,堅持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幫助學生獨立學習和思考,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提供盡可能多的動手內容和機會,培養學生濃厚的研究興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學生的體驗感得到充分提升。時間和空間是培養實踐能力的必要因素。以下四點是實踐體驗所需要的時間和空間的重要保證:第壹,保證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有充分的體驗時間,學生可以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師生與教學內容、教學環境之間的交流和選擇,實現對教學內容的認知、探索和創造。二是保證合適的體驗空間。體驗空間就是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把學生作為能力發展和教學過程的主動主體,每個學生都以個性化的方式參與其中,以個體和集體的體驗活動改變課堂過程和活動,從而引起師生對課堂模式、思維模式、行為模式和能力發展的重新思考,把教師的單向教學變成師生的多向交流,從而形成完整的、雙向互動的師生教學過程。第三,避免單壹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力求靈活多樣的方法和手段,有效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動覺等器官參與教學過程,提高學生思考、提問和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問題驅動過程,以問題凸顯體驗,讓學生在問題體驗中發展聽說讀寫能力。第四,精心設計培養實踐能力的載體和方法,讓學生通過自己動腦、動手、創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3以工作為目標,克服單壹評價的弊端。

在學生體驗式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將形象思維和情感體驗轉化為具體的文學作品,培養學生的實用語言和寫作能力。具體作品可以根據上課時間、上課內容等不同因素靈活設置。學生只能“理解”文學課程的內容,更談不上掌握和運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充分合作和交流的時間,讓學生談談自己作品的構思和實現過程。看似簡單,實則是壹種思維轉化為另壹種思維的過程,充分發展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書面作品對於實踐能力的最終形成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在課堂上“說”完之後,學生要在課堂上或課後把“說”的內容變成文字。

以蘇洵的《六國教》為例,在本文的開頭就明確提出中心論點:“六國滅,而兵不不利,戰不善,弊在賄秦”,然後強調“滅之道也”,這是對因賄秦而喪失實力的正面解釋,這是被滅的根本原因。隨後,文章接著分析了沒有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失去了強大的支持而無法單獨對抗秦國而壹個個滅亡的原因。對此,它從反面闡述了“忘恩負義者”失落的原因,通過質疑消除了讀者的疑慮,使總論點穩定、透徹、無懈可擊,也在總論點下形成了兩個分論點。在處理本文的演示教學時,如何提高實踐能力的培養?壹、要求學生口頭發言(個人或小組),以表達自然、表達清晰為基本要求。同時要求演講者盡可能地控制聽眾的註意力,回答班上其他同學的問題。第二,要求學生用文字(個人或小組)寫演講稿,從而模仿文章作者的思維結構,寫出結構相似的段落或短文。第三,下節課,分出壹些時間* * *分析學生的書面作品,在師生的評價下互相交流寫作觀點,獲得多方位的反饋信息。通過對這類作品的評價,不僅可以了解不同學生不同的解題方法,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同時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和解題能力也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

3.結論

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途徑是壹個綜合的系統,課堂數學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通過包括課堂教學在內的各種綜合改革,才能不斷拓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途徑,形成讓學生終身受益的教育,促進學生全面而綜合的發展。

4.參考

[1]張建鋒主編。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6。

[2]吳誌華。學生實踐能力發展研究[M].大連: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