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吳三桂叛軍的八年戰爭中,清廷先起用順城郡王樂爾金,任命他為“寧南京口將軍”,率軍到荊州(湖北江陵)討伐吳軍,樂爾金與吳三桂隔河對峙,八年不敢渡河。直到吳三桂去世,才渡江攻占常德。朝廷命他西進重慶,他卻連求罷官,不肯再戰。康熙只好撤了他的職,撤了他的郡王頭銜。
1674年,清廷任命太子康(樂進之叔)為“受命將軍”,途經浙江、福建。不僅讓臺灣省鄭攻占海城,而且還退守浙江兩年。他在軍事上無能膽小到了極點,後來被罰為侄兒樂爾進。
吳三桂銅像
清廷派了兩位王子到江西:簡的拉布王子和安王琴的嶽樂王子。拉布和勒金、舒潔壹樣,怕死畏畏縮縮,他的部隊自然沒有戰鬥力。“丁口將軍”嶽樂非常能幹,敢打硬仗。他的部隊先後攻占了安福、都昌、萍鄉等地。1677年,嶽樂軍入侵湖南,扭轉了當時清軍被動挨打的不利局面。
嶽樂軍攻城的主力不是清軍的“八旗軍”,而是漢軍的“綠營”。在統壹全國的過程中,“綠營”就是明軍和其他將並入清朝的漢人士兵。參照明軍原有建制,改編為營。為了區別於八旗的黃白紅藍四種顏色,以綠旗作為部隊的標誌,故稱“綠營”。中國“綠營”總兵力約66萬人,分別由地方長官、省長、知事控制和領導。
努爾哈赤後金政權建立初期,投降的蒙古人和漢人都被納入“滿清八旗”。在耿、孔有德、尚可喜等前明將領的參與下,漢軍形成。漢軍最初分為兩翼,後分為四旗,最後隨著多爾袞的入關發展為“漢八旗”。同時,以察哈爾、喀喇沁蒙古人為主的部隊編為“蒙古八旗”。
滿、蒙、漢24旗的軍隊總數不到20萬,這些軍隊不可能占領明朝的廣大領土。滿清朝廷主要依靠吳三桂、洪承疇、耿等明朝將領進攻和摧毀朱家江山。
八旗盔甲
吳三桂興起的時候有三十萬軍隊,都是能征善戰的老將,戰鬥力很強。福建耿仲晶654.38+0.5萬兵力,廣東尚誌信654.38+0.5萬余兵力。八旗軍在實力和戰力上未必是吳軍的對手,而打敗吳軍的主力是當時的“綠營人士”。
李誌芳、童、姚啟生、周有德、趙良棟、張勇、王金寶等綠營領袖。經過苦戰,吳三桂及其黨羽被逐壹分割,三藩的版圖被置於清廷的直接管轄之下。
綠營的骨幹部隊是南京明軍投降的20多萬人和九江投降的10多萬人。例如,張勇曾經是明朝著名士兵左良玉手下的副將,在九江向清軍投降。
張勇善於帶兵打仗。順治年間屢立戰功。當吳三桂造反時,王派人去投降。他不僅被拒絕,而且他的使節也被公開處決。張勇非常懂得如何用人。他推薦趙良棟和王金寶,並參加了平叛。
昆明金殿
趙良棟原為陜西綠營駐軍。吳三桂造反時,升任天津總兵。在的推薦下,他和熙寧總兵壹起幫助平定涼州王。隨後,清軍分四路進軍四川。從65438年到0679年,趙良棟從甘肅進入陜西,占領漢中,然後先後占領成都、西昌,從陜西到昆明。
趙良棟在昆明加入了北子張臺的40萬大軍,而在昆明的吳軍只有5000人。張泰堅守陣地,不敢主動攻城,並勸說趙良棟不要輕舉妄動。趙良棟在得到城內吳軍的信息後,率先攻城,張太只好配合領軍,很快就攻占了昆明城,消滅了吳軍的殘余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