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才子之鄉——江西臨川 “遠色入江湖,煙波古臨川”。撫州,古為臨川郡。東漢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置臨汝縣,即後來的臨川縣。公元237年,建臨川郡,郡治設在臨汝縣。隋文帝開元九年(公元589年)滅陳,實現全國統壹,廢郡擴州,平陳總管揚武通奉命安撫臨川郡壹帶,將臨川郡改為撫州。縱觀歷史,古臨川治屬相當於現在撫州市的絕大部分,並襄括了廬陵、豫章、甌閩部分。東連吳越,西接瀟湘,南控閩粵,北襟江湖,橫跨吳、越、楚三地。為古代通往閩粵沿海地區的要沖。這裏,地氣殊異,山川炳靈,林奇谷秀,水繞川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江山形勝而人稠勤富,交通便利而商賈常行。荊楚、吳越文化交匯於此,中原、閩粵文化滋潤其中。秀美的風光,發達的農業,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文化積澱,優越的地理位置,孕育出燦爛的“臨川文化”。魏晉以來,特別是兩宋以後,臨川古郡,撫河兩岸,名人輩出,文事昌盛,素有“才子之鄉,文化之邦”的譽稱。 “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這是唐初四傑之壹的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對“臨川文化”贊美的千古絕唱。臨川文化,博大精深,蘊涵深邃,影響久遠。臨川自古文風昌盛,英才輩出。早在唐朝,著名才子王勃在他所寫的傳世名作《滕王閣序》中,就發出過“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的由衷贊嘆,“臨川之筆”成了“臨川才子”的代稱。至宋,又因科舉連捷,流光溢彩,被著名學者董震譽為“人才之鄉”(見《候鯖錄》)。到了明朝中葉,隨著贛東民謠:臨川才子金溪書的廣泛傳播,“人才之鄉”便被人民大眾改稱為“才子之鄉”。長期以來,臨川人民既引以為榮,又深感過譽,壹直把它作為鼓勵鞭策、奮勇上進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