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海關,做小官。
他寫詩時很註意鑄詞煉句,反復吟誦琢磨,於是流傳下來壹個生動的故事:有壹天,他騎著毛驢去拜訪隱居的朋友李寧,正好朋友不在,就在門墻上寫了壹首詩(即《李寧幽處》),描寫李寧幽處的幽靜景色,描寫他的不期而至,後來回來與他會合。
從李寧隱居地走回來,賈導總覺得這首詩的三四句話裏有壹個字要改。原詩是這樣的:“島駐池邊,僧推月下門。”他想:是不是用“推”字比較好?還是改成“敲門”?
賈導琢磨著驢背,總是猶豫不決,不自覺地用手做了個推、敲的手勢,想把字定下來。就這樣,他壹路走到長安城,還在打手勢,呻吟。這時,時任長安地方總督的韓愈外出辦事。賈導全神貫註,撞上了韓愈的儀仗隊。看到賈導如此放肆,儀仗隊的士兵沖進第三節,沖上前去,把他從驢上拉下來,推到韓愈面前。韓愈問賈導為什麽無緣無故和自行車相撞。賈導這時也回過神來,急忙解釋說是因為在驢背上寫詩,精神恍惚。他不是故意要撞的。著名作家韓愈也對賈島的問題很感興趣。他沒有責備他,而是馬上想了很久,然後說:“用‘敲’字好!”於是,這兩句話終於塵埃落定,變成了:小鳥在池邊樹上待著,和尚在月下敲門。
唐代,任凡在臺州金子峰寺留宿,在寺壁上題詩“新秋極爽,鶴轉松露落衣。前峰映壹江,僧開翠微竹樓。”他走了幾十裏路後,覺得“半條河”比“壹條河”更貼切、更現實。忙返回殿中修改,但到了殿中,卻發現有人把“壹”字改成了“半”。真是“英雄所見略同”!
北宋範仲淹曾寫道:“雲山蒼蒼。這條河很大。君子之德,山高水長。”記錄東漢隱士嚴子陵的祠堂。朋友李泰伯看後,稱贊《雲山》、《姜水》等句子構思宏大,氣勢非凡。不過“德”字有點局促,換個“風”字會更協調。範仲淹反復念叨,實在模棱兩可,就歡天喜地地改了。
有壹天,蘇軾被貶,王安石為他餞行。其中有“明月當空喚,黃狗臥心中”的說法。蘇軾壹看,心想,明顯有問題:明月怎麽會吠呢?再小的黃狗也不能趴在花心上!此與事實不符,故改為“明月當空照,黃狗臥蔭。”後來蘇軾得知當地有壹種鳥叫明月,有壹種蟲叫黃狗,才知道自己做錯了,於是登門道歉,成為佳話。
其實很多詩人作家都講究錘煉文字。比如宋祁《春日紅杏枝》中的“鬧”字,充滿了境界。還有王安石的《春風與綠江南岸》和《綠》,感動了很多讀者!張喜安《禽塘沙眠,雲破月影》中的“弄”字,形象地描述了這壹景色。
除了寫詩,錘字錘句還能幫人打贏官司。古代有壹個縣令,他很討厭啰嗦,所以在破案上有偏見。壹名婦女在失去丈夫後想再婚,但她丈夫的家人試圖勸阻她。這時候有人為女人寫了訴狀,縣令當時就下了判決:“嫁了”。原來訴狀上只有八個字:夫亡,無繼承人,翁坤,莊叔。這四個原因很明顯的表現了女方的困境。字字如金。
其實煉字是可以救命的!從前,壹個縣尉查閱案卷,看到了他壹個朋友的案卷。上面有壹句話,“賊破門而入”,是強盜幹的。根據法律,縣尉想幫助壹個熟人減輕罪行,所以在這句話的某個字上加了壹筆。終審判決時,此人由死罪改為流放三年。改了什麽字,有這麽大的變化?“大”字改成了“狗”。“進門”的強盜行為,變成了“狗進門”的小偷小摸,壹字之差,其實就是“生死之差”。
2.
(1)
王(王安石)有句名言,“瓜州與京口之間壹水之隔,鐘山只隔幾山。春風綠了江南岸,明月幾時照我?”軍士吳家藏其草,雲“又去”開頭,圈“去”字,註“壞”;改“國”,繞壹圈,改“金”;旋轉到“滿”;如果是十個字,就指定為“綠”。——(洪邁《詩改詞》)
(2)
任凡(人名)在泰州寺墻上寫了壹首詩:“前峰月照壹江,和尚開翠微竹樓。”如果妳去了,如果妳有觀眾,拿支筆把“壹”字改成“半”。十裏轉(轉)幾行,得“半”字。想改回來,看到改了的字,感嘆“臺州有人。”——(李東陽《山麓詩話》)
第壹個故事對學生來說很熟悉。王安石開始使用的“到”、“到”、“到”這些詞都是動詞,只是客觀上表明春風來了,沒有其他內容。後來,“人”和“綠”是形容詞,用作動詞。“人”只是描述了春風的範圍之廣、面積之大,而“綠”字則描述了春風給大自然帶來的可喜變化。當然,“綠色”這個詞要好得多。
第二段講的是唐代壹個詩人,改了壹個字,跑了幾十裏,也很感人。“峰前月色”必然出現“峰遮月”,月色不會照滿大江,改成“半江”既實用又有詩意。
1.《春風與綠江南岸》(北宋?王安石?《登瓜州》)。傳說王安石寫這首詩的時候,在手稿上改了很多字。他先是用了“到”,然後改成“過”,再改成“進”,再改成“滿”,不盡如人意。他修改了很多次,最後選擇了“綠色”這個詞。“綠色”這個詞用得很好。壹個“綠”字把江南的春風,寫得惟妙惟肖,給人以動人的感覺。這首詩是對景物的描寫,觸景生情,為下壹句的抒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雲破月花影”(宋?張喜安?仙女)。這個詞意義缺,意義滿。“雲、月、花、影”四個字描寫三物四景,中間寫著“破、來、得”三個連續的走向:雲破有月來,月來有花影,花影引出“得”字,得”。就七個字,從天上寫到地上,雲開得亮堂堂,風在玩花,構成了壹幅美麗而朦朧的畫面,將雲、月、花擬人化,賦予了它們豐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時也讓寧靜的畫面飛了起來。
3.“風老幼,雨肥梅子”(宋?周邦彥?曼·方婷)。我們古人習慣靈活用詞,形容詞、名詞都可以做動詞,壹寫就形象生動。我覺得黃嘴雛鳥從昂著頭長羽毛,到展翅離巢,不是壹天兩天的事。對待父母的辛苦,需要很長的時間,需要很長的時間。最後,它只有“老”字,真的讓人陶醉。我們的思緒在“老”字裏徘徊,不經意間已經過了幾個月。又是壹場雨“胖”梅子,又經歷了多少場雨?應該是從“小雨晴,風和日麗”到“楊柳醉春煙”,再到“安杏出墻”,再到“花謝紅杏小”,最後才是雨水豐沛。寫動態,寫形式,覺得梅子從微微的羞澀到醇厚的黃膘,黃膘的飽滿不令人垂涎!
4.相傳,蘇東坡曾與妹妹蘇小妹、詩友黃谷谷討論詩歌,互相切磋。妹妹說了“清風柳”和“蒼月梅花”後,讓哥哥給它們各加壹個詞,說詩。蘇東坡當即表示:前壹句“搖”,後壹句“映”,即“清風搖柳,明月映梅花”。沒想到,蘇小妹稱之為“劣等”。蘇東坡仔細壹想,得意地說:“是啊,‘清風細柳共舞,月色藏梅花’。" "小姐姐笑著說:"不錯,但還是不上檔次。"黃姑忍不住問道:“妳有什麽看法?”蘇小妹讀之:“清風助柳,梅花敗在明月。”蘇東坡和黃谷谷在壹邊吟誦,壹邊玩味,不禁說妙不可言。
這樣的改變有何妙處?我們不妨找點樂子。“清風”徐來,“柳”不動,怎麽配得上“搖”“舞”這樣露骨的動詞?只有“福”字恰到好處,適合“輕”與“細”,和諧壹致,將風擬人化,生動地刻畫了清風徐來,柳搖枝搖的柔美狀態,給人以女人味。下壹句加上“英”“陰”也不合適。試想,寧靜的月亮已經填滿了大地,梅花自然沒有白天那麽顯眼。在月光下,它會黯然失色。就這樣,壹個好字“失”勾勒出了月色與梅花交相輝映的景象,增強了這首詩的感染力,真的很出彩。
5.詩人戚跡寫了壹首詩《早梅》,有壹句:“深雪前村,昨夜幾枝開。”鄭谷將“數”字改為“壹”,因為題的是“早梅”。如果開了幾枝,說明花開了很久了,所以不能算“早梅”。戚跡很欣賞鄭谷,稱他為“字師”。
6.王甲寫過壹首詩《艷陽天》:“雨前見花,雨後葉底無花。蜜蜂蝴蝶飛過墻頭,卻嫌春色在鄰居家。”王安石把“飛進”改成了“紛紛飛來”,因為只有忙碌的蝴蝶輪廓的靈動之筆,才能真實地感受到晚春雨後的獨特美。
7.壹只鳥太輕了。
北宋時,汴京有個陳舍人,偶然得到壹部舊版杜甫詩集,他是個寶。但由於這本書保存不佳,很多詩裏的字都脫落了。有壹次,陳老師讀《送蔡校尉詩》時,發現“壹鳥輕,壹槍急千人喚”這句話中的“鳥”字後少了壹個字。仔細考慮之後,他始終說不出那是什麽。有壹天,他在和幾個詩友談論詩歌的時候,提出了這個問題,希望大家能編壹個最貼切的詞。有人寫了“疾”字,認為是對蔡快速而輕快的縱跳的最好表達。有人覺得不好,因為上壹句的“病”字和下壹句的“急”字讀音和意義太接近,顯得有點重復。還有人寫了“度”字,但陳舍人認為“度”字用在這裏太生硬,沒有表現出輕如鳥的特點。甚至有人建議用“降”、“升”、“降”這些詞,但大家都不滿意。後來,陳先生在別處找到壹部比較完整的杜甫詩集,翻到《送蔡詩》,原來那句是“壹鳥更輕”用“郭”字來形容蔡隊長跳得又高又快,像壹只鳥在眼前飛來飛去,確實貼切。
8.1957 1,毛澤東請袁水排邀請臧克家與他談話。席間,我談到了毛澤東的《沁園春》?臧克家問毛澤東如何讀“雪”中的“拉”字,並說現在人們有不同的理解。毛澤東聽了,謙虛而懷疑地詢問他的意見:“妳怎麽看?”臧克家回答說,“蠟”這個字不好說,就改成“蠟”吧,“蠟象”和它上面的“銀蛇”正好相反。毛澤東欣然接受:“那妳給我補壹下。”
9.唐代,任凡夜宿臺州金子峰寺,在寺壁上題詩“新秋極爽,鶴轉松露落衣。前峰映壹江,僧開翠微竹樓。”他走了幾十裏路後,覺得“半條河”比“壹條河”更貼切、更現實。忙返回殿中修改,但到了殿中,卻發現有人把“壹”字改成了“半”。真是“英雄所見略同”!
10.北宋範仲淹曾寫道“雲山蒼蒼。這條河很大。君子之德,山高水長。”記錄東漢隱士嚴子陵的祠堂。朋友李泰伯看後,稱贊《雲山》、《姜水》等句子構思宏大,氣勢非凡。不過“德”字有點局促,換個“風”字會更協調。範仲淹反復念叨,實在模棱兩可,就歡天喜地地改了。
11.張繼《秋思》賞析
壹年壹度的秋風,吹向洛陽城,在洛陽城漂泊的兒子,不知故鄉的親人如何;給和平寫壹封信,要說的太多,又不知道從何說起。信寫好了,擔心自己想說的話沒寫完;當信使開始時,他打開信封,把它給了他。
王安石題為《張》的詩說:“看似最不凡,實則易如反掌。”頗能道出這首詩的藝術風格和創作辛酸。詩隨秋風起,這是《詩經》以來常見的手法。隨著秋風,大雁北飛南飛,它們在外地旅行,很容易接觸和思考。比如劉禹錫的《秋風》曾說:“秋風來處,蕭蕭送雁。來到庭樹,孤客先聞。”我們再來看看詩人的歷史。原來他是吳中(今江蘇蘇州)人,這使人想起人張的故事。根據晉書?《漢書·張傳》曰:“見秋風,思吳中韭、湯、鱸魚,曰:‘人生貴而不誌,何以留千裏而成名!’然後我開車回家。”和漢斯·張代同裏,和所有官員壹起前往北方。漢斯·張預言齊王司馬彤要作亂,於是決定退位。張繼可能沒有任何政治原因,但當他看到秋風時,他對家鄉的思念是非常相似的。雖然他不能像漢斯·張那樣馬上“開車回家”,但他把思鄉之情倒在了紙上。這種感物感物的創作沖動,是這首詩的壹個特點,雖然用的是傳統的“上升”的方法,但卻包含了如此豐富的內涵。
第二句“對壹個作家的渴望,意味深長”,其中“渴望”二字與“看秋風”關系密切。原來詩人的心情是平靜的,像清澈的水。秋風吹起他的情感漣漪。文筆流暢,但是到了句尾“意重”二字突然又回來了,就像書法壹樣。所以詩人在這裏的感情並沒有順流而下,而是更深了。這個技術,看似普通,實則極高。我們小心翼翼地玩起了詩歌:詩人思鄉看秋風,想寫壹本書,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意為重”,但用虛擬現實。劉禹錫《刀戒之歌》中說:“今相望,脈滿重心。”“壹萬個重心”“壹萬個意思”都是極其復雜的思想感情。每壹個有生活經驗的讀者都能理解其中有多少用心。這本書怎麽寫,因為它“充滿意義”是妳寫的嗎?作者沒有說清楚讓讀者去想象,那叫寓意無窮,發人深省。三四句話,又壹個轉折。雖然“意義太重”,我寫不出來,但從意義上來看,家書還是寫了。問題是我趕著寫,意猶未盡。“急”字生動如畫,既描述了自己的壹面,也反映了寄信人的壹面。從下面可以看出,使者在行程中立刻遇到了他:他可能正要上馬登船。即使不像岑參在北京搞“馬上開會”那麽急,也不能急得停很久。由於送信人如此匆忙,寫信人不得不趕緊寫信。由於寫得匆忙,很難壹下子把萬中的想法表達清楚。在這種合乎邏輯的描述中,詩人的急切和匆忙就像現在壹樣生動。“取之不盡”壹詞也與上述“意重”緊密呼應,因為“意重”,所以是“取之不盡”而“意重”也與“見秋風”引起的思鄉之情有關黃樹燦《唐詩註疏》說:“首句之意已大體見,公函之言不盡。”行人來了,開封開”,更是妙不可言。試想想這首歌的後半段怎麽接,就知道第壹句難寫了。”說明詩後半段的開頭和全詩的開頭是緊密相連的。
句子的結論更是別出心裁,堪稱警告策略。附近的余碧雲評論說:“我寫了壹本書,但是我不能講很久。馬上要開了,很想家。”他補充道:“這類詩歌都是關於性的。”所謂“終極語言”,就是寫出人類最真摯的感情,達到極致。結構上,上壹句說“我不能急著談”,下壹句說“我馬上要打開了”,讓“急”的氣氛滿滿的。
12.“長相思”納蘭興德
山是壹段旅程,水是壹段旅程。我要去關羽。夜燈。
風壹變,雪壹變,傷國之心的夢想落空。我的家鄉沒有這種聲音。
山是壹段旅程,水是壹段旅程。“好像親戚們送了我壹程又壹程,山上水邊還有親戚給我送行。”去關羽(這裏指山海關)“是趕時間的使命。”“子夜燈火”是康熙皇帝壹行在夜間紮營的獨特壯觀景象,許多帳篷的燈光映襯著漆黑的夜晚《山中之旅,水上之旅》寄托了親人的離別之情;去關羽那邊”是被“萬裏去榮基,飛穿山野”的颯颯英姿所激蕩;《夜燈》催生了感情濃烈的“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圓”。這種情感的三級跳,既體現了詩人對家鄉的深深眷戀,也體現了他建功立業的誌向。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正值壯年,出身書香門第,又有皇帝貼身侍衛的優越地位,自然眼界開闊,見解不凡,建功立業的野心也會比別人強。但也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身份,形成了他謹慎內向的性格。如果他有話要說,他就得借助於兒女情長的方法來反映他復雜的內心世界。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燈》不僅是上闕情感醞釀的高潮,也是上闕與下闕的自然轉換。夜深人靜,正是想家的時候,更何況“風更大雪更大。”這是個雪夜,壹家人在壹起什麽都不怕。妳可以在塞外很遠的地方露營,夜深人靜,有雪有雪,心情很不壹樣。路途遙遠,難以訴說,輾轉反側,睡不著。“故鄉夢斷不了”的俏皮話可謂水到渠成。
“山是壹程,水是壹程”和“風多雪多”的兩相輝映,也寓意著詩人對人生道路歷經風雨的深刻體驗。旅途越長,暴風雪越大,越需要親人的愛的鼓勵。因為她是對抗人生風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為了她,不怕千難萬險,壹定會迎來重逢的那壹天。從《夜千燈》到《故鄉無聲》的委婉意境,既是詩人個人生活經歷的生動再現,也是其從生活中發現美並加以創造和表現的敏銳而高超的藝術智慧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