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表現為三個方面:
首先,中華文化具有獨特性:中國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是我們文化成長的搖籃。壹方面,中國地大物博,氣候、地貌等自然條件復雜多樣,為不同的地域文化生長提供了條件;另壹方面,中國處在壹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中,有利於區域內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與融匯。在長江、黃河兩大母親河的哺育下,中華文化塑造出自己鮮明的特征。四千多年前,在中原地區出現了第壹個王朝——夏朝,從此中國步入文明時代。商周時期,形成了系統的禮樂制度、家族倫理和世界觀體系,我們今天還能夠看到的中國上古典籍《尚書》,就產生在這壹時期。春秋戰國之世,出現了如老子、孔子、莊子、孟子、墨子、韓非子等大批的思想家、哲學家,誕生了像《詩經》、《離騷》這樣偉大的文學作品。這是中國文化第壹個光芒璀璨的時代,這些先哲的思想,至今仍舊是我們文化不竭的源泉,構成了後世中國文化的主幹。中華文化以獨特的風采屹立於東方,曾長期是世界文明的高地。
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中華文化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既融合了中原文化、吳楚文化、巴蜀文化、百越文化、嶺南文化、北方草原文化、西域文化等境內眾多地域文化的因素,也通過與世界各大文明廣泛交流,吸收了大量外來文化因素。這種獨特的融合力、同化力是中華文化凝聚力的來源,也是中華文化生命力的保障。中華文化始終呈現“多元壹體”的形態,既有著基礎廣泛的、高度同壹的主流價值觀和文化精神,同時又是“多元”的,融匯了境內各個民族、各個地域的文化特色,廣泛吸收了域外各民族的文化精華。“開放包容”是中華文化長盛不衰的根源。在歷史上,我們經歷過多次文化的交流與融匯,而中華文化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匯入世界歷史後的西方文明沖擊。我們攜帶著自己的歷史記憶前行,尋找中國與世界的契合點。
中華文化具有和諧性:長期的農耕文明,培育了我們親和的天人關系和人際關系,也孕育了和諧的基本精神。中國地域廣袤,處在適合農耕的緯度,長江、黃河和眾多河流造成的沖積平原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中國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不違天時,不奪物性,在這種親近自然、寄身自然、歸化自然的生活中,體會到和諧的真諦。自古及今,我們總是以和諧的眼光看待宇宙萬物,以和諧的倫理精神為人處世,以和諧的情感與心靈體驗世間美好事物,形成了以和諧為特征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古代智者告訴我們,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因素相互協調,可以達到和諧***存的狀態,可以實現世界的平衡,可以推動世界萬物的發展。猶如鮮美的食物來自不同食材的完美調和,猶如優美的音樂來自不同音符的美妙協奏。“和而不同”構成了中國人認知、看待世界的基本方法,既是人生的哲理,又是生活的智慧。我們的先民在長期勞作中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在寒暑交替、日夜更叠、男女生死之中體悟人與自然的關系,探索宇宙的規律。在他們看來,人類並不淩駕於自然之上,而是自然界的壹個有機組成部分。我們的前輩將和諧的審美體驗化作多姿多彩的藝術創造,從詩歌、繪畫到音樂、書法,都融會著這種審美情趣。溫柔敦厚、溫文爾雅的中庸和諧之美,構成了中國藝術含蓄、虛靜、空靈而意境深邃的風格。我們的前輩以和諧精神滋潤家庭,協調鄰裏,善待他國。作為持家之道,講“家和萬事興”;作為鄰裏之道,講“與鄰為伴”“與鄰為善”“和睦相處”;作為國家之道,講“協和萬邦”、以德懷遠。
以上這些特征賦予了中華文化強大的生命力。世界上曾經產生過很多優秀的古代文化,但從未中斷的只有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的歷史,就是其核心價值薪火相傳的歷史。?