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解密:清朝為什麽把罪犯流放到皇族的故鄉盛京?

解密:清朝為什麽把罪犯流放到皇族的故鄉盛京?

清朝時,無數“貴族家庭”被送到寧古塔。康熙年間的“南山集”案、方“雲貴”案,涉及300至400人,其中牽連了江蘇寵臣、名人等眾多無辜者。康熙看了奏章後,認為牽扯的人太多,有些悲天憫人。還有壹個多月就是他的六十大壽了,他也想交好運。根據這個判斷,只有壹個人,戴名世,沒有得罪他的家人。另壹位孝順,因為去世,也沒有深究,而是把兒子和家人送到了寧古塔。

寧古塔的環境怎麽樣?“這是什麽原因?山不是山河,水也不是水。生不生,死不死。”寧安市原政協主席關誌平長期致力於顧寧寶塔文化的研究。他告訴記者,這首詩是清代詩人吳送給“流民”的,反映了關內民眾,尤其是清代江南文人的想象。“其實寧安有山有水,自然條件優越。"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王亞林通過當地諺語對這壹說法表示贊同。寧姑塔,寧姑塔,去壹個,回來兩個。王亞林解釋說,意思是寧古塔山山清水秀,美不勝收,去那裏的人都會對當地的姑娘有好感。

記者經過調查了解到,顧寧寶塔對清朝“流人”最大的考驗是寒冷。吳兆騫曾這樣描述它:“顧寧是全世界寒冷和痛苦的地方。從早春到4月中旬,雷電等大風讓大家興奮不已,5月到7月又接連下雨。8月中旬大雪紛飛,9月初河水完全封凍。雪到地面就成了固體冰,千裏之外都是雪。”然而,時過境遷,古人“怕吃醋”的地方,如今卻成了熱門目的地。海林市長汀鎮雙峰林場是中國最美的雪景之壹。冬天積雪厚度可達兩米,許多遊客來此取冰賞雪。

商鞅城堡:清代逃犯的另壹個流放地。除了寧古塔,還有商鞅城堡。上陽堡在遼寧省開縣東20公裏處。順治四年,深秋時節,秋風蕭蕭,秋雨飄飄。被清軍占領的南京守軍正在檢查進出城門的行人。突然,在壹個要離開寧南南下的廣東和尚的包裏發現了違禁品——壹本記錄反清人士事跡的手稿,名為《邊紀》。清軍大驚失色,立即將其扣留,嚴刑拷打,卻壹無所獲。刑罰之後,部裏判他“言擾時事”罪,流放沈陽關外。

順治六年。信可以死在冰天雪地的異鄉。同年,山東高密山的李因不滿當時的法律,上書皇帝,換取死刑。後來皇帝讀為情有可原,改為杖責,走寧古塔;後來被免除杖責,流放上陽堡。無論是寧古塔還是上陽堡,都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懲罰和鎮壓犯罪分子或造反派的手段。它是清朝社會的產物,也隨著朝代的消失退出了歷史舞臺。

在很多反映清朝生活的歷史劇裏,我們經常會聽到不同時期、不同皇帝發怒時的壹句經典臺詞:派人去寧古塔,永不入關!那麽,寧古塔是什麽?寧古塔在哪裏?

其實寧古塔不是“塔”,而是壹個城名,是清朝時罪犯被流放關外的地方。老城在黑龍江省安寧縣西海林河南岸的老街鎮。寧古塔是偏遠地區。以前這裏環境惡劣,氣候反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長。它非常適合罪犯改造。它不是塔,但為什麽叫“塔”呢?相傳,清朝皇室的六位遠祖曾在此居住。滿語中,6叫“顧寧”,1是塔,古稱“顧寧塔”。

把罪犯流放到寧古塔有兩層含義:壹是懲惡揚善,讓犯過罪的人背井離鄉,吃苦受罪,到關外投案自首,自思自悔,被風沙沖刷;二是為清朝皇室的故鄉“添磚加瓦”。清朝的時候,中國有很多偏遠落後的地區。為什麽清朝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改造,而偏愛寧古塔?意圖很明顯,就是寧古塔是滿族的發祥地,是清朝皇室的故鄉。罪犯來到這裏,不僅僅是為了開墾土地,造橋築路,改變清朝皇室故鄉的面貌,更是為了挨餓,成為當地官員和滿族的奴隸,以示祖先的榮耀。

在想象與現實之間的寧古塔,自清順治十年在張靜昂邦寧古塔設立至今已有360年。由於明清易代,大批受朝廷懲處的官員、將領被派往寧古塔,特別是順治至乾隆期間,有數千人被流放到東北,使寧古塔成為當年著名的流放地之壹。

歷史上的罪犯流放起源於五代天府時期和晉末,到清代有了很大發展,逐漸完善了罪犯分配制度,設置了許多罪犯流放點。順治初年制定《大清律》,對罪犯的流放作了詳細的規定,主要包括流放的原因和種類、流放者的刑期、流放者的生活等等。乾隆初年頒布的《大清律》規定:“盜墓者免死,數劫者止於第壹次,結夥盜墓者舍首賊而得立即,盜墓者二次...會被送到寧古塔等地。”送到寧古塔的罪犯壹般都是1O年,然後我們再考察他的實際表現。如果他能悔過自新,他會願意回到他原來的地方,並被允許回家。但如果判無期徒刑,除非皇帝特別批準,否則永遠不準入關。

據《中國通史》、《大清稿》等史書記載,送往寧古塔的罪犯不僅有平民和旗人,還有朝廷大臣。順治十二年(1655),吏部副吏彭長庚、壹等子爵徐二安稱贊瑞親王多爾袞寬宏大量,要求為多爾袞平反。皇帝把這件事交給大臣們秘密討論,結果他們被判了死刑。但皇帝想起兩人曾為朝廷立功,於是召見免死,流放寧古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