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當中出現過非常多的王朝,自然會有壹些比較獨特的間諜工具流傳下來,比較出名的有聽甕、飛鳶、反切碼以及明礬水這四種。
古代最原始的竊聽器聽甕聽甕發明於2500年前,在《墨子·備穴》中有關於聽甕制造和使用方法的詳細記載。聽甕最早只是壹種口小腹大的罐子,使用者只需將其埋在地下,並在甕口蒙上壹層薄薄的皮革,通過側耳伏在上面的方式,就能聽出周邊的動靜。由於盲人的聽力往往超過常人,所以會培訓部分盲人來執行聽的任務。
隨著時代的發展,聽甕也在不斷地改進過程中。關於後來改進後的聽甕,在沈括的《夢溪筆談·器用》中就有相關記載。當時聽甕被稱作矢服是用牛皮來制作的,每個偵察兵都會配備這種工具。每當偵察兵執行竊聽任務時,都會先拿出箭矢將矢服吹足氣放在枕頭下面,這樣幾裏內的人馬聲都能聽到。至於當時的矢服,就是利用空腔接納聲音的原理發明的。
古代傳遞信息工具風箏風箏風最早起源於東周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相傳在春秋時期有壹個叫墨翟的人,花費三年的時間將木頭制成木鳥,《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這是最早關於人類使用風箏的記載。他後來將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魯班,在《墨子·魯問篇》有這樣的記載,魯班根據師傅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成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這個東西曾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
等到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才開始用紙做風箏,這被稱為“紙鳶”。至於將風箏開始當做傳遞信息的工具,是在南北朝時期。
古代最早的摩斯密碼反切碼反切碼是戚繼光在東漢末年發明的反切註音方法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其原理跟現代密電碼的設計原理完全壹樣。所謂的反切註音方法就是用兩個字為另壹個字註音,取上字的聲母和下字的韻母,重新組合成另外壹個字的讀音。戚繼光當初抗倭時,專門編了兩首詩歌作為“密碼本”,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摩斯密碼。
古代最神秘的密寫術明礬水由於中國古代交通不方便,壹些重要的事情在信件上寫出來並不安全,所以才有了發明了“密寫術”用於開展情報研究工作。所謂的“密寫術”其實就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明礬水。由於用明礬水在信件上寫字晾幹後,人眼根本無法紙上看出來。壹旦將信件浸入水中,用明礬水寫的字跡都會顯現出來。這其實是運用了簡單的化學原理以及明礬水獨特的化學特性而已。但這種東西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是壹個非常了不起的發現,壹直是間諜的重要依仗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